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上的最新資訊及分析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馬克觀點MKP】電子報,在即時更新資訊的同時,獲得最深入的分析~
特斯拉的FSD要從技術突破走到大規模Robotaxi商業化,路徑遠比一台車能「自己開」複雜得多,現在最大的障礙已經不是感測器或演算法能不能做到,而是監管、法律與社會接受度能不能跟上。
就價值投資RISK風險評估模型而言,即所謂的「監管風險」。
加州向來是自駕測試與商業化的前哨站,但同時也是最嚴格的一塊試煉場:任何要在加州申請Level-4(條件性完全無人)商業運營的業者,不只要通過加州車輛管理局(DMV)的技術與安全審查,還要面對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在營運許可與公共利益層面的政治審核,兩道關卡互為制衡,任何一方的疑慮都可能讓整個案子停擺。
以特斯拉目前的進度來說,礙於法規限制(更正確地來講是規避法規的阻礙),官方給的定位仍以L2(駕駛輔助)為主,現階段僅拿到「有安全員監督下的道路測試」許可,這跟Robotaxi的終極目標—全無人駕駛L5仍有差距(但最新版本的FSD技術上已能實現);
核心矛盾之一是數據透明度與監管合規:加州要求申請L4營運的車隊須提交標準化的「脫離報告」(即Safety Disengagement Report或類似的紀錄),逐筆記錄安全員何時、何因接管、系統為何失效,以及相關的情境細節,這些報告是加州車輛管理局(DMV)評估系統可靠性的關鍵證據,但特斯拉長期將FSD定位為輔助系統,並主張其資料與模型屬於公司機密,因此對於提交這類「脫離報告」一向保持保留甚至抗拒態度,雙方在數據透明度上的僵局,已經成為能否進一步獲准放開無人運營的決定性瓶頸之一。
從程序面看,即便特斯拉改變態度並開始大量提供所需證據,暫且不提L5,光從現有L2「有安全員的監督式測試」階段走到真正L4「無監督式」營運的時間表也不短:估計要花22到32個月,主要耗時在加州車輛管理局(DMV)要求的實測里程(某些審查要求量級極大,採樣與驗證需要數十萬英里的真實世界資料)、以及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必須檢視對地方交通、消費者保護、勞動市場(計程車司機就業;這會是無人駕駛的主要阻礙)等面向的廣泛影響,CPUC的審核又會被各城市政府、計程車司機工會與消費者團體的壓力所影響,政治層面的博弈往往比技術測試更難預測。
再把視線移到紐約,情況更複雜:紐約州現行法律基礎明文要求車輛運行時必須有人在控制,無人駕駛在法律框架上屬於禁區;要在紐約實現L4無人運營,基本上得先啟動立法程序修改州法,這是一條漫長且極度政治化的道路——先要說服州議會、再面對市級機構如TLC(計程車及豪華轎車委員會)可能出於保護計程車司機就業的壓力,而強烈反對,地方勢力與計程車業者的動員能力不容小覷。
換句話說,在全美人口最多、無人駕駛潛在市場最高的城市--紐約,實現Robotaxi的可行時間窗,保守估計至少要五年以上,這還是假設技術、保險、責任分配、數據保護等問題能逐步獲得共識的情境下。
投資人因此要清楚:技術上的領先並不等同於短期的商業回報,更不代表今日投資,明日就會暴漲。
監管是一個獨立且常常更為關鍵的變數,缺乏監管上的突破,Robotaxi永遠只能在示範或受限場域運行,無法成為規模化的收入來源。當然,這對其他試圖進入這個產業的無人自駕公司亦然,因此換個角度,誰能先突破這道「高牆」並且「規模化」,誰就能率先建立護城河。
不過,當前形勢並非全是壞消息:在聯邦政府層級,美國交通部與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近來已有動作,目的是把現行有人駕駛為前提的聯邦車輛安全標準(FMVSS)現代化,以使無人駕駛技術有容身之處。
