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種練習——
練習理解,練習靠近,也練習在世界裡播光。
十月,有兩件事在我心裡留下了光。
一封信,一場演講。 一封關於理解的信,一場關於創造的啟發。 它們看似毫無關聯,卻在我心中連成一條路, 指向我想成為的樣子。
一封信的溫度
老師寄來講座資訊的那封信,我一直記得。
那是一種安靜的信任—— 「想到這個消息,就先寄給你。」 那句話裡沒有明說的情感,卻有一種被放在心裡的位置。
我沒有回以過多的感性,只是自然地接住了:幫忙整理訊息,祝小孩早日康復, 然後真的為她禱告。 那是我能做的一點點事,也是我想留下的心意。
後來老師回信說:「我有告訴她,大姊姊睡前幫她禱告。」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有些關係,不需要太多語言。 它的存在本身,就像一種流動的溫度。
我們之間隔著世代、身分與角色,但那份距離恰恰成就了關係的美。 因為彼此都懂得尊重邊界,也願意誠心靠近。 不是為了改變對方,而是讓彼此在理解裡變得柔軟。
我想,這樣的關係,是一種溫柔而有界線的相遇。它提醒我:真正的理解不需喧嘩, 誠心靠近的力量,往往比言語更深。
一場啟發的亮度
幾天後,我在「火星創意日」的現場,聽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意人分享他們如何用作品改變現實。 Judy 說,創意能挑戰社會的框架; Mitsu 用藝術讓地方被世界看見; 而每一位講者的故事,都在回答同一個問題—— 創造的意義是什麼?
我在台下聽著,心裡有一種微妙的共鳴。我發現自己最嚮往的,不只是創意本身的華麗, 而是那份讓人產生共鳴、願意理解世界的力量。
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做到這樣:用創意說出真實, 用真誠連結人心。我不一定要站在最亮的地方,但希望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因為我的在場,能讓人多理解一點、多靠近一點。
關於成為
這兩件看似無關的小事,卻讓我在十月學會了一件重要的事—— 理解與創造,其實是同一種愛的形狀。
理解,是對人;創造,是對世界。 它們都需要真誠、耐心與一點勇氣。
我想成為這樣的人:以理解為起點,以創意為語言, 去改變世界的溫度。 不必宏大,但要真切; 不一定被看見,但要誠實地發光。
因為我相信——同行不一定要並肩,有時只是走在同樣的光裡。
後記
這封寫給十月的信,其實也是寫給那個正在學習成為的自己。 提醒自己: 溫柔不是退讓,理解是一種力量; 而創意與真誠, 能讓世界多一點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