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上的最新資訊及分析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馬克觀點MKP】電子報,在即時更新資訊的同時,獲得最深入的分析~
先給大家設定一個饒有趣味的場景:GRAB近期表現亮眼,管理層樂觀,但當我們還在研究外送和網銀成長數字時,有一家美國公司可能正悄悄把目光投向東南亞—沒錯,就是Tesla。這樣的競爭關係平常新聞不會講,但你知道Mark喜歡找到隱藏的龍頭對決。
【GRAB Q2財報速覽:多業務齊發】
GRAB,Q2收入成長23%(819M USD)、自由現金流也增長並且預期之後還會大幅成長;熟知這家公司的都知道其業務分為Mobility(類似Uber)、外送(類似熊貓/Uber eat)、及類似Linebank的網銀業務。
→Mobility用戶成長16%、營收成長19%,月活躍駕駛人數也創新高
→外送業務增長22%
→網銀金融服務營收增長42%、放貸業務增長78%、GrabPay交易額上升、保險與財富管理也同步增長,交易總額比去年增長21%
除了三大業務外,廣告營收攀升45%,投放廣告客戶也成長31%,並且平均每位打廣告的客戶能獲得9倍於廣告費的回報,有利增強客戶黏著度,促成正向回饋。
自由現金流達112M USD,年增71M,換算成倍數等於成長2.73倍,不僅翻轉去年虧損,還讓整體經營偏向「穩健成長 + 現金流改善」模式。
以上,整個GRAB公司的成長看似前景良好,但這裡也分享一個很長遠的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TSLA的競爭」
怎麼回事呢?遠在美國的特斯拉居然可能在未來跟GRAB有競爭關係?以下Mark為您帶來前瞻分析,相信這也是其它任何YT頻道或電子報、主流新聞媒體不會講到的。
【Tesla進軍東南亞?】
東南亞、南亞那麼大,為何特斯拉特別選在印度先佈局?推測可能因為印度中高階消費能力較強,且若選擇大馬(馬來西亞),當地燃油車、油料非常便宜,也不利電動車導入。
而在2025年7月15日知道特斯拉進軍印度、在孟買開設了首家展示中心,正式進入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的當下,一向具前瞻思維的Mark就想說,該不會之後要接著發展FSD吧?
果不其然,根據近期消息,特斯拉確實開始在新德里和孟買招募自動駕駛測試員,條件為具駕照、有2~3年駕駛經驗,工作為確保車輛安全和數據完整性,每日工時五到八小時,全天候開始搜集印度交通數據,包括車載攝影機錄下的影像、聲音,並記錄任何故障排除報告,為FSD調校做準備;這些職位目前也還在擴大招聘中。
這還只是開始,隨著後續各式車型開始在印度發售後(目前僅先推出Model Y後輪驅動標準版及長程版),特斯拉在印度本地也會有來自更多TSLA車輛的數據來源。
在進行數據搜集與訓練的同時,特斯拉團隊也正積極與印度政府做法規面的努力,並且印度其實也擁有眾多數學與IT人才,特斯拉的薪資在當地對人才也絕對是有吸引力的,這些都有利於特斯拉在印度同步招募優質開發人員。且在印度的開發,也能幫助FSD離「自動駕駛界的代理式AGI」更進一步,因為相較於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的交通狀況,印度的交通根本是地獄!
馬斯克甚至也曾暗示,印度將是FSD發展的關鍵戰場,因為如果連地獄都能克服,那在人間甚至天堂行駛就更沒有難度了!眾所皆知,印度的交通狀況之亂,同一條直線道路,別的國家可能是雙向通行,印度卻可能完全無交通規則可言,車道線形同虛設,十分混亂,道路使用者極度多元(汽機車、腳踏車、行人、牛、狗…)、天氣狀況也十分多變(除了不下雪),號稱「世界最複雜的交通實驗場」。
那東南亞其他地區交通狀況如何呢?印度與東南亞他國交通狀況對比起來又怎樣?
