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於 自由業女子閱讀中)
我讀完樺澤紫苑醫生的《精準用腦》之後觀望狀態了一段時間,到最近入手了這一本《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這一本讀完我覺得更加滿足,也成為了的桌上必備書。
能交出成果的人,都很重視輸出
正是前言中這一句,讓我變得非常認真地閱讀。因為輸出這一點正是我開始經營Instagram的原因,再一步步開始在不同平同發表的長文。但最近面對瓶頸的感覺,這本書正是在我這一個小低潮呼喚了我。千田琢哉在《到書店買個好人生》說的「不只戀愛,當人生所有一切都陷入谷底時,才能遇到命定的那本書籍。」,真的很準。然後看到下面這句:
人生,是靠輸出達到轉變
我那一刻開始決定要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學習更規律地輸出所學。
零輸出困局
我們每一天受大量資訊轟炸,加上專注力碎片化。若讀完一本書後沒有輸出,便容易出現讀過的書「水過鴨背」;聽過的PODCAST「左耳入右耳出」。這樣除了淪為自我滿足,亦是一種浪費時間。所以輸出就成為我們整理記憶的途徑。
因此若真的時間不足,與其讀了十本書但沒輸出,不如精讀三本再作優質輸出。唯然讀的數量少了,但能夠帶走更多。上面也提及我在讀這本書前就有在練習輸出,正是察覺自己陷入了困局。而這本書則讓我重新思考該怎樣看待輸出這件事。
如何輸出?
大家可能會覺得作為寫手的我立這個題很奇怪,但其實輸出之路永沒最好,只有不斷精進自己。
因此我也特別在第三章多做了一些筆記,並把方法按難度排好:
- 寫出書中重點與摘要
- 寫出自己的對此書的想法或批判
- 從書中找出想要改變自己的行動、並實踐
- 向親友介紹此書、以及分享自己的想法
- 在社群媒體或部落格分享讀書心得
最重要的是,作者強調輸入與輸出的黃金比例為 3:7,核心要點在於為輸出下的功夫要大於輸入。
而小木覺得當中最重要的是公開發表,藉以獲得返饋。雖然難度最高,但輸出者由此不斷精進自己輸出的質量,這樣的輸出最有效。就算沒有人直接評價,在網絡世界中點擊率、閱讀時長、互動率等都是創作者的成績表。相近理論在《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亦有提及。
小木推薦的《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使用法
一本書我自己基本都是全本讀完,但我也了解到工作繁重下未必有這樣的時間,就已經要實戰。所以組織出以下的《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使用法。
我覺得第一章是核心概念以及為甚麼要注重輸出,因為比例不長先讀無妨。有一個更清晰的基礎亦能在很面加快閱讀速度。第二和第三章,若時間不夠可以按工作需要選擇。
至於第四和第五章,因為是教大家實戰。特別是第五章是七種可以立即開始的練習,那一章很建議大家去實踐。因為七個練習只要配合營銷中content diversification的做法,一個愛書人讀一本書很作讀後感輸出,就已經可以完成當中的原因個訓練。如果喜歡寫日記的朋友,只要稍微加多一點點思考,其實也一直在做輸出練習。
小木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實戰感想
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比較大改變的是後台的筆記和作業系統。包括了解並試用卡片盒筆記、擴大隨身小本本的用途、建立INPUT後盡快整理作第一次輸出的習慣。
而在整理隨身筆記時也會有更多創作力,讓我想起了愛因斯坦的一句話:
“Paper is to write things down that we need to remember. Our brains are used to think.”
輸出真的能一步步改變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