釀影評|《蜻蜓飛過的歲月》:升學主義與英雄旅程掛鉤的失能神話

更新於 2024/05/2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蜻蜓飛過的歲月》/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蜻蜓飛過的歲月》/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文/謝承璇

攝影機靜靜地待在長廊底端,下一秒學生紛紛從教室奔向窗邊,只為親眼見證難得一見的月蝕,而鏡頭試圖跟隨,卻擠不進人群裡,只能稍稍後退,再對準高掛的明月拉近。然而,天象再罕見,這樣的一日也標誌不出每一個活在升學主義社會裡的人們,被書本與考試重壓得塌縮的每一天。

今年,入選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視野競賽的《蜻蜓飛過的歲月》(Saving a Dragonfly,2022),是南韓導演洪多藝(Hong Daye)自高中時代就開始拍攝的紀錄長片,從學測倒數開始,時間綿延至考試前後的歲月。一場考試過去,有的人上了大學,有的人原地重考,待生命隨著考試遠去而重新轉動,他們各自適應著嶄新的、別離後的生活,這樣大量橫跨成長階段的影像構成了本片的素材基礎。

藉著取材跨幅綿長的影像,導演本人與周遭同學的轉變皆被記載成片。這群高中生的生命階段與所能感知的時間軸,因著體制內的考試、升學路徑,被硬生生地截斷成了不同片段:考前的每一刻都是最終會被歸類為痛苦的昨日,所有努力都只是為了在跨越考試之後,還可以跨入能允諾自己有更好未來的那一頭。

正因為有著「更好未來」的執念,升學考試被以「英雄旅程」之名包裝,將每一個體制內的個體收納進集體敘事,遂無法在集體敘事框架之中搭建出對自身有效的敘事。由此,該要如何繼續在集體敘事不再的未來前行,正是這部青春輓歌最重要的命題。

回到晃盪的開場,同學道出「我們一定要考上大學」,認命般的畫外音先行宣告這場英雄旅程的終局,大寫在長路盡頭的理想,規訓著每一個高中生對階段性目標的詮釋。由此,課間所置入的校園空鏡頭——寫著理想校系的小卡、征服學測的布條──殷切地服務著學測之於學生的成長實為一趟英雄旅程的征戰隱喻,同時也復述著社會對於學生期待的主流論述。

其後,相對於壓抑場景的,是每位受訪同學的正面,縱使被主流敘事桎梏,也還能意識到在這層論述下,尚存一道試圖權衡自身理想與社會期待的夾縫。

然而,這道敞開的夾縫,卻又因主流敘事中不斷被放大的決定性時刻──考試──而通向命運尚無法被確定的靈薄獄(Limbo)。在英雄旅程的終章勝利到來前,這份界於過去與未來,卻失卻了現在的遲滯感,在反覆而失依的每一日中,反過來壓縮裡頭的現實自我。僅存的只剩下輪廓巨大卻又模糊的,對未來自我的盼望,進而讓人們的自我意識膠著,無法隨著物理時間的流動而成長。

《蜻蜓飛過的歲月》/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蜻蜓飛過的歲月》/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電影後半段,隨著個人生命進程的時間落差,人們不同步地擺脫了集體敘事的框架,導演與同學之間的情感維繫也漸漸被分歧的生命道路分化,煩惱也因此缺少了共同基礎而難以共情。此時,他們從原先被強行塞入英雄旅程的敘事框架中鬆綁,卻未能如期地感受到自身成長跟隨時間的邁進,在被長期奪去了對當下自我的感知後,個體該如何在少了敘事框架擔保的終章後,自行發展出個人敘事?

