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書法展,客廳裡,廟裡的善書,好像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心經,可是,字數雖少,但不好懂,裡面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等,沒有看各佛家網路上的解釋,還有點似懂非懂,看了解釋反而更不知所云了。
AI的解釋
例如AI在我問及"「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意思時",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意指觀自在菩薩透過深徹的般若(智慧)觀照,了悟「色、受、想、行、識」五蘊皆是因緣和合、本質空寂,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 依此智慧,便能斷除執著,超脫一切痛苦與災難。五蘊的意義
五蘊是指構成眾生身心現象的五種要素:
- 色蘊(色):: 指一切有形物質,例如身體。
- 受蘊(受):: 指感受,例如苦樂的領納。
- 想蘊(想):: 指思維、想像、概念。
- 行蘊(行):: 指心念活動、行為造作。
- 識蘊(識):: 指分別、了別、認知心。
「五蘊皆空」的意涵
- 緣起性空:: 五蘊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由各種條件因緣和合而生,因此本質上是空的。
- 無自性:: 五蘊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不斷變化的過程。
- 破除執著:: 了解五蘊的空性,就可以不再執著於虛幻的「我」和「我所有」,從而放下對五蘊的貪愛與憎恨。
「度一切苦厄」的意涵
- 離苦得樂:
由於五蘊皆空,眾生執著於五蘊而產生的種種痛苦(如煩惱、執著、恐懼)便能因此斷滅,獲得解脫。
- 般若的功用:
依循般若智慧,能夠超越顛倒夢想,心無罣礙,最終證得究竟涅槃的安樂境界。"
討論
什麼"緣起性空、無自性、破除執著",什麼"無自性:: 五蘊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不斷變化的過程。"看了這些解釋,反而更不知道這是在說什麼了?自己想或許還比這些解釋還更清楚,你說是嗎?
洪蘭對知覺的解讀
洪蘭(2025-07-17)在<聯合報>上有篇文章<萬物皆空 為心所見>。裡面提到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說法"我們眼睛看到的光波,耳朵聽到的聲波在進入大腦後,都會變成電波,經由神經纖維將其送到相關的皮質區去處理。因此當視覺刺激被傳送到枕葉的視覺皮質區去辨識時,它早已被拆解成直線、橫線、角度等元素,這些元素會去活化視覺皮質中專門處理它的神經元,這些特徵再依大腦中已有的schema(架構)重新組合成最符合當下情境的物體或訊息,所以人常會看錯聽錯而不自知,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預期。"
"物體在我們視網膜上呈現的影像是倒的,可是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卻是正的。因為眼睛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物體而是大腦將其重新解釋過的東西。所以它是大腦的虛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討論
但她沒有提到最重要的一點,意識,你注意到東西了,然後呢?這個東西才會顯現在你的視網膜上,然後才是她所描述的運作,如果你沒注意到,那麼即使它出現在你眼前,你還是視若無睹,視而不見。有本書書名<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講的就是如果你注意力放在別的地方,那麼即使有隻大猩猩從你身邊走過,你很可能也"沒看見"。而且"大腦的虛像"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看不出其間有什麼關連。"
用六祖的偈來解讀
我個人認為心經上的上述警句用禪宗六祖的兩首偈,似乎較易了解。
一.
一首是六祖針對臥輪禪師的偈: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所提出的偈: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二.
一首是針對神秀大師的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所提出的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解讀
什麼意思呢?平常狀態下,你醒來就開始受到外在事物的影響了,你看到了,你聽到了,你聞到了,你嘗到了,你觸到了,你想到了,然後呢?你自然而然的有了批判(美醜……),有了比較(好壞…),有了分別(上下)……。然後呢?聯想翩翩,編起了自己想像的故事,接著身陷其中,幾乎無法自拔,直至自己有所警覺,試著將心拉回…,"對境心數起"是說你意識到你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在運作時,你不必蓄意阻擋或克制,讓它自然而然的運作或發生,等它要過去了,你也不要蓄意去阻擋或克制,讓它自然而然的過去,接著不再去想,不再去回憶,不再去後悔……然後呢?五蘊來了又走了,它,空了;你對過去的後悔,難過等,也都不復存在了。可是如果五蘊來了卻不走(你不讓它走,所它以"不空"),你的苦厄就無法超度了。因為你陷在對過往的後悔或難過中了。
"本來無一物",所以呢?色來了就來了,色走了就空了;空來了就來了,空走了就色了。色和空是一體的兩面,兩個相依相存,缺一不可。如果只有色或者都是色,那就無所謂空不空了;如果只有空或者都是空,那也就無所謂色不色了。某個東西,你意識到了,你受到影響了,"色"來了,"空"走了,某個東西,你放下了,你無意識了,你不受到影響了,"色"走了;"空"來了。重要的是你的意識,你有沒有注意到?所以呢?重點不在"色"或"空",而在你的意識。意識左右著"色"、"空",色空都受到意識的左右,它們是一體的兩面,端視"意識"而定。所以說「五蘊皆空」,所以說「色即是空、色不異空」。問題是人常受"色"的影響,而且色的影響是自然而然的,是不易去除的,所以除非你能放下,你能透過修行,達到不受其影響能進入"空"的境界。
小結
"本來無一物",是啊,本來無一物,但後天關係,本來無一物的心卻常受到"色"的影響,因而外面纏繞著,遮蔽著奇奇怪怪的悔恨啦、沮喪啦、焦慮啦、恐懼啦、厭惡啦、嫌棄啦等東西,這也是為什麼神秀大師要「時時勤拂拭」一著境就趕快且勤快的擦拭掉,臥輪禪師要「對境心不起」面對外物時要刻意的,辛苦的,努力的不受影響。這也是為什麼靜心,禪坐,冥想,站樁受重視和歡迎的原因之一,目的都在讓心回復到""本來無一物"的狀態。
想起<菜根譚>裡的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只是說來容易,做來極難。否則臥輪禪師也不必刻意的「對境心不起」,神秀大師也不必辛勤的「時時勤拂拭」了。但有了方向,有了做法,我們也就朝著"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邁步前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