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一戶人家,父親外出經商許久未歸。
家中只有女兒和一匹馬。
女兒非常想念父親,有一天她開玩笑地對馬說:「如果你能把我父親接回來,我就嫁給你。」
神奇的是,這匹馬聽懂了,掙脫韁繩跑了出去,真的找到了主人,並把他載回家。
父親回家後得知女兒說過的話,覺得這太荒唐了!人怎麼能嫁給畜生呢!?
於是他憤怒的殺了那匹馬,並且把馬皮剝下來晾在院子裡。
有次,女兒在院子裡玩耍,女兒伸出腳踢著馬皮戲謔的說到:「你是畜生,卻想要娶人為妻,現在被剝皮,真是自討苦吃!」
話音剛落,馬皮突然飛起來把女兒捲裹住,飛到了天上。
父親發現後急忙與鄰居一起尋找女兒的蹤跡。
找了好多天,最終發現女兒和馬皮都變成了蠶,在桑樹上吐絲作繭。
— — 取材自《搜神記》
社會文化期待的角色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其實不是很能體會馬匹的意象,感覺很違和。畢竟台灣並沒有遼闊的草原跟馬兒奔馳的景色。小時候騎過迷你馬(那時候風行過一陣子),而且是被訓服在馬場的那種,所以我一直以為馬是溫順、可愛的。跟故事中奔放、勇敢、猛烈的形象落差很大。後來想想,是不是環境會讓我們對某些角色生成既定印象,而忘記了生命應該是立體的呢?
文化上既定印象跟角色,鎖住了我們,讓我們強化、或是壓抑了某部分的個性。環境會透過各種方式潛移默化,滲透我們的生活,最後形成認同。而這就是某種既定印象,當出現了與自我認知不一致的事物時,那個反差感會勾動我們的情緒。覺得奇怪、恐懼、抗拒、甚至是憤怒。

我們是我們自己的主宰嗎?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社會上歌頌母愛的偉大,認為是一種犧牲、奉獻、無私的存在。所以面對餵母乳,大家的反應總是很強烈,情緒莫名的高張。不管是不是母親,都想要發表對親餵的想法,支持或撻伐當事人。可想而知,身為母親這個角色壓力該有多大...
而故事中的角色定位也非常的鮮明,甚至可以說很單一:
- 柔弱、浪漫、情緒滿滿的女兒
- 自由、奔放、勇氣十足的馬匹
- 強勢、負責、維護傳統的父親
誰是我的另一半?
說到思念父親,哭哭啼啼的請求馬匹的女兒,直接就讓我想到了早年的迪士尼公主,柔弱、美麗、善良、能跟動物溝通,要馬靠著動物度過難關、不然就是苦苦等待王子的救援。而這個被鎖在「女孩」角色裡的女兒,必須要將與這個角色對立的特質:勇敢尋父,託付給象徵著「英雄氣概」的馬兒,並且承諾會與之結婚。而這個橋段其實很熟悉,在愛情中,尋找「另一半」的概念,希望可以跟另外一半結合,成為完整的圓。
我們常常看到雙方差異很大的伴侶,比如成熟、有才華、有權勢的男性,與稚嫩、活潑、亮眼的女性。男方需要擔任負責、理性、堅強的角色,壓抑了自由、奔放、浪漫的氣質。因而結交了擁有這樣特質的女性,同時喜歡她的活力、自由,一方面又厭惡她的幼稚、情緒化。而女方同樣也是依附著男性,仰望著權勢、力量,同時又討厭他的現實、古板。久而久之,內心的衝突感越發強烈,就試圖想要改變對方,以此讓自己舒服一點。
有了父親,何須王子
這個故事比起迪士尼有一個更加「寫實」的地方:父親。有沒有發現,迪士尼公主們都沒有父親(但是還是稱之為公主😅)。故事中當父親回到家裡,女兒訴說事件原委後,父親就將馬兒殺掉了!年輕的時候一直覺得這一段很暴力、很可怕,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用殺戮來解決馬兒。現在的我卻覺得異常的真實,並且聯想到三種情節:
一、因為父親回來,女兒不再需要馬兒了
代表堅強、勇氣、成熟的父親回來了,女兒不再需要將這些特質寄放在馬兒的身上了,自然就可以背棄馬兒,重新回到溫順的女兒形象。
二、父親壓制了女兒邁向獨立的特質
當父親回來後發現女兒擁有了象徵馬匹的獨立自主性,這使得他害怕會失去控制感、失去女兒,於是壓制住了女兒想要成長的動力。
這在現代社會中也常聽到類似的案例,退休後的夫妻,孩子們都長大後,妻子原先是家管,就想要出去找找事業第二春,丈夫極力反對。表面上可能都會說沒有必要出去辛苦賺錢,甚至還會嘲諷老婆已經跟不上時代了。而這些反對,其實很多底層是怕失去對關係的掌控感。
三、父親不願承認老去
如果將馬兒象徵成年輕的男性,其實就很像是有些父親不喜歡女兒的伴侶,某方面也想要壓制他。或許認為自己還有能力,覺得沒有人比自己可靠,不想要輕易的將女兒交出去。
而不管是哪一種請節,父親又可以當回父親;女兒也可以再做回女兒。繼續在對方身上取得沒有的另一半,試圖拼湊成完整。
拒絕成長,成長就會回頭來殺死你
"I'd rather be whole than good" — — Carl Jung
(我寧願完整,也不要當個好人)
故事的最後,馬皮飛起,以劇烈的方式捲走了女兒,強制將她帶離舒適的環境。這或許是很多父親的噩夢:害怕某天,會有一個年輕力壯的男子將自己可愛的女兒帶走。
不過我這裡想談的是女兒的成長:女兒與馬皮結合了。更有趣的是,一開始是馬皮「包」著女兒。當女兒意識到自己被壓抑的特質時(馬兒的自由、勇敢、奔放),為了想要學習並解放這些不熟悉的特質,會完全的「變成馬兒」。
就像我們要學習一個不熟悉的東西時,時常會「用力過猛」。比如學習一門語言,會很刻意的字正腔圓或是模仿影劇中人物的說話方式。愈發熟悉後,才會有適合自己的一套說該語言的表達方式。套用到女兒,即是刻意將自己的個性塑造的像典型刻板的男性,堅毅、強勢、威嚴。
成長需要耐的住寂寞

蠶吐絲結蛹
而故事中,女兒與馬皮在成蠶的過程中經歷了很長的包覆,靜止的狀態。
我們想要成長,會需要一段蟄伏、自我探索的期間。向外吸收完,會需要有向內思考的過程,探討我們在追尋什麼?又在逃避著什麼?而可想而知,這個過程會很不舒服,需要面對自己壓抑、不堪的那面,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認需要改進或是增強的地方,有些很可能還是我們原先不認同的部分。
而故事最後,他們融為一體,成為蠶。這個生物很神奇,雖然外表看起來軟綿綿的,卻能吐出堅韌、柔順的絲。
期待我們都可以成長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你對哪些社會上的角色特別有感覺嗎?或是有曾經被角色捆綁的經驗呢?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