導演於此時選擇回過頭來,檢視自身的成長印跡。進入藝術大學就讀後,生命終究被推進到下一階段。此時,隨著周遭同學身影的淡化,導演藉著與父母關係的段落,試圖與過往事件和解。

影像於此成了導演生活片段的剪輯,透過畫外音的形式,不斷揭露自己的內心感受。更有時,是創作者以私影像記錄下重考歲月的影像,不過導演選擇用另一段獨白洗掉影像原先的自述內容。透過音畫的錯位,在延長加賽的日子裡,終局的推遲更是迫使觀者見證創作者試圖織譜自我敘事的不能。而這份難以定義自我的陷落,伴隨著創作者開展下一階段的人際關係,與其回過頭阻卻原有羈絆的維繫,是在缺席、遺憾與無作為裡反映了失去集體敘事框架的孤立。

如同創作者在片中所置入的「蝴蝶──完全變態」與「蜻蜓──不完全變態」的對比,在社會期待下所構成的英雄旅程敘事與個人經驗敘事的扞格,也同時發生在家庭關係中。藉著一段車內訪問,導演藉著後座的位置讓父母以背對鏡頭的姿態進行揭露,似是主動承認其所仰賴的主流敘事之失靈。相對於正面拍攝的同學,這層刻意拉出距離的選擇,除了是奠基於創作者與家人關係的緊張,更是創作者有意識地透過側面視角承接家人洩漏的真心,進而鬆動雙親原先固持的認知,而重新肯認女兒對自身的詮釋。

然而,這份試圖拆解既有敘事的野心未必無限上綱,不致讓作品落入單純控訴、拆解著無效主流敘事的單一面向,反而在片末質疑了自己作為紀錄片主述者的位置。

起初,當導演一一關照結構之下每一個試圖為自己找到出路的同學時,透過每個人正面地袒露徬徨、計畫與理想,無疑是將每個個體作為一種抵抗主流敘事的反例存在。然而,事後導演卻在片中透過同學之口,揭露當年拍攝此片時曾引發的不滿與對立。就如同其中一位對著鏡頭直白地說出不滿的同學所述,這份紀錄對被攝者而言是矛盾的,正因裡頭記錄著受到集體敘事框限的、註定被被攝者遺忘的、且被攝者將在未來拿回主導權的敘事以此翻新的自我影像,然而這份紀錄的存在卻再次提醒,困囿於虛假英雄旅程中的當下自我也是構成未來自我的其一。

《蜻蜓飛過的歲月》具備破除社會集體命運的企圖,且試圖在記下的片段中審視自我敘事如何在框架之下發展的痕跡,更重要的是那份試圖理解個人經驗敘事意義何在的心意。意識的形成,也許就在於意識到人需要去解釋自我,釐清自我與他者、環境之間的關聯的時刻。猶如影像後半,創作者苦惱於身處大學環境中,與人互動的齟齬,同時對照到自己如何維持(或難以啟齒)與高中朋友之間的關係。

重回開場那隻迎頭撞上玻璃窗的蜻蜓,人的成長並不是「完全變態」般的,在一夕之間邁入下個階段,它需要人參與時間本身的動態變化歷程,需要人去感知當下自身的情緒、感受,與他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在集體敘事中,校園空間無處不在的學測等於戰爭之隱喻,與美其名為熱血青春的征服口號,紛紛在被攝者離開了受敘事控制的環境後一一失效。真實裡既沒有英雄旅程,也沒有體制投影出的終章勝利,個體主導的自我敘事如何在殘局裡重新被搭建,又要如何不否定過去的自己,正是《蜻蜓飛過的歲月》透過影像所拾起的成長。

