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改寫自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邱奕嘉老師《策略分析與商業模式》課程內容,並融入延伸思考與個人心得。
前幾天和同學在討論報告的時候,注意到一個非常普遍的迷思:大家在使用波特五力分析(Porter's Five Forces)時,經常將它用來分析「單一公司」,但這其實是對這個工具最大的誤用,五力分析應該用來分析『產業結構』,不僅是繪製「產業上下游的全貌」,更是幫助我們辨識出可以改變的「結構」。
五力分析最大價值,在於找到產業「結構」中的最小槓桿點
舉例來說,若發現「下游議價能力過高」是目前最大的挑戰,策略重點就不應該落在價格戰,而是重新設計通路結構:
- 分散銷售渠道
- 增加零售據點
- 降低下游的集中度
企業才能逐步提升議價能力。當然,在不同產業中,對應方式會有所差異:製造業可能透過長期合約綁定客戶;科技業則會建立直接面向使用者的平台,減少對中間通路的依賴。
不是在既有規則內努力,而是透過改變結構,重塑遊戲規則
透過量化方式,找出「最小槓桿點」,並集中資源解決最值得解決的問題,不僅能帶來收益重分配,甚至可能引發正向的飛輪效應,持續放大競爭優勢。
例如,在分析「新加入者的威脅」時,我們不只是問「進入障礙高不高」,而是精確計算新進者必須克服的門檻:
1.計算損益兩平點(Break-Even Point):
假設新進者要進入這個市場,需要投入 $2M 的設備資本(固定成本),且預期毛利率為 15%,那麼新進者要達到損益兩平,必須創造至少 $13.3M 的銷售收入($2M ÷ 15%)。
2.找出市場佔有率要求門檻:
接下來,將所需的 $13.3M 銷售收入和市場總需求相比較。
假設整體市場規模是 1 億美元,那麼新進者必須在短時間內搶下 至少 13.3% 的市佔率,才能勉強生存。這個數字,就是具體且量化的「進入門檻」。
3.鎖定最小槓桿點:
一旦門檻被量化出來,我們就能更精準地判斷,究竟哪個因素才是真正影響競爭的關鍵。現有企業的優勢,究竟是來自於$2M的固定成本壁壘,還是 獨特的 15% 毛利率?
更進一步,如果你發現只要透過「鎖定關鍵上游供應商」,例如與其簽訂獨家合約,就能讓新進者的設備成本從$2M提高到$4M,那麼新進者需要的銷售收入與市佔率門檻都會大幅上升。

這就是成本效益最高的「最小槓桿點」:用極小的資源投入,卻大幅提高了競爭對手的進入障礙,從根本上改變產業結構,而不打價格戰。
策略分析的兩難:由外而內 vs 由內而外?
當我們透過五力分析找出外部環境的機會點(Outside-in)時,經常會面臨一個陷阱:「為了適應外部環境,而迷失了自己」。
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為了賺快錢而投入競爭對手擅長的領域,最終卻發現逐漸喪失原有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更好的做法會結合兩種思維:
- 由外而內(Outside-in): 透過五力分析,找到外部市場的機會點,並據此擬定策略方向。
- 由內而外(Inside-out): 回歸到自身,重新審視內部核心競爭力。
這兩種策略方向的交集,才是你真正應該投入的「戰場」
如果找不到任何交集,或許代表你一開始選擇的賽道就不對,或是這個市場根本沒有你的位置,最終的目標,不只是擊敗對手,而是透過改變賽局結構,讓價值與收益重新分配到對你最有利的位置。
從職涯視角:找到人生的最小槓桿點
如果把上述企業策略思維借鏡到個人職涯,也能帶來一些啟發。
我們不能只看見市場的熱門機會(Outside-in),就盲目地追逐高薪或熱門職位,因為這常常讓我們為了適應外在環境,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天賦與熱情。最終,就像企業為了適應競爭而打價格戰一樣,會發現自己陷入了與他人的「技能同質化」競爭。
最值得長期投入的職涯方向是:外部機會點、內在天賦與獨特經驗三者的交集

- 外部機會點(市場趨勢、客戶有哪些痛點)
- 內部核心能力(我擅長且做得比別人好)
- 獨特的個人經驗(我能提供什麼亮點?我有而別人沒有的稀有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