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的修之道 英译者简介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raw-image

智胜尊者Ãcariya Paññãvaððho传奇的一生

       Ãcariya Paññãvaððho是摩诃布瓦尊者座下来自英国的西方弟子,也是《阿姜曼修行之道》的泰文英译者。这位长老的法名是Paññãvaððho,我们先把这个字拆解成两部分:1、Paññã;2、vaððho。根据巴利语字典的解释,Paññã是智慧,vaððho则有广大、生长、兴隆之意。因此,这位长老的中译法名似应为 智胜尊者。在此先约略介绍这位来自西方的尊者传奇的一生。(原文网址:http://www.forestdhamma.org/about/panya/)

       智胜尊者是遵循阿姜曼修行之道41年的最资深的西方比丘。 智胜长老,一如他的名字,是一位经由禅修上自我砥砺精进,而后在心中建立起坚定的心智基础,有过人智慧之人。

       当他将阿姜曼的「法」无私地传播给他许多的弟子时,他的沉稳与坚决感动了许多人的生命。不论是在传授阿姜曼的教法,或是翻译并解释有关摩诃布瓦尊者介绍泰国历代森林传统的教学方面,他都已是西方僧伽的先驱者,并影响了无数的比丘与在家弟子。

       智胜尊者出生于公元1925年10月19日,本名叫彼得.约翰摩根,双亲是大不列颠威尔士人士。他的出生地在南印度科拉尔黄金区的迈索尔州,他的父亲是当地的采矿师。在他七岁那一年,他被双亲送往英国去接受正规的教育,在他的家人从印度回来的那几年之前他都一直跟祖父母住在威尔士。

       后来,他的家人定居在英格兰的中部岛屿,他在那里完成了小学教育。在他最后完成中学教育之前,他的家人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迫搬迁了几次。可能是喝到了不干净的牛奶,彼得在青少年时期右脚罹患了牛结核病(又名珍珠病,【Bovine Tuberculosis】,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历经了几次失败的治疗,他将受感染的骨头从脚部给切除,结果他的脚踝骨黏在一起。虽然,这使他终生残疾,但就另一方面而言却是他的福报,因为在战争期间他不用被征招去当兵,他避免了制造大量恶业的因缘,彼得也因此得以在伦敦的法拉地屋进一步接受教育,他在那里主修电机工程,在战争结束之前毕业。

       毕业后,他花了两年的时间在印度的科拉金矿区担任电机工程师。当他回到英国后,他继续在斯塔福得这个地方当了七年的工程师,然后他去了伦敦。就在这一段时期,彼得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出生,及生命无法避免走向老、病、死等世间的现象,他开始思惟其中的意义与价值。他开始质疑存在的本质,并认为一般的宗教与科学的解释都有严重的缺陷。在他追寻真里的过程中,他发现佛陀的教导兼具理论与实修的稳固基础,而这个基础恰可成为他彻底观照这些议题的一个平台。于是,他遍读佛法书籍并加入几个佛教团体,最后,深受曾在泰国受具足戒的Kapilavaddho比丘的感召,彼得毅然决然舍弃世俗的生活,决心追寻摆脱世俗贪爱执着包袱的真理。1955年10月31日,他在伦敦的佛教寺院出家成为沙弥,法名为「 智胜」。

       1955年的12月, 智胜尊者与另两名沙弥带着出家的决心与Kapilavaddho比丘一起飞到了泰国曼谷,他们与龙浦索一起住在水门寺一个月之后,在1956年1月27日正式成为比丘。

       在那一年的七月中,他们全都回到了伦敦,并住在由英国僧伽信托中心所提供的一间小精舍。随后渐渐地其他的人都还俗了,只留下智胜比丘一人独自看顾那间小精舍,在其他的比丘接替他的位置以前,他在那里看管了5年。在这段时间里,他竭尽所能全心投入传法的任务,除了看管精舍以外,他也说法并静修。同时,他也尽可能彻底并严格地履行了比丘禅修的义务。

       然而,有时候他感到很气馁,因为他以这种修行方式所获得的体验仍不足以消除他的疑惑。他深深地感觉到他缺少一个值得信赖的善知识,也就是一个能够向他保证佛陀所教导的神圣目标在今天这个时代仍然可以证得的好老师。是否有能够指引他走向涅盘之道而仍活在世上的阿罗汉?如果,他能找到这样的一个向导,他将会全心全意献身于这一个目标。

