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無麩質飲食」蔚為風潮。從名人餐桌到健康超市,麩質(gluten)幾乎成了現代人的公敵。有人說吃了會脹氣、頭暈、腦霧、情緒低落;也有人宣稱戒麩質後「整個人變輕盈」。
透過雙盲試驗發現,當受試者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時,只有約兩到三成的人在攝取麩質後真的出現症狀;其餘的人,不論吃的是麩質還是安慰劑,反應都一樣。
換句話說,「我吃了會不舒服」的感覺,更多時候是一種心理與生理之間的誤會。
真兇常常不是麩質
而且,研究團隊發現,即使是出現過敏症狀的人,他們大部分的腸胃反應,其實是被另一類物質觸發——FODMAPs(可發酵短鏈醣類)。
這類分子廣泛存在於小麥、洋蔥、大蒜、蘋果與牛奶中,會在腸道內被細菌分解、產氣,引起腹脹與絞痛。
當人們改成低 FODMAP 飲食後,再單獨測試純麩質,絕大多數人症狀都消失了。
也就是說,真正惹禍的,不是麩質,而是那些一起出現在「小麥食物」裡的碳水化合物。
預期效應的力量
還有一個驚人的結果:當受試者被告知「這裡面有麩質」時,哪怕實際上吃的是安慰劑,他們仍然會出現腹痛、脹氣、頭暈等症狀。
這就是所謂的nocebo 效應(負向預期效應)——
身體其實是在對你的「恐懼」做出回應,而非麩質本身。
正如研究作者所說:「NCGS(非乳糜瀉型麩質敏感)不應被視為確定的疾病,而是一種心理與生理交錯的現象。」
無麩質熱潮背後的商業推力
「無麩質=健康」的觀念早已滲透市場。根據報告,全球無麩質食品產值將在 2029 年突破 114 億美元。
但這類食品往往添加更多糖與脂肪來補足口感,不一定比較健康。
醫學界提醒,在沒有明確診斷乳糜瀉或小麥過敏的情況下,盲目戒麩質可能造成營養不良,尤其是纖維、維生素 B 群、鐵與鈣的攝取不足。
正確的做法:排除、觀察、不要過度醫療化
如果懷疑自己有「麩質問題」,建議可以試試下面的步驟:
1. 排除乳糜瀉與小麥過敏(血清抗體、IgE 測試);
2. 進行低 FODMAP 飲食 4–6 週,再逐步回引麩質觀察;
3. 若仍有症狀,考慮心理壓力與腸腦互動問題。
我們的腸道,就像一台高靈敏的偵測器。它會誠實地反映壓力、焦慮、睡眠與飲食變化,但這份「誠實」有時也會誤導我們。
真正需要做的,不是逃避麩質,而是理解自己。
因為當我們誤會身體時,身體也會誤會我們。
參考文獻:
Jessica R Biesiekierski, Daisy Jonkers, Carolina Ciacci, Imran Aziz. Non-coeliac gluten sensitivity. The Lancet, 2025; DOI: 10.1016/S0140-6736(25)01533-8
補充:
如果懷疑自己對麩質敏感,可以先試試看排除以下的高FODMAP食物四週,如果症狀變好了,有可能您不是對麩質過敏,而是對FODMAP過敏。
如果想要知道到底對哪種食物過敏,可以在排除這些食物四週後,再加回來。
要注意一件事:長期低 FODMAP 飲食會使腸道菌相多樣性下降。建議只針對敏感食物避開即可。
穀類:小麥、黑麥、大麥、含麩質麵包、義大利麵、餅乾
蔬菜:洋蔥、大蒜、高麗菜、花椰菜、蘆筍、蘑菇
水果:蘋果、梨子、西瓜、芒果、李子、櫻桃
乳製品:牛奶、優格、鮮奶油、冰淇淋
豆類:紅豆、黑豆、扁豆、鷹嘴豆
甜味劑:山梨醇、木糖醇、麥芽糖醇(常見於無糖口香糖)
飲料:果汁、啤酒、汽水、含人工甜味劑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