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清末[鳳山縣采訪冊]記載,乾隆60年(1795年)由貢生李國珍在港仔墘庄募建大士爺廟,這間追朔迄今230年歷史的古廟,即今小港龍湖廟,其主祀神大士爺,於正殿中的神龕內沒有金身,只有書寫"大士爺"令旗。龍湖廟每年於農曆7月14日起都會舉辦三天的大士爺祭典,包括串金貫金,安座、開光點睛,迎大士爺遶境,放水燈、五更早朝、燈篙豎旗、打水、入醮、普渡,普施、恭送大士爺火化等儀式行程,該項祭典活動於民國113年登錄為"高雄市市定無形文化資產"。

大士爺祭典期間,所呈現的大士爺是在法會前期,由糊紙藝師製作紮出的紙神像,其身高大,面焦猙獰,頭上頂著觀音菩薩聖像,祂是受觀音菩薩感化,於普渡會場負責管控靈界靈體,讓法會能夠順利進行。當祭典完成,廟方會將紙糊大士爺神像等起火焚燒,象徵恭送大士爺,帶走所有的孤魂野鬼,也帶走了一切的災厄不順,保佑地方平靜安寧。就像台灣有些廟宇於迎王或建醮科儀結束後,會將巨資建造的雄偉王船焚燒一樣,也是象徵恭送王爺,帶走了地方所有勵鬼和瘟疫。

紙糊大士爺神像
祭典活動於農曆7月14日晚上七點開始,由廟方志工人員與法師舉燈敲鑼,分批走進鄰近街巷,此時各住家門口早已準備香案,等待廟方志工與身穿道袍的法師來到門口香案前,法師手搖鈴聲,口誦經咒,隨後廟方人員將手中的香柱與住家香爐中的香柱作互換後,法師再至鄰戶,一户接一戶搖鈴誦經。當儀式完成後,整條巷裡各家各自燒起金紙,兩側住家門口,金紙同時燃起,化作金黃火焰,空中翻飛搖曳,昏暗夜色中,光影交錯間,一眼望去,兩排流光映照前路,引領通往未知境界;此時更讓人感受出這種傳統宗教信仰,其目的為安撫另一個世界的靈體,免於飢寒流離,進而達到冥陽兩利,人鬼和諧,讓兩個平行空間能夠和平共處。
---by lin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