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世界上有許多的矛盾的孤獨者,例如八田與一,例如鹽月桃甫,他們固執地在世界上留下了一些痕跡,但是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討論。 前些日子八田與一的銅像遭人斷頭,充分顯現出這塊土地上的各種人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是如何破碎、偏頗。八田與一的身分是矛盾的,他既是殖民者,卻也是優秀的水利工程師與教育者,他為嘉南平原帶來了嘉南大圳,馴服了乾旱的土地,餵養未來數十年的台灣人民。然而研究者得到的史料是被政府管制的,學生從課本學習到的知識被刻意割成片段,從學校教育中學習到的史觀則是被刻意型塑誤導的,知識不完整使我們沒有根。既不明白移民社會的本質,所以不珍惜所有移民的能量,不去理解異文化的美麗,任意踐踏他人文化的核心價值。政府強力塑造功利主義導向的教育,使島嶼上的所有美好都必須用錢來衡量,被錢使用。 作家保羅.托迪在《到葉門釣鮭魚》中寫到,明智的葉門大公這樣描述激進派的族人:「……他們質疑洋人提供的東西,到底有甚麼是非要不可的,為何一定要強迫我們接受?以『錢』為信仰的宗教,硬要取代我們以神為信仰的宗教;我們不需要的消費品,硬要取代我們的虔敬、我們的貧窮;用大把的錢壓在我們頭上,這錢我們又不能花,花了又還不起;而且還要鬆弛我們家庭與部落之間的密切連結,腐蝕我們的信仰,腐蝕我們的道德。」 這麼囉嗦凌亂的前言,先跟讀者說抱歉,因為四月實在很忙又很累,而我想寫鹽月桃甫。 鹽月桃甫的出身是養子,養父母出錢讓他學習美術,因緣際會下來到台灣,在台旅居長達二十五年,任教於台北一中及台北高校,他的學生多半以法律、醫生為業,鮮少有人從事藝術創作,這或許也導致鹽月桃甫後續的影響力遠不如桃李滿天下的石川欽一郎。 而鹽月桃甫卻是一個最具藝術家派頭的教師,他經常不穿官服,只穿輕便西服就去上課,這在台北一中的教師群中相當特立獨行。官服象徵著階級,台北一中本身就是只允許日人子弟與少數台人菁英就讀的高等階級學校,鹽月鼓勵學生不穿制服,自己亦以禿頭戴帽、輕便服裝的輕狂造型上班,使學生私下封他為「西洋乞丐」。學生西川滿就曾經描述:「在官僚的世界裡,連高等官和判任官的肩章與配劍都有差別,即使月薪高過一圓都可自豪的台灣社會中,鹽月桃甫的世界顯然異端。」 鹽月鼓勵學生使用強烈的(具島嶼色彩的)紅色調作畫,推崇野獸派的作畫風格,來台後除了在學校中教畫,他也致力於推廣民間美術教育,指導校外的畫塾與畫會運動。同時,他也是第一位將油畫技術與素材引入台灣的畫家,成為台灣油畫創作的播種者。台人畫家楊三郎曾經說過,他就是自幼受到鹽月陳列於「小塚美術社」的油畫吸引,而立志學畫。 鹽月桃甫《刺繡圖》,1930年代中期;油畫、畫布。翻攝自《南國・虹霓・鹽月桃甫》,雄獅美術出版 個人創作方面,鹽月桃甫在台期間,深深被原住民文化所吸引,多次前往台灣高山踏查,留下許多筆觸狂放的素描、水彩,也曾以原住民傳說為底,描繪插圖與書籍封面設計,他還設計了台灣各地的風景名勝郵戳,可見藝術家對台灣的風土之美十分傾心。 鹽月桃甫繪製,《生蕃傳說集》插圖:原住民傳說「兩個太陽」 鹽月桃甫設計的「台灣風景名勝紀念郵戳」。Source: 雄獅美術 在推動台展的部分,鹽月認為畫家必須追求新意,向新理想邁進,才是展覽會的意義所在,他在〈第一回台展洋畫概評〉中提到:「藝術作品是時代思潮的反映,至純至高的作品能引導時代文化的發展,同時,特殊的地理條件會創造出獨具該國特色的藝術。未來可期待台展將這樣的意義帶到頂點……」鹽月不推崇「墮於技術者」陳腐或速成的趣味性作品,認為藝術家要追求生動獨特的藝術,為達此境界,藝術家必須持續不斷的研究。鹽月桃甫也是第一個呼籲台灣若要培養出專業藝術家,當局應提供補助的人。他認為透過畫廊維生的藝術家會遭受限制,如果可以有穩定的研究費用補助,藝術家方能專心的開拓作品新局,不受到市場壓力左右。 很可惜,鹽月桃甫的多數作品都散佚了,我第一次知道鹽月桃甫是大學學長蕭戎發的電子報,他拍攝了鹽月桃甫在台北一中(今建中)的宿舍,該宿舍約在2002年被拆除,二十五年的歲月隨之散逸,就像是他不曾來過台灣一樣。 鹽月桃甫(右)在台北一中的宿舍留影,非常雅緻,壁爐有拼花磁磚,而且他是個狗奴,連去展覽也都抱著愛犬。翻攝自《南國・虹霓・鹽月桃甫》。舊宿舍外觀感謝蕭戎學長提供照片連結,可見此。 最能表現鹽月桃甫藝術家個性的作品,應該就是他在第六回台展發表的《母》,畫面中一名賽德克族母親神情恐怖,拉抱著三名幼子,在一片混沌中逃亡。