根據美國政府內部的路線圖,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預計在2026年第二季前提出多項新規則,這些規則方向包括解除對部分傳統控制配置(方向盤、踏板)的強制要求,讓新車設計上不必再受傳統駕駛硬體的法規束縛,另外也擴大自駕車豁免計畫(AVEP),美國官方已於2025年8月宣布首次允許國內製造的自動駕駛車取得豁免,並在2025年9月由美國交通部長公開討論整體時程。
這些動作顯示美國政府聯邦層面願意在國家政策上,建立體系性的「快速通關」以扶持其國內技術,但要把聯邦的鬆綁轉化為州與地方政府的實際放行,仍需大量協調與政治溝通。
聯邦放寬可以解除部分技術性阻礙(例如讓廠商能用不同的人機介面設計),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開發成本與合規負擔,但不等於各州政府就必然會立即跟進----地方政府有自身的安全憂慮與政治壓力,立法與行政程序仍會拖延。
除此之外,法律調整只是其中一環,還有保險責任分配問題、事故後責任認定、資安與隱私(車載影像與行車數據的收集與使用)都必須有清楚可執行的規範,否則即便法律允許,保險公司可能不願承擔未知的風險(但這部分在美國國內,特斯拉已透過自有的車輛保險業務來對沖掉,詳註一),資安漏洞也可能成為政治與公眾反對的理由。勞動面向則是最大的不可忽視阻力:Robotaxi勢必改變行業的就業結構,傳統計程車司機與聯合車隊的工作將面臨被替代的可能,工會與既得利益集團在地方政治具有強大影響力,他們能動員選民與施壓監管機關,延緩或阻擋Robotaxi的商用化推進。
從經濟學角度看,監管風險很可能直接影響資本回收期與特斯拉的估值模型;投資特斯拉的投資人若把Robotaxi作為主要成長來源而以之估算估值模型,必須把規模化的時間窗,因為監管風險導致由原先「幾年內」延長到「5年、10年」以上的可能性,納入計算DCF現金流折現模型時的考量。
這也就是為何對短期技術分析者而言,監管不確定性是主要的系統性風險,而對長期價值投資者而言,短期的監管阻力若造成股價大幅修正,有時反而能成為絕佳的低位買點(或者能在當時做看漲期權)。
實務上,特斯拉若要在加州與紐約成功推動Robotaxi商用規模化,至少需要同時具備五項要素:
第一,完善且可驗證的安全案例(包含大量經過第三方審核的實測里程與事故分析)。
第二,願意與監管機關共享必要的運行數據以促進透明度與官方信任度。
第三,具體可行的保險與責任分配機制。
第四,有策略性的處理勞動衝擊與地方政治溝通(例如提供再就業方案或與計程車司機工會協商過渡期安排)。
第五,資安與隱私保護達到法規與社會期待。
任何一項不足,都可能讓整個規模化時間表被再度推遲。
總結來說,FSD的技術進展大家有目共睹、其實現完全無人駕駛的能力也無庸置疑。
美國聯邦政府監管動向也顯示,美國願意為本土自駕技術創造更友善的宏觀法規環境,但從技術到商業規模化之間,還有一條充滿政治、法律與社會議題的長路要走;
對投資人而言,短期內把Robotaxi視為立即變現的營收來源存在不確定性高的風險;應以時間拉長、情境分支(scenarios,即同時考量不同情境下的發展狀況)思維來評估特斯拉的潛在價值——
若你相信特斯拉最終能跨越監管與政治障礙,那在市場恐慌時分批累積或以高安全邊際進場是合理且能最大程度在未來放大回報的策略;若你對監管進程抱持懷疑,則應把特斯拉估值中Robotaxi的現金流貢獻折算保守化,並留意未來二到五年間美國地方政府車輛管理局(DMV)、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與其他各州政府立法的具體進展,因為那將是決定Robotaxi在商業上規模化的速度與投資回報的關鍵變數!
〖註一〗
特斯拉在美國擁有自己的車輛保險業務,名為「Tesla Insurance」
自2017年起推出,目前已在12個州提供服務,包括加州、德州、伊利諾州、科羅拉多州和俄亥俄州等。
該保險最先進且不同於傳統保險之處,在於利用特斯拉車輛的遙測數據來評估駕駛行為,提供基於駕駛安全係數的個人定價(換句話說良好的安全駕駛可降低保費),並可透過Tesla App購買和管理。
目前雖然範圍不是全美,但特斯拉計劃擴大到美國更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