《蜻蜓飛過的歲月》/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蜻蜓飛過的歲月》/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劇照提供/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海上鋼琴師》的敘事語調、分鏡、時空折疊手法、和光影流轉的韻律,無不顯現這部作品的「詩之心」。一向對攝影極是考究的托納多雷,其影像佈局下,既有排山倒海的磅礡壯闊,又有回身餘裕的詩之溫柔。尤其,時時讓我們感受到那份舊時代的優雅。
畢竟我們正逐漸失去人性,而非人正不斷獲取人性。但是對於成為一個「人類」而言,是否有任何特質是不可或缺的,也從來不是絕對──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誰會是我們、我們會是誰,在賽博龐克的世界裡,早已不再確定。
男孩埋了整座村莊的時鐘,除了自己家裡的那一個。村莊因此失去了時間,日出日落,昨日今日,時光凝止,再沒有人能為此時此刻定錨,現實與夢境、傳說、流言之間模糊了界線。雖然沒了時間,但村裡卻出現了一個洞穴,通往地府郵局,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此送信給過往的人。 下一幕,轉眼之間,男孩長大變成了男人。
自從澳洲導演喬治米勒的《瘋狂麥斯:憤怒道》在九年前問世、接著獲得包括奧斯卡在內的眾多獎項之後,影迷們無不對傳聞有計畫拍攝的女主角前傳電影引頸企盼,如今終於迎來《芙莉歐莎:瘋狂麥斯傳奇篇章》,補足芙莉歐莎的成長故事。兩部片的步調與結構不同,但內容完美銜接互補,兩集串聯成完整且自成一格的經典作品。 芙
承襲《衝鋒飛車隊》,揣懷著與二十世紀《瘋狂麥斯》系列宇宙的雷同元素,二十一世紀的《憤怒道》有著更寬廣的格局。米勒為我們具體刻畫出屬於二十一世紀的女性形象──我們可以無畏困境、可以直視恐懼、可以痛哭、也可以與男性並肩作戰。這個時代的女性,無須再留守後方,而是同時可以成為母親,也可以成為一個世代的英雄。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海上鋼琴師》的敘事語調、分鏡、時空折疊手法、和光影流轉的韻律,無不顯現這部作品的「詩之心」。一向對攝影極是考究的托納多雷,其影像佈局下,既有排山倒海的磅礡壯闊,又有回身餘裕的詩之溫柔。尤其,時時讓我們感受到那份舊時代的優雅。
畢竟我們正逐漸失去人性,而非人正不斷獲取人性。但是對於成為一個「人類」而言,是否有任何特質是不可或缺的,也從來不是絕對──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誰會是我們、我們會是誰,在賽博龐克的世界裡,早已不再確定。
男孩埋了整座村莊的時鐘,除了自己家裡的那一個。村莊因此失去了時間,日出日落,昨日今日,時光凝止,再沒有人能為此時此刻定錨,現實與夢境、傳說、流言之間模糊了界線。雖然沒了時間,但村裡卻出現了一個洞穴,通往地府郵局,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此送信給過往的人。 下一幕,轉眼之間,男孩長大變成了男人。
自從澳洲導演喬治米勒的《瘋狂麥斯:憤怒道》在九年前問世、接著獲得包括奧斯卡在內的眾多獎項之後,影迷們無不對傳聞有計畫拍攝的女主角前傳電影引頸企盼,如今終於迎來《芙莉歐莎:瘋狂麥斯傳奇篇章》,補足芙莉歐莎的成長故事。兩部片的步調與結構不同,但內容完美銜接互補,兩集串聯成完整且自成一格的經典作品。 芙
承襲《衝鋒飛車隊》,揣懷著與二十世紀《瘋狂麥斯》系列宇宙的雷同元素,二十一世紀的《憤怒道》有著更寬廣的格局。米勒為我們具體刻畫出屬於二十一世紀的女性形象──我們可以無畏困境、可以直視恐懼、可以痛哭、也可以與男性並肩作戰。這個時代的女性,無須再留守後方,而是同時可以成為母親,也可以成為一個世代的英雄。
