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趟學習溫柔的旅程
你是否曾經在無意間,對著一位愁容滿面的人說:「看開一點」?
這句話,或許是我們心中最真誠的善意。然而,一句古老的智慧提醒我們:「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的智慧,並非要禁止我們關心,而是溫柔地邀請我們,以一種更謙卑、更深刻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它提醒我們,在給予建議的衝動之前,或許更重要的是「聆聽」。
這本書,就是一趟學習聆聽的旅程。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邀請你我一同,安靜地走進世界不同角落的真實生命故事裡。
在這些故事中,你會發現,許多時候,人們的困境並非源於個人的選擇,而是被一些巨大、無形卻真實存在的力量所牽引。我們將這些力量稱為「結構性暴力」與「歷史創傷」。它們就像看不見的線,纏繞著人們的命運;又像隱形的風,決定了他們航行的方向。當我們看不見這些線與風時,便很容易將他人的擱淺,歸咎於他們不夠努力。
現在,請讓我們懷著一顆慈悲與感恩的心,放下預設的判斷,一同開啟這趟溫柔的旅程,去聽見那些來自遠方的、輕柔卻充滿力量的回音。
南無阿彌陀佛。

--------------------------------------------------------------------------------
第一部:記憶的傷痕 — 那些揹負著歷史前行的人們
本章的故事,聚焦於那些生活被過去深刻影響的人們。他們讓我們看見,「歷史」並不是躺在書本裡遙遠的過去,而是活在當下、滲透在血液裡的現實。
1. 加拿大原住民青年的祈禱:當創傷可以代代相傳
在加拿大一片廣袤的土地上,一位名叫「晨星」的原住民青年,心中時常縈繞著一片難以言說的陰雲。他看著自己的社區,那裡有著令人心碎的高自殺率,年輕的生命像凋零的葉子,在凜冽的寒風中過早地殞落。他感受到一種與生俱來的失落感,彷彿靈魂深處有一塊拼圖,從未完整。這份「苦」,並非源於某一次具體的挫折,而是一種瀰漫在空氣中、代代相傳的集體憂傷。
這份痛苦的根源,深植於加拿大的「歷史創傷」。一個多世紀以來,加拿大政府推行了殘酷的「寄宿學校」制度,強制將原住民兒童從家中帶走,送入由教會管理的學校。在那裡,他們被禁止使用母語、被剝奪傳統文化、與家人隔絕,甚至遭受了嚴重的身心虐待。這個制度的目的,是系統性地摧毀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家庭連結。學校雖然關閉了,但那份創傷卻像一道深刻的疤痕,透過父母的沉默、社區的失能、文化的斷裂,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來。晨星所感受到的失落,正是這份未曾親歷卻深植於血脈的集體記憶。
然而,外界的聲音,往往是一種輕率的「勸」:「你們要放下過去,向前看。」對晨星和他的族人而言,這句話無異於一種二次傷害。因為「過去」並未過去,它活在他們破碎的家庭關係裡,活在他們失傳的語言裡,活在社區揮之不去的陰影中。要求他們「放下」,等同於要求他們否認自身集體創傷的現實。
故事的結尾,並非傷痛的消失,而是在微光中尋找療癒。在一個溫暖的夏夜,晨星圍坐在營火旁,聽著部落的長老用古老的語言吟唱著祖先的歌謠,鼓聲如心跳般沉穩。在那一刻,他感受到一條無形的線,將他與那些未曾謀面的祖先、與這片土地的靈魂重新連結起來。這份連結,無法抹去傷痕,卻給了他揹負著歷史繼續前行的力量。在那古老的歌謠中,他感覺到一條看不見的線,穿越了時間的迷霧,將他破碎的靈魂與祖先的記憶重新縫合。
2. 東歐辦公室的嘆息:活在「卡夫卡式」的城堡裡
在中歐一個後共產主義國家的首都,一位名叫伊凡的失業工人,第五次走進了社會福利局的辦公室。空氣中瀰漫著舊紙張和灰塵的味道。他面對的,是一座由無盡的表格、模糊的規定和冷漠的面孔所構成的迷宮。每一次申請,他都感覺自己像個懇求者,必須在一個自己完全不理解的體系中,證明自己的「應得性」。他感受到深刻的無力感與不被信任,彷彿置身於作家卡夫卡筆下那座神秘莫測、非人化的城堡裡。這份深沉的「苦」,是對一個高高在上的官僚體系所感到的恐懼與厭惡。
