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書譜》卷十七 - 草書五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梁代:

以沈約、蕭子雲為代表,書風清麗雅馴,重筆法與文氣結合。草書在此時期仍守「晉風」,尚含章法秩序。

1.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人,梁代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

·源流考證:早年從王僧虔學書,兼取法鍾繇、王羲之之體。書風以清勁見長,尤精行草。

在《宣和書譜》中,被視為「以文馭筆」之典範。

·品評(原文概意):「筆勢整密而神氣和平,文人書也。」

·代表作品:《沈約帖》(傳摹本)、碑刻《宋書序》殘石、《答王僧虔書》。

·藝術特質:筆致精密、結構謹嚴,字間留白疏朗;草書中有行書之法度,典雅清潤。

2. 蕭子雲(487–549)梁武帝族孫,博學能詩文,兼擅書畫。

·源流考證:學王獻之、羊欣,取其圓轉與清麗。與沈約齊名,並稱「梁初雙壁」。

·品評:「筆意綿麗而氣韻自生,如雲煙出岫。」

·代表作品:《蕭子雲帖》(傳摹本)、《蕭子雲書殘碑》。

·藝術特質:行草結合,線條柔中有勁,結構自然流暢;書風含蓄而高雅,富文人氣息。

3. 阮研(生卒不詳)梁代書家,傳為阮籍之裔。

·源流考證:學於羊欣與蕭子雲之間,專工草書。其名多見於六朝碑志,為梁代中堅書家。

·品評:「筆勢清遠,神情高朗,有晉人餘韻。」

·代表作品:《阮研草書卷》(已佚)。

·藝術特質:草法靈動、筆意灑脫,承晉風之秀逸而加以開展。

陳代:

書風柔麗多姿,偏重文人書卷氣。筆力漸弱於形制,但藝術性與抒情性增強。

1. 陳伯智(生卒不詳)南陳書家,士族出身。

·源流考證:承沈約、蕭子雲法脈。主張「筆簡而勢完」,書風平和。

·品評:「筆有筋骨而不失溫潤。」

·代表作品:《陳伯智帖》(佚)。

·藝術特質:筆力穩健,氣度端整;為南朝末期法書派之代表。

2. 蔡景歷(六世紀中葉)南陳書家,出蔡邕之後裔。

·源流考證:學王獻之草法,筆意流轉而清新。

·品評:「筆勢清勁,意在法中,風致可觀。」

·代表作品:《蔡景歷草書帖》(佚)。

·藝術特質:線條修長,筆勁而靜,取勢有度,帶書卷氣。

3. 蔡證 蔡景歷之族人。

·源流考證:承景歷之法而變化多姿,筆意更為奔放。

·品評:「筆勢奇逸,若驚蛇入草。」

·藝術特質:書風靈動活潑,結構自由;草法漸近唐初風貌。

4. 陸繕 南陳書家,工行草。

·源流考證:學羊欣筆意,兼取沈約法度。

·品評:「筆力圓暢,氣象平正。」

·藝術特質:筆勢渾厚穩健,風格含蓄中見力量。

5. 毛喜 南陳名士、詩書俱工。

·源流考證:學王獻之、羊欣筆意,文人書風濃厚。

·品評:「書有餘媚,筆致多情。」

·藝術特質:筆致柔婉,線條含蓄細潤;文人書氣極濃。

6. 江總(519–594) 字總持,陳末丞相,詩文冠一時。

·源流考證:書法宗王羲之,善行草,與沈約一脈相承。

·品評:「書如其文,風致雋永,姿態從容。」

·代表作品:《江總帖》(傳摹本)、《陳文帝詔》殘卷。

·藝術特質:筆致清潤流暢,章法平和端雅,為文人書之典型。

7. 鄭佃 陳代末期書家。

·源流考證:學沈約、羊欣書風,筆勢平穩。

·品評:「筆法平正,質厚而少姿。」

·藝術特質:穩中見勁,注重法度,缺乏飛動之勢。

8. 陳逵 陳代書家,工草書。

·源流考證: 傳承晉宋法書,筆意清潤。

·品評:「得晉宋遺法,書氣清和。」

·藝術特質:結體勻整,筆畫圓熟,為南朝草書正統餘脈。

隋代:

智永總結南朝書法之精華,復歸筋骨與法度。為唐代書法(特別是行草)建立了結構與筆意的規範。

1.釋智永(?–586) 俗姓王,王羲之七世孫,隋代高僧書家。

·源流考證:王羲之家學正傳,兼善真、行、草。其書法被視為隋初法書之極則。

·品評(《宣和書譜》語):「筆力遒勁,氣韻靜穆,得祖風之真傳。」

·代表作品:《真草千字文》(現藏日本、北京故宮均有宋摹本)。

·藝術特質:筆法含筋帶骨,結體嚴謹而流暢;草中帶楷,剛柔並濟。

對唐初草書(如歐陽詢、虞世南、張旭)影響極深。

總評與心得

所呈現的書風演變,象徵書法史的**「南朝柔靜 → 隋唐雄健」**之轉折。

·沈約、蕭子雲:文人典範,清勁典雅。

·江總、毛喜:詩書合一,風致雋永。

·智永:繼往開來,立法度之宗。

在這些書家之中,既有文人內斂之美,也有宗法力量之氣。書風雖各異,其共同特徵是:

