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看到民眾對政府表現失望,覺得藍綠一樣爛,不如靠自己。這表示台灣已經慢慢走向公民政治,這是值得開心的事,但是否多數民眾都開始有公民自覺,這我就不敢說了。
成熟的公民必須學會監督、質疑政府,並進行獨立判斷。但多數民眾都被工作、家庭及事業綁著,覺得代議士或是民選首長應該會好好處理。而忘記了「永遠的警惕是自由的代價」。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指出,公民不能「袖手旁觀、無所作為」,否則「壞人」將達成目的。民主的永續與否,取決於公民是否願意積極參與,是否具備批判性思維。
民主本就是從否定神權與王權的政治合法性開始,最終確立人民主權的漫長過程。洛克的天賦人權學說直接對抗了君權神授 。這一轉變將個人從被動的「臣民」(subject)轉變為擁有權利和義務的「公民」(citizen)。
而民主制度的基礎是社會契約論,人民為保障自身權利(安全、自由、財產)而同意受政府權威管轄。在這一框架下,繳稅行為構成財政契約,國家是稅款的「信託」受託人,負責公共建設和服務。這種關係否定了傳統的「父母官」或「天子臣民」思維。我們不該是臣,被動的等待官來救,自己做選擇,付出行動真的很累,但如果整天期待別人來救,那就誤會了民主制度。

簡單來說,民眾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上最大責任,這是民主制度的基礎,而非要求政府負最大責任。但在台灣,我們太習慣被領導、被照顧,對於民意代表及民選首長又太過於鬆懈、寬容,於是養成這群人為所欲為、有了上下其手的空間。大家都有生活工作要做,所以實務運作上產生以下問題。
1. 監督困境:資訊不對稱與「委託代理」問題
在現代代議制民主中,公民與民意代表之間存在典型的「委託代理關係」(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公民是委託人(Principal,資源提供者),民意代表是代理人(Agent,資源使用者)。
這種關係的核心困境是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和利益衝突。民意代表作為政治系統的內部人士,掌握了公民難以直接觀察和監督的資訊。由於代理人(代表)可能追求自身利益(如薪資、奢侈消費、閒暇時間最大化),而非委託人(公民)的利益,這導致代理人的行為很可能損害公眾利益。
儘管民主政治假定人民必須觀察政治人物的行為,並基於其表現決定是否讓他們連任,但實際上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通常對政治人物的行為漠不關心,或是看新聞才知道,於是民主政治的課責能力(Accountability)就產生了嚴重缺陷。因此,必須有其他中介機構來持續、深入的監督工作。也就是所謂的第四權-媒體。
2. 媒體:作為三權分立之外的「第四權」
媒體在民主政治中被譽為「第四權」(Fourth Estate),與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並立。媒體的核心功能是協助人民監督政府、防止政府權力被濫用。
媒體理想上應該作為社會與個體之間的「中介者」(Medium),一方面忠實傳遞社會現況,另一方面讓個人意見自由表達,並作為一塊「不容商業與政治力量染指的公共領域」。很遺憾的,在當前媒體環境下,各家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跟財團及政治人物綁在一起,於是乎,媒體所具有的監督機制開始慢慢失靈。繼而使公民團體及NGO開始萌芽。
3. 公民團體:協助監督與制衡「媒體霸權」
在專業媒體為了活下去,紛紛染上五色十彩後,自發性公民團體與非營利民間組織冒出來了,開始在民主社會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這些組織不僅協助監督政府,更重要的是,它們也肩負起監督媒體本身的責任。當媒體為了追求收視率而產生偏頗、煽情或甚至侵犯人權的「媒體霸權」時,非營利組織便代表公眾發聲,針對媒體的偏頗報導或侵權行為提出質疑與制衡。
4. 共同支持:維繫監督機制的健全
獨立媒體與公民團體是彌補一般大眾,也就是個體公民在時間、資源和資訊上不足的機制。然而,這些監督機制要能有效運作,還是必須得到公眾的支持:
財務獨立性: 嚴謹的調查新聞成本高昂。公眾對獨立媒體和公民團體的支持,有助於其保持健康的財務狀況,避免它們在市場生存壓力下,屈服於商業或政治影響力,甚至不得不依賴政府補助或置入性行銷。
強化課責能力: 只有當公眾持續關注並支持這些監督力量時,政治人物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受到審視,進而避免落入「悲觀期待陷阱」—人民對民主過度期待,忘記民主不是萬能的。人民投入精神關心政治,看了接連幾次政策失敗或是政治人物讓人失望的表現後,就會灰心喪志,對於民主的期待迅速幻滅。人們忘記政策失敗常常是政治人物的能力問題(有時候也單純是運氣問題),民眾需要持續投入精力才能判斷問題的肇因為何。
「悲觀期待陷阱」就是當人民對民主喪失期待而不再關心、認為政治人物都一樣爛,那政治人物也沒有必要努力說服選民自己是優秀的了,因為選民不關心也不在乎(很遺憾的在當前台灣,似乎已經看到這樣的現象,白話點講就是,不需要裝了),長久下來,即使原本有意願好好表現的政治人物,也傾向於汲取個人利益(反正不管做好做爛,民眾都一樣不支持,那我何必做好?讓自己爽爽過就好啦!這點目前還在線上服役的公務員們應該深深有感),於是人民對於政治人物的悲觀期待實現了,最後所有政治人物都一樣爛了。
因此,要當一個成熟的民主公民,我們不僅要能夠判斷,更要認識到「監督是一項共同責任」,必須集結力量(包括財力、物力、資訊等)支持那些願意且有能力為社會提供警惕和糾錯的獨立媒體、公民團體、NGO機構,這是維持民主體系永續發展的基礎。
拉哩拉雜寫到這邊,也許大家會有疑問,我怎麼知道他們是真的獨立媒體,還是名為公民團體,實際上有其他目的?
這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他們辦活動時你就去參加,這些公民團體及獨立媒體,為了募款或是喚醒公民意識,其實經常辦理各式各樣活動或講座,通常也都是免費,真心鼓勵大家多多參與,慢慢的就知道他們是真的在監督,還是有其他目的。
然後,會開始發現,原來台灣社會真的有一群公民,願意默默付出,不求回報想讓社會更加發展、更加美好,他們的想法正如同我們目前看到的,一批一批又一批利用自己假日,無償前往協助的鏟子超人,起心動念其實就這麼單純,單純希望自己住的地方能變得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