伊凡的經歷,是整個地區集體心理的縮影。這種普遍的「信任赤字」,源於深刻的歷史創傷。在數十年的共產主義時代,國家機器並非服務人民的工具,而是壓迫與監視的象徵。從哈布斯堡王朝到蘇聯的支配,這段漫長的歷史在人民心中植下了一種對官僚體系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國家是需要提防的對象,而非合作的夥伴。
因此,當社會主流或國際顧問對著像伊凡這樣的公民或辦公室裡的公務員「勸」說:「你應該更信任政府」或「你們應該更有效率」時,這些話語顯得蒼白無力。信任,如同土壤,一旦被歷史的鹽鹼所污染,便需要漫長而耐心的時間來修復。在一個信任的基石早已崩塌的社會,要求人們憑空建立信任,是罔顧其集體記憶的苛求。
故事的結尾,並非問題的解決。那天,伊凡在辦公室又一次被告知文件不齊。正當他準備絕望離去時,一位年輕的公務員叫住了他,遞給他一杯熱水,輕聲說:「別急,我幫你看看是哪裡出了問題。」在那個冰冷的官僚迷宮裡,那一杯水的溫度和那句溫和的話語,像是穿透城堡厚牆的一絲微光,暗示著即便在最深的歷史創傷中,人與人之間微小的、善意的連結,依然是療癒的可能起點。那一刻,伊凡感覺到,那陣吹拂了數十年的、名為「不信任」的隱形寒風,似乎有了一絲短暫的停歇。
--------------------------------------------------------------------------------
本章小結:歷史的傷痕,如同深刻的年輪,銘刻在社群的靈魂之中。除了看得見的歷史,還有哪些看不見的力量,正在塑造著人們的生活?下一部,我們將把目光投向土地。
--------------------------------------------------------------------------------
第二部:土地的悲歌 — 人與其賴以維生的根
本章的故事,將帶我們看見那些與土地緊密連結的人們。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與氣候變遷的雙重壓力下,他們最樸實的生存願望,如何變成了最艱難的挑戰。
3. 印度農夫的絕望:被債務綑綁的土地
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棉花田裡,拉朱凝視著龜裂的土地,心中充滿了絕望。他的「苦」,是一張由債務編織而成的天羅地網。一切始於高昂的種子成本,隨後是因氣候變遷而日益不穩的雨季,導致作物歉收。當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將收成拿到市場時,卻只能換來低迷的價格。為了下一季的耕作,他別無選擇,只能向私人放貸者借款,年利率高達驚人的60%。這個循環年復一年,債務像雪球般越滾越大,將他和他的土地死死綑綁在一起。
拉朱的貧困,並非因為他不夠勤勞。他的困境,是一種典型的「結構性暴力」。他被困在一個讓他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獲利的農業經濟結構之中。從種子供應、信貸系統到市場價格,整個鏈條的設計,都對他這樣的小農極為不利。
在這場危機中,一項名為Bt棉花的基因改造技術被引入,它被宣傳為能夠抵抗害蟲、提高產量的「善意」解方。這就像一句宏大的「勸」告,告訴農民們擁抱科技就能脫貧。然而,在一個缺乏對農民的充分教育、信貸支持與市場保障的脈絡下,這項技術反而加劇了許多人的困境。更高的種子成本讓他們背上更沉重的初始債務,一旦歉收,後果便是毀滅性的。一項看似「善」的科技,在此地卻成為了許多家庭苦難的來源之一。
故事的結尾,拉朱蹲在田埂上,用粗糙的手指捻起一把乾硬如石的泥土,那泥土在他指尖碎裂,化為細塵,彷彿他那早已破碎的希望。遠方的天空依然萬里無雲,但他凝視著天空的眼神中,仍存有一絲對雨季最原始的期盼。這份期盼,渺茫卻執著,展現了他在絕望結構中,依然頑強搏動的生命韌性。他知道,那陣名為「市場」的隱形狂風,明年依然會吹來,但他心中那對雨季的期盼,是他唯一能抓住的、屬於自己的絲線。
4. 南美洲原住民的吶喊:大地母親在哭泣