「以書為心,以筆為氣,以法為骨。」

這一時期的草書已不再僅是文字的書寫,而是情感與修養的象徵,標誌書法真正成為「藝術」的時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lycen的沙龍
51會員
239內容數
2017年 10 月習篆書 2024年 10 月習國畫及楷書以及隸書 2025年 3 月習智永行楷
Allyc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30
融合書中「書法三問」「師徒之道」「人生三境界」「書法的美麗與哀愁」等核心思想,探討書法與人生、師承、創作之間的深層關係。從問學、師承到人生觀,全面展現他對書法精神的深刻體悟。書中不僅談筆墨,更談人心;不僅論技巧,更論品格。侯先生以自身的修行經驗,提醒後學:學書之道,實為修身之道。 一、書法三問──
2025/10/30
融合書中「書法三問」「師徒之道」「人生三境界」「書法的美麗與哀愁」等核心思想,探討書法與人生、師承、創作之間的深層關係。從問學、師承到人生觀,全面展現他對書法精神的深刻體悟。書中不僅談筆墨,更談人心;不僅論技巧,更論品格。侯先生以自身的修行經驗,提醒後學:學書之道,實為修身之道。 一、書法三問──
2025/10/29
以「用筆如劍」為題,進一步闡釋書法中筆勢、心力與修為之間的深層關聯。全篇從筆法談至心法,從技巧走向哲理,讓人深刻體會到書法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修心之道。 一、用筆如劍——筆鋒之力與心氣之合 「用筆如劍」是一種比喻,也是一種境界。劍講求內勁與神氣合一,書法亦然。筆鋒運行之際,須有劍氣的果斷
2025/10/29
以「用筆如劍」為題,進一步闡釋書法中筆勢、心力與修為之間的深層關聯。全篇從筆法談至心法,從技巧走向哲理,讓人深刻體會到書法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修心之道。 一、用筆如劍——筆鋒之力與心氣之合 「用筆如劍」是一種比喻,也是一種境界。劍講求內勁與神氣合一,書法亦然。筆鋒運行之際,須有劍氣的果斷
2025/10/28
以「拳理、琴韻、畫境、茶香」四韻為軸,從不同文化意象切入,展現書法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身心修養與生命體悟的結晶。每一韻都代表著書法之中「力、律、意、情」的層層遞進,構築出書法的精神宇宙。 一、拳理——書法的力道與節奏 書法之筆,如拳之勁。筆鋒運行之間,講究「起承轉合」的勁道與節奏,這與拳理中
2025/10/28
以「拳理、琴韻、畫境、茶香」四韻為軸,從不同文化意象切入,展現書法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身心修養與生命體悟的結晶。每一韻都代表著書法之中「力、律、意、情」的層層遞進,構築出書法的精神宇宙。 一、拳理——書法的力道與節奏 書法之筆,如拳之勁。筆鋒運行之間,講究「起承轉合」的勁道與節奏,這與拳理中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北宋時期邵雍的學識淵博和旅行的故事,講述他從書生到睿智的過程,傳達了走出世界,改變自己觀念和思想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北宋時期邵雍的學識淵博和旅行的故事,講述他從書生到睿智的過程,傳達了走出世界,改變自己觀念和思想的重要性。
Thumbnail
豐享山川遊名勝 歷遍環宇千奇景 一筆書畫天地物 晚霞客來話不停 學庸96.05.24/13:23 作品號03-0419-03
Thumbnail
豐享山川遊名勝 歷遍環宇千奇景 一筆書畫天地物 晚霞客來話不停 學庸96.05.24/13:23 作品號03-0419-03
Thumbnail
清代李汝珍長篇神魔小說《鏡花緣》中,「心月狐」下凡為武則天。
Thumbnail
清代李汝珍長篇神魔小說《鏡花緣》中,「心月狐」下凡為武則天。
Thumbnail
陳顥仁以詩為磚塊,建構詩的島嶼建築誌,《坡上的見證者》見證城市中人們的所見與所愛。而林宇軒則以《心術》中的當代心靈回顧歷史人物與社會議題,「詩」作為一種心術,背後隱含著無數的徒勞。
Thumbnail
陳顥仁以詩為磚塊,建構詩的島嶼建築誌,《坡上的見證者》見證城市中人們的所見與所愛。而林宇軒則以《心術》中的當代心靈回顧歷史人物與社會議題,「詩」作為一種心術,背後隱含著無數的徒勞。
Thumbnail
《石州慢·和趙見獨書事,見獨善鼓琴》宋 王之道 天迥樓高,日長院靜,琴聲幽咽iat。(迥hing6) 昵昵恩情,切切言語,似傷離別piat。(昵nit8) 子期何處,漫高山流水,又逐新聲徹Tiat8(thiat)。(漫 buan7/ban7,逐tiok8/tik8) 彷彿江上移舟,聽琵琶悽切
Thumbnail
《石州慢·和趙見獨書事,見獨善鼓琴》宋 王之道 天迥樓高,日長院靜,琴聲幽咽iat。(迥hing6) 昵昵恩情,切切言語,似傷離別piat。(昵nit8) 子期何處,漫高山流水,又逐新聲徹Tiat8(thiat)。(漫 buan7/ban7,逐tiok8/tik8) 彷彿江上移舟,聽琵琶悽切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