【東南亞交通亂象全景觀察】
- 馬尼拉、峇丹、達沃 — 交通痛苦指數爆表
依據2024年TomTom Traffic Index交通報告,東南亞多個城市為全球交通堵塞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其中許多城市即便是短短十公里也可能耗掉超過半小時:
達沃市(菲律賓):每行駛10公里平均需要32分59秒
峇丹(印尼):每行駛10公里平均需要32分37秒
馬尼拉(菲律賓):32分10秒
其中馬尼拉長期名列全球最塞城市之一,經濟損失高達每日數十億披索,因交通壅塞被認為當地「不適合居住」,大眾運輸不足、人車爭道,燃油車與老舊交通工具造成的空污也嚴重,生活品質不良。
其他如萬隆、棉蘭、河內、胡志明市等地也都超過30分鐘以上的平均用時。 - 雅加達 — 無限啟停之城
根據研究,每位駕駛平均每年可能在行駛中啟停達33,240次,嚴重的交通堵塞甚至曾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死傷事件。 - 達卡(孟加拉) — 心越快、城市越慢
白天平均車速低於4.8 km/h、平均每人每天被困車陣2.4小時,導致每日數百萬工時浪費,經濟損失嚴重。 - 曼谷 — 排隊之都依舊難以解封
2024年的全球研究指出,曼谷依舊是全球交通堵塞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雖有實施高峰期間交通費,但改善有限。
而印度與東南亞他國之差異,我們可以用一張表呈現,便一目了然

結論就是,印度是純視覺自駕演算法的「終極boss關卡」,若能攻克,等於獲得全球最強背書、技術就能形成全球性護城河;而這一點,其他傳統模式自駕(HD map + sensors),百分之一千不可能攻克,會完全寸步難行,甚至讓當地交通更加混亂。(詳情原因見MKP第17期,礙於篇幅此不贅述)
更何況雷達因為波長關係,有時偵測不到像自行車這種物體(詳註一),而東南亞自行車又偏多,很難不發生安全事故。
特斯拉若有朝一日真的搞成,其他傳統車企要想在東南亞販售具備自駕能力的車,很可能只能跟特斯拉買FSD授權。
【Tesla插旗泰國】
在我們研究的當下,特斯拉在今年年初,也早已向泰國政府提交了FSD落地申請;其實特斯拉在泰國的佈局要比印度還早,在2021年相關車型即開始在泰國銷售,Model 3、Model Y的熱銷也為特斯拉間接搜集了不少本地行駛數據,馬斯克已在X上明確表示「正在等待當地監管批准」,若通過後便可在當地先推出FSD監督版,這也是當地車主非常期待開放的功能,一旦數個季度之後獲得批准,將率先在曼谷、清邁等大城市先試點,再逐步推向泰國全國。對Tesla的意義是,泰國相當於「東南亞自駕商業化先鋒」,因為基建與購買力相對成熟,且監管進度比其他東南亞地區快。
那泰國交通狀況又如何?
前述曼谷多年被評為「全球最塞車城市」之一,雖然紅綠燈與車道劃線比印度完整,但摩托車族群數量龐大、違規插隊普遍,交通文化偏「擠出空間」,駕駛之間靠經驗與直覺形成彼此的「默契」。
有了這些背景後,我們可以更理解Tesla為何願意選擇印度與泰國作為試煉場,因為如果能在這種亂局中驗證FSD成功,那麼對其他城市的應用就更具說服力。
- 印度:是Tesla FSD的「修羅場」,攻下這裡代表技術成熟到能處理最糟糕的交通場景。
- 泰國:則是Tesla的「東南亞門票」,一旦FSD在曼谷過審批,就有望以之為先例向其他城市與鄰國複製。
這裡也插個題外話,其實特斯拉除了關鍵人物風險,監管風險也實質存在,並且猶如醫療業一樣,特斯拉FSD幾乎每到一個國家都要重新申請一次,但換個角度,其實競爭對手遇到的監管強度也是相同的,故此時就回到科技本質,到底誰的自駕技術更好、更安全,能更快通過監管審查。目前robotaxi運行版本是FSD 13,已達特定場景下完全無人駕駛(Level 4),並擁有快速適應學習機制,能根據運行中的數據不斷優化駕駛表現;FSD 12比起11安全係數增加100倍、13又比12增加10倍,之後的14預期將再提升10倍(等於從版本11到14安全係數成長一萬倍),基本上到了FSD 14,安全係數已超越人類平均水準的兩到三倍,在更之後的15版,有機會超越人類十倍。
【GRAB、Tesla孰優孰劣?】
目前GRAB的計程車業務(Mobility)覆蓋範圍已涵蓋東南亞8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越南、柬埔寨、緬甸,但沒有印度)多個主要城市,並且其交通服務選項也相當多元,除了典型的汽車以外(GrabTaxi / GrabCar服務),還包括GrabBike(摩托車)、GrabBajay(三輪車),其它還有泰國嘟嘟車(Tuk-tuk)、緬甸ThoneBane(如下圖) 、柬埔寨Remorque(如下圖)