在南美洲亞馬遜雨林的深處,社群領袖伊亞娜的眼中充滿了悲傷。她的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森林裡,視之為「帕查瑪瑪」(Pacha Mama),即大地母親。然而,近年來,遠處傳來的電鋸聲越來越近,非法的採礦和伐木活動如同一把尖刀,刺入了大地母親的心臟。河流被水銀污染,散發著死亡的氣味,古老的樹木被成片砍伐,許多為了守護家園的族人,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份親眼目睹家園被蹂-躪、親人被傷害的「苦」,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痛。
這不僅僅是環境被破壞的問題,更是一場深刻的世界觀衝突。在伊亞娜族人的信仰中,土地並非可以買賣的商品,而是他們文化與靈性的根源。一位長老曾說:「失去我們的土地,就是失去我們自己。」因此,全球經濟對自然資源的無盡榨取,對他們而言,是一種作用於其存在根本的「結構性暴力」。
與此同時,全球主流的「發展」模式,正不斷地向世界各國提出一項宏大的「勸善」:追求以GDP增長、資源開採為核心的現代化道路。然而,這個宏大的「善意」建議,完全未能「親歷」其對原住民社群所造成的毀滅性「苦難」。在發展的巨輪之下,他們的家園被視為可犧牲的「外部成本」,他們的信仰被視為落後的迷信。一個群體的「進步」,建立在另一個群體的毀滅之上。
故事的結尾,伊亞娜帶領著族人,在森林深處舉行了一場儀式。他們沒有武器,只有歌聲與禱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繼續守護著僅存的森林。在現代文明的喧囂之外,他們的抵抗本身,就是一曲對大地母親最深情的讚歌,一場溫柔卻充滿力量的禱告。他們的禱告,就是一條條看不見的絲線,試圖將大地母親被撕裂的身體,溫柔地重新織補起來。
--------------------------------------------------------------------------------
本章小結:經濟的結構,如同自然的法則,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命運。然而,在看似繁榮的現代社會中,是否也存在著同樣隱形的圍城與困境?
--------------------------------------------------------------------------------
第三部:圍城中的心靈 — 現代社會的隱形枷鎖
本章的故事,將聚焦於生活在已開發國家的個體。他們提醒我們,物質的富裕不一定能帶來心靈的平靜,現代社會的系統同樣會製造出獨特的圍城與苦難。
5. 台灣青年的「躺平」:當努力失去意義
在台北的一間分租套房裡,年輕的設計師小陳關掉了螢幕上閃爍的招聘訊息,螢幕的光映在他疲憊的臉上。他的「苦」,是一種深沉的無力感。他看著窗外高聳的建築,飛漲的房價像一座無法逾越的大山,讓他覺得擁有一個自己的家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他身處的產業,充滿了無意義的過度競爭(「內卷」),加班成為常態,薪資卻停滯不前。他感覺自己像一隻在滾輪上不停奔跑的倉鼠,無論多麼努力,都無法改變僵化的社會階層。最終,他選擇了「躺平」——以一種消極、不合作的方式,來抵抗這個讓他感到窒息的系統。
「躺平」並非懶惰,而是在結構性困境下的一種理性選擇。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顯得尤為脆弱,而高昂的生活成本與不成比例的房價所得比,更是沉重地壓在年輕世代的肩上。個人的努力,在巨大的結構性壓力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然而,長輩們和社會主流媒體,卻時常對他們發出這樣的「勸」:「年輕人就是要奮鬥,不能躺平!」這種道德勸說,充滿了對過去成功經驗的懷念,卻完全忽略了當下年輕人所面對的、截然不同的結構性現實。它將系統性的困境,巧妙地歸咎為個人的意志力薄弱。
故事的結尾,小陳並沒有重新燃起「奮鬥」的激情。但在「躺平」的狀態中,他反而找到了一種微小的、屬於自己的生活意義。他加入了社區的一個流浪動物志工團體,在照顧那些無家可歸的小生命時,他感受到了一種真實的、不被任何KPI衡量的價值感。他的生活依然平凡,但在這份微小的付出中,他的心靈找到了一個安靜的角落。在這份微小的付出中,他並未掙脫那些纏繞著他世代的、名為「結構」的無形絲線,卻學會了如何在線與線的間隙中,為自己編織出一小片安身立命的空間。