一個介乎於前現代及現代的香港、介乎於難民社會與經濟起飛的香港、介乎於人情與制度之間的香港、介乎於手工與科技之中的香港──而這個香港,相對於電影說要呈現的八〇年代,更像是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香港。這裡的香港,蘊含着主創團隊藉城寨四子於電影結尾時說出的不變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從《小行星城》所指涉且至今方興未艾的國族與戰爭敘事,到《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暗諷的資本遊戲,眼花撩亂的商品、各式認同與議題、乃至眾媒體平台上的人設,無處不是故事。而曾經的我們入戲多深,即使時常像劇中劇的奧吉及其演員一樣,納悶著為何要用烤爐燙傷自己的手,卻仍照做了,而導演說,你做得很好
Thumbnail
就像美國知名科幻小說家菲利浦.K.迪克書名問我們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讓我們回到這部片的中文片名:《如果驢知道》,我們見證的到底是驢子的歐洲,還是人類的歐洲?如果驢子知道歐洲是什麼呢?如果驢子並不知道歐洲是什麼呢?
Thumbnail
前文我們定義了銳舞場景乃編導利用電影之力連結「虛、實」與「戲裡、戲外」的關鍵,那麼片尾讓劇中父親堅定地走入舞池,等於是賦予了他主動性,使他不只是被夢見,而是「選擇」走進 Sophie 的夢中,召喚女兒來面對、完成她未盡之遺憾。 而且這名父親帶著攝影機。
Thumbnail
是枝裕和與他融合台灣新電影寫實拍攝「方法論」的神話,被社會上流行的一種造神運動,反覆堆疊,彷彿我們都忘了是枝裕和作為「類型」嘗試者、失敗者的過去。這段作為嘗試者、失敗者的「黑歷史」其實歷歷在目,觀眾別因為《小偷家族》的盛名在外,就把《嬰兒轉運站》當作是「亞洲驕傲」的重挫⋯⋯
Thumbnail
本片是一部異議與溝通並存的作品,導演揀入的許多新聞片段、歷史畫面不僅定錨時代,亦代表了俄羅斯社會的集體記憶與共享文化。許多歌曲、電影和文學塑造了一直以來的俄羅斯政治及文化基礎,而今也有完全不同的多股激流正試圖衝破、溶入這套既定的俄羅斯模式,《時代革命俄羅斯》正是其中既堅定、激進,但也溫柔的一種。
Thumbnail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人間八苦反覆刷蝕生命,濁水凝聚成娑婆世界,而我們沉溺其中,《飛俠阿達》建構出實幻共存的世界體系,並從人世寄發最誠摯的邀請,且讓我們一同髒水洗身,以生命赴宴,看見每個情緒、每個思量、每個重生與殞落,在生命離合時。
Thumbnail
這般相互欺瞞雖然建構於虛無飄渺的世界,帶來的情感卻再真摯不過,穿越意識形態重重對抗,人性終究是共同語言。母親真正放不下的一切,其實不是社會主義,不是哪個領袖,而是她相信的世界,她活過的一生。在冷戰結束後三十年的現今,《再見列寧!》這部電影巧妙得像是亞利亟欲重塑的空間,提醒我們上一代人類曾經歷過的荒謬
Thumbnail
總有幾個時候,對待電影會是盲目的,看見它一切的美好感動,自動忽略了不足,縱然悠悠之口對其有微詞,仍無損這部電影在生命中佔據的重量,只因角色和劇情已根植於我們的血肉魂魄,那份特別只有自己能懂,旁人無法置喙。《蜘蛛人:無家日》對我而言,正是如此的存在。 過往的寬恕與救贖 英雄之道
Thumbnail
珊蒂的故事幾乎與《台北發的早車》中的秀蘭如出一徹。當秀蘭來到台北後,在朋友的介紹下成為一名舞女,就此沈迷於聲色場所之中,秀蘭的夢想也隨著她來到這座城市後被摧毀了。無論是《迷離夜蘇活》或梁哲夫所執導的《台北發的早車》都將「都市的現代性」與罪惡的意象相構連,「鄉村」則是被賦予了純樸、為一處精神原鄉的想像
Thumbnail