       最后,智胜比丘作了决定,他必须回泰国去找明师,一个能让他完全信任的善知识。于是,他在1961年的11月飞回了泰国,刚开始他前往曼谷附近的Cholapratan寺。他住在那里的时候,曾向一位泰国的朋友探询在这个国家里有没有最优秀、最值得尊敬的禅师,如果有的话,他请他回报给他知道。终于,这个朋友带他去见摩诃布瓦尊者,一位长时间跟随阿姜曼的弟子,同时也是一位大家公认的阿罗汉。摩诃布瓦尊者坚毅的性格与深邃的智慧深深地打动了 智胜比丘的心,于是他加入了摩诃布瓦尊者的僧团,也就是泰国乌东泰尼省的般塔森林道场,就这样他成为了摩诃布瓦尊者的弟子。他是在1963年的2月16日到了那里,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余生。

       不久,阿姜摩诃布瓦便将他的名字简化为”智胜”,就从那个时候开始起他就是大家所认识的 智胜尊者。41年以来,他一直都是摩诃布瓦尊者很亲近的弟子。他曾说过他之所以能够忍受泰国东北丛林艰困的生活,其主要原因是他对摩诃布瓦尊者及其教导有坚定的信心。当地的气候既炎热又难受,食物简单又粗糙,还有语言的障碍要克服,加上他黏合的脚踝使他行动不便;但透过对老师的信心及修行上的不屈不挠这两个因素支撑着他的信念。阿姜 智胜的心性天生倾向于智慧,而这一点也使他在禅修上进步神速。在摩诃布瓦尊者精心的指导下,他对法的体悟也年复一年的深入且愈来愈广泛。

       1965年,在摩诃布瓦尊者的坚持下,阿姜 智胜重新受持法宗派的戒律。由现任的僧王Ñānasamvāra尊者担任他的阿阇梨戒师,他在那一年的6月22日于波稳尼寺重新受戒。

       阿姜智胜具有细心敏锐与优雅的特质,在修行上也是无可指摘。他总是沉稳与思考周延,而且在每一件事上都能展现出他的智慧。他不仅竭尽所能地提升自己,同时他的模范生活与修行影响着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他辛勤地将摩诃布瓦尊者的著作翻译成英文版,并无偿地流通到世界各地。渐渐的他成为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佛教徒前往泰国见他的力量与动力,尤其是对那些从他来了以后而加入般塔森林道场的西方比丘更是如此。他在指导这些出家人的任务上,总是无私的奉献,而这些出家人也一直都很信任他是以正确的修行方法来教他们。

       1974年,英国的僧伽信托中心有意成立上座部僧伽,故而邀请摩诃布瓦尊者访问英国伦敦。于是,阿姜 智胜陪同他的老师前往伦敦,并在当地协助将摩诃布瓦尊者将其所教过的精髓与有信心的佛教徒沟通,而这也是阿姜智胜最后一次回去英国。虽然,在当时并没有成立上座部僧团,但他们激励人心的风采却为未来的英国僧团奠定了基础。

       阿姜智胜出家以前在工程方面的知识对于僧团来说是一项很珍贵的资产,自从他来了以后,他几乎参予了般塔森林道场里的每一项建设,而且通常都是由他亲自设计并监督施工。摩诃布瓦尊者非常的信任他的智能与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所以很少去过问这方面的事情。不管是电力或机械方面的工程,结构或电子方面的工程,他都很主动地去掌控这些工程建设,并以一种让比丘们不断地感到不可思议的技术运用在这些工程建设上。而般塔森林道场就这样从一个简单的道场发展成为一个很兴旺的道场,而这不但证明了阿姜 智胜不但具有管理森林道场资源的能力,同时还兼具维护其传统与禅修环境的能力。

       公元2003年9月,他的身体出现了第一个疾病的症状,而这也是导致他最后死亡的原因。他被诊断出患有大肠癌,而他决定用天然植物药草来治疗。刚开始他似乎未受病情的影响,于是他相当肯定是药草发生了效用。接下来的九个月,癌症似乎渐渐消退,但在2004年的6月又复发了,并且癌细胞迅速扩散。在2004年的8月18日上午8:30,阿姜 智胜圆寂了。他还差2个月就要过79岁的生日,虽然他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典型却纯然平静地活着。