當時僅鹽月桃甫一人膽敢以油畫直接批評日本政府處理霧社事件的暴行,畫中的煙霧或許直接指出日本政府使用了當時世界禁用的糜爛式毒氣彈,而貌似尖刀造型的建築物則令人直接聯想總督府。雖身為殖民者,但是鹽月桃甫仍然選擇為原住民發聲,為「人」發聲,這是他的信仰。事後該作品遭受批評,認為鹽月桃甫應注意自己同時身為審查員與創作家的身分矛盾,過於激進的立場對於審查員身分是有害的。 或者說,對殖民政府的形象是有害的? 鹽月桃甫《母》,1932;油彩、畫布。第六回臺灣美術展覽會(黑白攝影存檔,原畫作已毀損)。Source: Underhill Contemporary。鹽月的學生許武勇曾仿畫以為紀念。 同時鹽月桃甫也為日本政府宣傳「聖戰」,他曾描繪莎韻之鐘故事的畫作,內容事件原本是泰雅族少女莎韻為了替日籍教師送行,幫老師背負行李過河時,不幸失足落水的悲劇。日政府將之擴大渲染為少女的愛國情懷,甚至將之改編為電影,請來李香蘭飾演少女莎韻,全片用力鼓吹原住民青年從軍為國奉獻,不少原住民看過電影後熱血沸騰,爭先恐後的登記自願從軍,想不到卻被送入南洋的叢林當炮灰。 鹽月桃甫《莎韻之鐘》, 1941;第二回聖戰美術展。Source: Underhill Contemporary 這些,鹽月桃甫知道嗎? 藝術家究竟是單純,還是假裝單純? 回到日本之後,鹽月桃甫的畫作靈感亦來自日本鄉下的造型土偶,他似乎總是被樸拙的生命力所吸引,而在台灣所繪的原住民少女素描、口簧琴演奏等主題,也被藝術家一再沿用,他始終忘不了台灣原住民的粗獷之美,也頗為懷念台灣的亭仔跤與建築設計,認為同屬亞熱帶氣候,故鄉宮崎的建築設計應可參考台灣高砂族的牆壁工法,台灣的建築不僅防颱,室內又能冬暖夏涼,台北一出門就有人力車可接駁,很少感覺炎熱。言下頗有「看看台灣、想想日本」的比較之意,讀到這一段我只能苦笑。 鹽月桃甫 《饅頭小孩》(佐土原人偶),約戰後至1950年代初;紙、彩墨。翻攝自《南國・虹霓・鹽月桃甫》 鹽月桃甫《原住民姑娘》,1950;33.4 x 24.3公分,畫布、油彩。宮崎縣立美術館典藏。翻攝自《南國・虹霓・鹽月桃甫》 鹽月桃甫看見的美麗當是奠基於殖民統治的本質,鹽月桃甫歌頌的純樸本質,使得原住民長期遭受日人屠殺與奴役,原住民的少女吹奏的口簧琴,喚不回尊嚴與彩虹,只換來貧窮與羞辱。在時代之風的吹拂下,究竟甚麼聲音必須被發出,甚麼聲音則被淹沒其下? 有人稱鹽月桃甫是亞洲的高更,鹽月的確曾以《泰雅之女》一圖向高更致敬。高更歌頌大溪地少女的美好,歌頌生命的意義,追尋鄉野傳說,但,高更不也繞過了殖民統治的殘酷事實? 鹽月桃甫 《泰雅之女》,1933;第七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圖錄。Source: Underhill Contemporary 高更《精靈在注視》,1892 ;油彩、畫布,美國奧布萊特諾克士博物館典藏。Source: Wikimedia 鹽月桃甫的世界是有所繞過的世界,浪漫很好,但是有一些東西藏在濃豔的油彩底下。他是不是也在深夜輾轉反側,為原住民的命運、為戰爭帶來的殘滅所困擾?通往死亡的虹霓,另一段可真的是美麗新世界? 鹽月桃甫《虹霓》, 1936 ;第十回臺灣美術展覽會。Source: Underhill Contemporary 太難了這一篇,我們還是回到美食小確幸吧,鹽月桃甫曾經將台灣的米粉炒(台語)帶到日本和親人分享,米粉炒的確是一個大熔爐的概念,將所有食材切細,讓米粉涵蓋各種色彩,隱喻著島的命運。 米粉炒(bí-hún-tshá)食譜 食譜材料: 瘦肉切絲適量 香菇切絲適量 高麗菜切絲適量 胡蘿蔔切絲適量 蝦仁看喜歡吃多少放多少 食譜步驟 0. 事前準備,把主角米粉泡發瀝乾 1. 炒香香菇 2. 炒香瘦肉 3. 炒香胡蘿蔔絲 4. 炒香高麗菜 5. 炒香蝦仁,加入水煮成高湯,並加點醬油和鹽調味 6. 米粉可以放進去炒炒炒了 7. 好的,氣味融合的米粉炒完成啦!!!!!!!!!!! 編:為什麼在看食譜作法的時候,我腦中一直響起鮑伯・魯斯的聲音說:「你看,是不是很簡單呢?」…… 家欣:感謝婆婆示範!其實我不會做!XDDDD 編:……難怪看起來很簡單的樣子啊。 延伸閱讀: 梅汁番茄——桃李滿台灣的石川欽一郎 生炒花枝——懷抱鄉愁的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馬鈴薯燉肉——吃馬鈴薯的人與梵谷 編輯:宅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