《史賓賽》擁有大把時間著墨環境的細節與氛圍,並藉由巧妙安插、串聯的種種意象以及話中有話的台詞交鋒,勾勒出黛安娜細緻的心理狀態,使觀者近乎身歷其境地體會她在那三天所感受到窒息般的壓力。本文以下分別就「心理驚悚」、「台詞技藝」、「視覺意象」、「音樂文本」、「女性反抗」和「後世補拍」等層面論述之。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從《小行星城》所指涉且至今方興未艾的國族與戰爭敘事,到《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暗諷的資本遊戲,眼花撩亂的商品、各式認同與議題、乃至眾媒體平台上的人設,無處不是故事。而曾經的我們入戲多深,即使時常像劇中劇的奧吉及其演員一樣,納悶著為何要用烤爐燙傷自己的手,卻仍照做了,而導演說,你做得很好
Thumbnail
就像美國知名科幻小說家菲利浦.K.迪克書名問我們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讓我們回到這部片的中文片名:《如果驢知道》,我們見證的到底是驢子的歐洲,還是人類的歐洲?如果驢子知道歐洲是什麼呢?如果驢子並不知道歐洲是什麼呢?
Thumbnail
前文我們定義了銳舞場景乃編導利用電影之力連結「虛、實」與「戲裡、戲外」的關鍵,那麼片尾讓劇中父親堅定地走入舞池,等於是賦予了他主動性,使他不只是被夢見,而是「選擇」走進 Sophie 的夢中,召喚女兒來面對、完成她未盡之遺憾。 而且這名父親帶著攝影機。
Thumbnail
是枝裕和與他融合台灣新電影寫實拍攝「方法論」的神話,被社會上流行的一種造神運動,反覆堆疊,彷彿我們都忘了是枝裕和作為「類型」嘗試者、失敗者的過去。這段作為嘗試者、失敗者的「黑歷史」其實歷歷在目,觀眾別因為《小偷家族》的盛名在外,就把《嬰兒轉運站》當作是「亞洲驕傲」的重挫⋯⋯
Thumbnail
本片是一部異議與溝通並存的作品,導演揀入的許多新聞片段、歷史畫面不僅定錨時代,亦代表了俄羅斯社會的集體記憶與共享文化。許多歌曲、電影和文學塑造了一直以來的俄羅斯政治及文化基礎,而今也有完全不同的多股激流正試圖衝破、溶入這套既定的俄羅斯模式,《時代革命俄羅斯》正是其中既堅定、激進,但也溫柔的一種。
Thumbnail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人間八苦反覆刷蝕生命,濁水凝聚成娑婆世界,而我們沉溺其中,《飛俠阿達》建構出實幻共存的世界體系,並從人世寄發最誠摯的邀請,且讓我們一同髒水洗身,以生命赴宴,看見每個情緒、每個思量、每個重生與殞落,在生命離合時。
Thumbnail
這般相互欺瞞雖然建構於虛無飄渺的世界,帶來的情感卻再真摯不過,穿越意識形態重重對抗,人性終究是共同語言。母親真正放不下的一切,其實不是社會主義,不是哪個領袖,而是她相信的世界,她活過的一生。在冷戰結束後三十年的現今,《再見列寧!》這部電影巧妙得像是亞利亟欲重塑的空間,提醒我們上一代人類曾經歷過的荒謬
Thumbnail
總有幾個時候,對待電影會是盲目的,看見它一切的美好感動,自動忽略了不足,縱然悠悠之口對其有微詞,仍無損這部電影在生命中佔據的重量,只因角色和劇情已根植於我們的血肉魂魄,那份特別只有自己能懂,旁人無法置喙。《蜘蛛人:無家日》對我而言,正是如此的存在。 過往的寬恕與救贖 英雄之道
Thumbnail
珊蒂的故事幾乎與《台北發的早車》中的秀蘭如出一徹。當秀蘭來到台北後,在朋友的介紹下成為一名舞女,就此沈迷於聲色場所之中,秀蘭的夢想也隨著她來到這座城市後被摧毀了。無論是《迷離夜蘇活》或梁哲夫所執導的《台北發的早車》都將「都市的現代性」與罪惡的意象相構連,「鄉村」則是被賦予了純樸、為一處精神原鄉的想像
Thumbnail
《史賓賽》擁有大把時間著墨環境的細節與氛圍,並藉由巧妙安插、串聯的種種意象以及話中有話的台詞交鋒,勾勒出黛安娜細緻的心理狀態,使觀者近乎身歷其境地體會她在那三天所感受到窒息般的壓力。本文以下分別就「心理驚悚」、「台詞技藝」、「視覺意象」、「音樂文本」、「女性反抗」和「後世補拍」等層面論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