阿姜智胜的遗体在十天后于般塔森林道场举行火化,他的毗荼【火化葬礼】是那里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当时估计约有50,000人前来参加追悼,其中包括4,000名以上的僧侣。而当天也发生了一些不寻常的事。天空原本一片晴朗,万里无云。但,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场合下都出现了异相。这个异相就是在湛蓝的天空中出现了圆形的彩虹,每一次环绕太阳时,都像是一个巨大又光辉灿烂的光环。当阿姜 智胜的灵柩放置在火葬用的材堆上时,彩虹首次出现【像光环一样地微绕着太阳】;当他一生的事迹被朗诵时,彩虹又第二次出现;而当摩诃布瓦尊者点燃葬礼用的材火时,彩虹第三次出现。这都是因为 智胜尊者的修行成就创造了一个可以让众人都看得见的外在现象,以反映他深邃且微妙的美德。它象征着一位比丘的生活与修行的完美句点,而这位比丘的慈悲与谦卑正从他身上散射出来,温柔地围绕着整个生死轮回的世界。

       阿姜智胜是在1963年第一个来到般塔森林道场的英国比丘,然后便一直生活在那里。他不仅克己精进苦修,他的生命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带来了极大的利益。自从他来了以后,他成为了世界各地前来参访他的人的一种力量与启示的来源。多年来,他的威仪感动了很多人,特别是对那些在他之后来到般塔道场的西方比丘。他总是无私地担任指导比丘们修行的任务,而他们也都很信任他的教导就是正确的修行方法。对于那些大部分前来泰国出家并学习佛陀圣道的西方人来说,他已经是一个典范,一位善知识。

       阿姜智胜是在8月18日上午8:30去世,般塔道场也因为他的存在而获益良多。阿姜 智胜对于电子与机械方面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同时也是一位相当专业的工程师。每当我(戒宝尊者)问他有关机械方面的问题时,不管我(戒宝尊者)问的是汽车、火车、飞机、或轨道卫星,他都知无不言。我问他自己可不可以建造这些东西,他回答说原则上是没问题,但这需要工厂和相当大的人力,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这真是一个很聪明的回答,他在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给予大家的印象就是他根本是一位原子核物理学家。因为当他在解释相关知识的时候既清楚又有条理,且毫无保留,所以让我们觉得他甚么都知道。

       有时候,某人的车子在寺院里抛锚,阿姜智胜马上就把它给修好,让车主可以开回家。他也是一位修理钟表、收音机、与录音机的专家。那些在寺院里需要阿姜智胜协助修理这些东西的人都会去找他帮忙,而他也绝不会让他们失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说般塔森林道场因他的存在而获益良多的理由。

       智胜尊者过世时很平静与祥和,对一位修行的比丘来说,这是很相称的一件事。他的心智状态很好,而且是完美。因为他的心已达到了坚定的心智基础,就这一点来说,我一点都不怀疑。当他过世的时候,他走得很有尊严,而他的葬礼是由我全权负责安排的。

       智胜尊者曾告诉过我,他有一个遗憾。他说,对世俗的一切都表现得相当聪明干练的西方人,但一遇上出世方面的事情时,竟都表现得非常的愚蠢,这实在是一件可耻的事。尽管佛陀的教法胜过世俗所提供的一切,但极少有西方人肯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他觉得这是西方人自己的业力使然,也是他们自己的不幸。当人类将他们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都用在物质方面的目的时,他们对于真理方面的事情就会变得无明,也就是在心智成就方面很愚痴。他觉得这就是西方人的不幸,而他的看法相当的正确。

世俗的聪明是不可能与佛法的智慧相提并论,因为无明就是无明,而「法」却完全是另一回事。智胜尊者告诉我,他很乐见那些聪明的人能从世俗中回头,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佛法方面的修行,如果他们肯愿意去修持佛教的禅修,那么他们一定可以为我们所生活的世间带来极大的利益。而他最大的遗憾就是只有少如凤毛麟角的西方人对佛法有兴趣。他看见他们聪明的一面,却又同时发现他们愚痴的另一面。

       智胜尊者具有细心敏锐与优雅微妙的特质,而且无瑕疵可指。在我认识他的过程中,从未发现过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谴责他,绝对找不到。他一直都很沉稳与谨慎,并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展现出他的智慧,他的过世对各地忠实的佛教徒来说实在是一个损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5會員
341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佛陀轉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這五個人簡介一下:第一個叫做「阿濕婆」,中國翻過來叫「馬勝」。很多佛教故事講到「馬勝比丘」,後來祂出家了叫馬勝;第二叫「跋提」,這裡翻譯「小賢」;第三叫「拘利」或「名摩訶男」。這三個人,是佛陀父親那邊的親戚。
Thumbnail
「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佛陀轉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這五個人簡介一下:第一個叫做「阿濕婆」,中國翻過來叫「馬勝」。很多佛教故事講到「馬勝比丘」,後來祂出家了叫馬勝;第二叫「跋提」,這裡翻譯「小賢」;第三叫「拘利」或「名摩訶男」。這三個人,是佛陀父親那邊的親戚。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