這種能因地制宜的選擇性也是Grab未來面對競爭的護城河之一,因為特斯拉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推出「自駕摩托車」「自駕三輪車」「自駕嘟嘟車」等。
而特斯拉之所以選擇印度,如果其未來想在東南亞投入robotaxi服務,某種程度也可以在早期避開與Grab的直接競爭,這也意味著,如果未來Tesla在印度率先建立robotaxi生態,Grab並不會直接受到衝擊,但要小心的是:
一旦Tesla把FSD訓練到可以處理印度級別的交通混亂,那麼在技術外溢到東南亞其他國家(泰國、印尼、越南)時,就會正面撞上Grab 的核心Mobility業務;Grab在這些國家的Mobility業務很吃交通痛點,中長期仍有優勢,但一旦某天robotaxi東南亞商用化落地,Grab的mobility服務可能被部分顛覆(尤其是在GrabTaxi / GrabCar服務),因為FSD模式的邊際成本更低、擴展速度更快。並且未來隨著規模化,在全球範圍有望降低到0.25美元/每英里。
相較之下Grab的GrabTaxi / GrabCar服務每英里車資約為:
- 新加坡:0.59 USD/英里
- 馬來西亞:0.08~0.34 USD/英里
- 泰國:0.27~0.36 USD/英里
- 越南:0.56~0.72 USD/英里
- 菲律賓:0.41 USD/英里
馬來西亞的Grab車資之所以比東南亞其他國家便宜,主要原因就是燃油價格長期偏低,這和馬來西亞是產油國、同時政府對燃油有補貼政策有關;但可以看到除了馬來西亞外,長線而言robotaxi的價格是有潛力在東南亞市場競爭的,而且我相信當地民眾也會對無人駕駛科技有興趣。
並且無人自駕還有一個最大優勢,就是不會受利之所趨影響,robotaxi的派車是由AI系統即時分配,因此不會有典型的「供需失衡」現象。在台灣,有跑過熊貓的一定都知道,外送員會依照「個人收益最大化」的邏輯來選擇在哪裡跑單;同樣的,在Grab或Uber這種平台上,司機並不是被強制分配單,他們也會依照「個人收益最大化」的邏輯來選擇在哪裡跑車,通常在高需求區域(如機場、市中心、商業區、旅遊景點),這些地方訂單密集,等待時間短,還可能有「尖峰加成(Surge Pricing)」機制,所以司機自然傾向往那裡跑,而偏遠地區訂單少,司機若跑到這些地方,回程可能要「空車返程」,就像熊貓一樣,Grab司機很可能直接棄單不接,這會導致乘客等車時間拉長,甚至無法叫到車,嚴重影響使用體驗;而平台方往往只能用金錢誘因增加獎勵機制,讓司機願意接單,但這無形中又墊高了乘客的每英里費用。
當robotaxi挾帶無人黑科技橫空出世,沒有人類駕駛哪裡收益高就往哪裡集中的問題,無論在市區/郊區都能順暢叫到車、價錢又穩定不需額外承擔尖峰加成或偏遠地區加成,你若是乘客,會選誰??
不過Grab也還有外送業務與金融業務支撐,故就算一部分的Car Taxi服務被robotaxi取代也不會倒(惟公司整體價值定位勢必將受到檢驗),基於建設算力中心與開發大型AI模型+蒐集海量真實數據所費不貲的前提,Grab也不可能自己搞無人駕駛。
但我相信一間優質的企業是不會坐以待斃的,若Grab屆時能與特斯拉合作採用FSD自駕車,當一個企業掌握市場、一個企業掌握尖端科技技術,強強聯手時,也可能會是兩個企業共同邁向另一個市值高峰的共好起點,但這就要看Grab領導團隊的腦袋,如果他們的想法跟Uber一樣,回頭去採用HD map+感測器方案,那就糟了!(雖說故事的背景是Uber曾尋求與特斯拉合作但被打槍,不過東南亞的交通複雜度比美國更高,也許特斯拉未來不一定會拒絕Grab?而如果特斯拉真的拒絕合作,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法就是Grab直接用資金優勢購買cybercab即可,這點假設Uber要在北美生存下去,在未來也很可能這麼做,當然這對特斯拉的營收貢獻也是有好處的)
但無論如何,十年二十年後特斯拉都會是贏家,只是賺多賺少的差別而已。(這邊Mark講的比較保守,很可能根本不用到那麼久)
第17期電子報傳送門
〖註一〗
雷達使用的是微波波段,波長通常在毫米到公分範圍,偵測能力與目標物體的尺寸和波長的相對關係密切相關,當物體的尺寸遠小於雷達波長(或接近波長)時,雷達波的反射信號會變弱,這種現象稱為「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散射光的強度和入射光波長λ的四次方成反比)。
自行車的某些部分(如細長的金屬車架或輪輻)可能因為尺寸過小或形狀不規則,導致雷達反射信號不足,難以被偵測。
這也是為何特斯拉要移除雷達轉向「純視覺類神經網絡」方案的原因;當視覺攝影機告訴你前面有腳踏車、雷達卻說前面沒問題繼續開,會發生什麼事?
所以某些不懂科技的空頭說特斯拉是為了省錢所以拿掉雷達,Mark也是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