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代:
以沈約、蕭子雲為代表,書風清麗雅馴,重筆法與文氣結合。草書在此時期仍守「晉風」,尚含章法秩序。
1.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人,梁代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
·源流考證:早年從王僧虔學書,兼取法鍾繇、王羲之之體。書風以清勁見長,尤精行草。
在《宣和書譜》中,被視為「以文馭筆」之典範。·品評(原文概意):「筆勢整密而神氣和平,文人書也。」
·代表作品:《沈約帖》(傳摹本)、碑刻《宋書序》殘石、《答王僧虔書》。
·藝術特質:筆致精密、結構謹嚴,字間留白疏朗;草書中有行書之法度,典雅清潤。
2. 蕭子雲(487–549)梁武帝族孫,博學能詩文,兼擅書畫。
·源流考證:學王獻之、羊欣,取其圓轉與清麗。與沈約齊名,並稱「梁初雙壁」。
·品評:「筆意綿麗而氣韻自生,如雲煙出岫。」
·代表作品:《蕭子雲帖》(傳摹本)、《蕭子雲書殘碑》。
·藝術特質:行草結合,線條柔中有勁,結構自然流暢;書風含蓄而高雅,富文人氣息。
3. 阮研(生卒不詳)梁代書家,傳為阮籍之裔。
·源流考證:學於羊欣與蕭子雲之間,專工草書。其名多見於六朝碑志,為梁代中堅書家。
·品評:「筆勢清遠,神情高朗,有晉人餘韻。」
·代表作品:《阮研草書卷》(已佚)。
·藝術特質:草法靈動、筆意灑脫,承晉風之秀逸而加以開展。
陳代:
書風柔麗多姿,偏重文人書卷氣。筆力漸弱於形制,但藝術性與抒情性增強。
1. 陳伯智(生卒不詳)南陳書家,士族出身。
·源流考證:承沈約、蕭子雲法脈。主張「筆簡而勢完」,書風平和。
·品評:「筆有筋骨而不失溫潤。」
·代表作品:《陳伯智帖》(佚)。
·藝術特質:筆力穩健,氣度端整;為南朝末期法書派之代表。
2. 蔡景歷(六世紀中葉)南陳書家,出蔡邕之後裔。
·源流考證:學王獻之草法,筆意流轉而清新。
·品評:「筆勢清勁,意在法中,風致可觀。」
·代表作品:《蔡景歷草書帖》(佚)。
·藝術特質:線條修長,筆勁而靜,取勢有度,帶書卷氣。
3. 蔡證 蔡景歷之族人。
·源流考證:承景歷之法而變化多姿,筆意更為奔放。
·品評:「筆勢奇逸,若驚蛇入草。」
·藝術特質:書風靈動活潑,結構自由;草法漸近唐初風貌。
4. 陸繕 南陳書家,工行草。
·源流考證:學羊欣筆意,兼取沈約法度。
·品評:「筆力圓暢,氣象平正。」
·藝術特質:筆勢渾厚穩健,風格含蓄中見力量。
5. 毛喜 南陳名士、詩書俱工。
·源流考證:學王獻之、羊欣筆意,文人書風濃厚。
·品評:「書有餘媚,筆致多情。」
·藝術特質:筆致柔婉,線條含蓄細潤;文人書氣極濃。
6. 江總(519–594) 字總持,陳末丞相,詩文冠一時。
·源流考證:書法宗王羲之,善行草,與沈約一脈相承。
·品評:「書如其文,風致雋永,姿態從容。」
·代表作品:《江總帖》(傳摹本)、《陳文帝詔》殘卷。
·藝術特質:筆致清潤流暢,章法平和端雅,為文人書之典型。
7. 鄭佃 陳代末期書家。
·源流考證:學沈約、羊欣書風,筆勢平穩。
·品評:「筆法平正,質厚而少姿。」
·藝術特質:穩中見勁,注重法度,缺乏飛動之勢。
8. 陳逵 陳代書家,工草書。
·源流考證: 傳承晉宋法書,筆意清潤。
·品評:「得晉宋遺法,書氣清和。」
·藝術特質:結體勻整,筆畫圓熟,為南朝草書正統餘脈。
隋代:
智永總結南朝書法之精華,復歸筋骨與法度。為唐代書法(特別是行草)建立了結構與筆意的規範。
1.釋智永(?–586) 俗姓王,王羲之七世孫,隋代高僧書家。
·源流考證:王羲之家學正傳,兼善真、行、草。其書法被視為隋初法書之極則。
·品評(《宣和書譜》語):「筆力遒勁,氣韻靜穆,得祖風之真傳。」
·代表作品:《真草千字文》(現藏日本、北京故宮均有宋摹本)。
·藝術特質:筆法含筋帶骨,結體嚴謹而流暢;草中帶楷,剛柔並濟。
對唐初草書(如歐陽詢、虞世南、張旭)影響極深。
總評與心得
所呈現的書風演變,象徵書法史的**「南朝柔靜 → 隋唐雄健」**之轉折。
·沈約、蕭子雲:文人典範,清勁典雅。
·江總、毛喜:詩書合一,風致雋永。
·智永:繼往開來,立法度之宗。
在這些書家之中,既有文人內斂之美,也有宗法力量之氣。書風雖各異,其共同特徵是:
「以書為心,以筆為氣,以法為骨。」
這一時期的草書已不再僅是文字的書寫,而是情感與修養的象徵,標誌書法真正成為「藝術」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