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結
Q:天才是注定的還是加上後天努力?透過練習能夠成為專家嗎?
A:只要透過正確的練習方法,零背景的領域,也能夠成為達人。
How:透過正確的訓練和練習,並適當搭配立即的意見回饋,修正練習方法及檢視成果,可以達成所設定的目標。
📌適合對象
1.想要在某個領域持續精進自己能力的人
2.在某領域遇到瓶頸需要尋找突破點的人
3.想要學習新技能的人
📌架構
全書共九章
大致透過許多相關案例,與作者自己的研究,分頭論述刻意練習的理論及應用。
雖然分九章,但我個人讀不太出清晰的架構,也許是閱讀時並沒有太專注,加上閱讀時間太瑣碎,所以讀完並無法光看章名就看懂架構。書中的例子幾乎都會穿插各章,因此我自己無法感受出清楚的架構。
✏️讀書心得
讀完後,作者強調的「心智表徵」非常深刻,作者也不斷強調心智表徵的重要性。
簡而言之,心智表徵可以透過練習增加熟練度與經驗值,心智表徵越強大,則該領域的專精度會越提昇。
作者舉了很貼切的例子:英國計程車司機。計程車司機不僅僅靠著導航就可以了,還要將街景烙印在腦海中,以便客人即使是講出很模糊的地標,像是「帽子店旁有一家杯子蛋糕店」,司機也能盡量找出正確的地點。
「心智表徵」我會以心中的地圖來理解,司機靠著建立心中的地圖,不斷更新,增強細節,甚至建立當地人才知道的捷徑、路線,讓司機的工作效率提高。
作者對於「如何知道自己有正確的進步」有一些很有效的建議:立即性的反饋。
以「學鋼琴」這件事來說,初學者與專業者練琴時,會發現自己的失誤並修正,兩者是很不一樣的,初學者並沒有辦法像專業者那樣更能判斷自己的失誤,於是「老師」是提供「立即性的反饋」很重要的角色。老師能幫助學生,指出學生的失誤,並針對弱項加強練習,更能發揮「前人種樹」的效益,為學生打造出該領域的「有效練習方法」。
作者的提出「跳水比賽」的例子,「翻騰兩周」曾被視為危險的動作而被建議禁止,如今卻只是入門功夫而已。這些領域不斷累積前人的經驗,透過正確的練習、前人開發的指引,讓該領域的起跑線能夠輕鬆超過前人一生的努力結果。
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作者建議記住三個重點:專注投入、意見回饋、解決問題。
在讀到這段的時候,我想起電競選手常常做的「復盤」。透過觀看重播,手上同時進行操作,若跟畫面有不同,立刻停下來檢視為什麼、哪個想法更好、並積極使之變成肌肉記憶,也就是心智表徵。
有趣的是,在第七章,作者引用了與《原子習慣》相同的例子:「波爾加西洋棋家庭」。
《原子習慣》強調的是環境的重要性;《刻意練習》則試圖驗證「西洋棋天才」是可以透過刻意練習達成的。
最後,引用第八章的句子作為思考:
「最後的勝利屬於更努力練習的人,而不屬於一開始靠智力或其他天賦占上風者。」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想到以下的例子:
曾經有高中生問英雄聯盟電競選手:「現在達到白金階段,一年內上大師,有機會成為電競選手嗎?」
現役電競選手則直截了當地回答:「不可能,天賦比較重要。」
選手接著解釋:「現在想當職業選手的人中沒有不努力的,一個都沒有,都是很有天賦還特別努力的人,努力只是基本而已。」
資料來源: https://x.com/pirrer/status/1662314214176997378
如果大家都一樣透過正確的刻意練習,會得到相同的結果嗎?
雖然作者滿強烈否定天賦的重要性,但天賦真的不會影響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