6. 加拿大護士的耗竭:被掏空的「道德感」
在加拿大一間人滿為患的醫院裡,護士莎拉結束了她12小時的輪班。她脫下口罩,臉上被壓出的深紅色勒痕隱隱作痛。空氣中消毒水的氣味,彷彿已經滲入了她的肺腑,再也無法呼出。她感受到的「苦」,不僅是身體上的極度疲憊,更是一種靈魂被掏空的感覺。這是一種被稱為「道德損傷」(moral injury)的痛苦。在系統性的人力短缺下,她手上的病人數量遠遠超出了安全範圍。她清楚地知道,病床上的老人需要更耐心的陪伴,術後的病人需要更頻繁的觀察,但她卻分身乏術。這份「明知該做,卻無能為力」的感受,日復一日地侵蝕著她的職業理想與內心。
莎拉的痛苦,並非個人能力的不足,而是整個醫療體系系統性失靈的結果。長期失衡的護病比、日益繁重的行政工作,以及疫情後大量資深護士的離職潮,共同將這些充滿理想主義的醫護人員,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在這樣的困境中,醫院管理層和社會輿論給出的「勸」告,往往是:「你們要多練習自我關懷(self-care),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這句話聽起來充滿善意,卻構成了一種殘酷的二次傷害。它巧妙地將一個由政策失當、資源不足所造成的系統性問題,轉嫁為護士個人的情緒管理責任。彷彿只要莎拉多做一些瑜伽、多冥想幾分鐘,那個破碎的醫療體系就能奇蹟般地自我修復。
故事的結尾,莎拉在更衣室裡疲憊地坐下,一位同樣精疲力竭的同事遞給她一塊巧克力,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什麼也沒說。在那個無言的瞬間,莎拉感受到了一絲溫暖。她們無法改變這個體系,但在這個破碎的圍城中,她們依然努力地用微小的人性之光,守護著彼此,不讓那份關懷之心徹底熄滅。
--------------------------------------------------------------------------------
本章小結:現代社會的圍城,以其複雜而隱形的方式,同樣困住了身處其中的人們。在看見了這麼多來自遠方的苦難之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
結語:從「莫勸」的靜默,到「同願」的慈悲
從印度農夫凝望乾涸土地的眼神,到南美原住民守護森林的歌聲;從東歐公民在官僚迷宮中的嘆息,到台灣青年在都市叢林中的「躺平」;再到加拿大護士在過勞體系中的相互扶持。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聲音,雖然處境各異,卻共同指向一個深刻的真理:每個人的生命,都深植於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與社會脈絡之中。任何輕率的評判與建議,都是對其存在本身的一種不尊重。
現在,讓我們再次回到那句古老的智慧:「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經過這趟旅程,我們對它的理解應當昇華了。這句話的真意,並非要我們變得冷漠,而是要我們學會一種神聖的靜默。在這份靜默中,我們放下那個急於給出答案的「我」,真正地去聆聽、去感受、去努力理解。
而當這份理解足夠深刻時,真正的「善」便會自然地浮現。它不再是居高臨下地給予建議,而是謙卑地與受苦者站在一起,共同發願(「同願」),去改變那些製造痛苦的結構。
這份「同願」,可以體現在我們日常微小的選擇中:
- 選擇去了解一個社會議題的複雜性,而不是簡單地歸咎於個人。
- 選擇支持那些為弱勢者發聲、致力於結構性改革的組織。
- 選擇用我們的消費、我們的言論、我們的選票,去創造一個更公平、更有同理心的世界。
感謝所有在這本書中,勇敢地與我們分享生命故事的人們。也感謝你,親愛的讀者,願意一同走完這趟學習溫柔的旅程。願我們都能在聽見遠方回音的同時,也找到自己內心那份最溫柔、最堅定的力量。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