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時代下種族衝突的借鏡:莫迪領導下的印度教國族主義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美國當選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在競選期間,砲聲隆隆地以各種歧視言論轟炸各地,在他確定入主白宮,即將接棒成為美國下一任總統時,因為歧視引發的社會衝突接二連三地傳來,引發社會極大的不安與恐慌。許多人開始走上街頭高喊「川普不是我的總統」,而這句話背後的潛台詞其實是:「川普是否把我們當成他的人民?」

 

「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是川普相當成功的競選口號,這個重現美國夢憧憬的口號,同時也帶有以美國價值為核心的國家主義意識。在這樣國家主義的意識下,究竟在這波復興美國的狂熱中,誰才是「標準的美國人」呢?

 

川普尚未就職,美國社會已經開始瀰漫一股不安,在他正式上任之後情況恐怕更不樂觀。但究竟會激發什麼樣的社會衝突?或許,印度能夠作為前車之鑑。

 

raw-image

Photo source : wikimedia

 

「讓印度人感到驕傲」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競選與上任後,擬定政策與發表講話時不難看出的潛台詞。莫迪想讓印度這個長久以來,被視為落後、骯髒、貧窮的國家,在他手中變成一個值得驕傲的國家。

 

因此,他在出席國內公開活動與國際外交場合時,幾乎只穿印度傳統男性的長衫,搭配各色的坎肩和印度織品披肩;他剛上任時,幾乎不說英文,一度讓人以為他是否不夠「國際化 」;他在世界各地訪問時,上演一場又一場的僑胞演講大會,最著名的就是在紐約麥迪遜廣場上宛若搖滾巨星的演說,讓人看見印度的力量;他告訴全世界,印度能夠站在所謂強國的領土上,喊出印度的聲音;所以他對外形塑「21世紀是印度的世紀」這樣美麗的憧憬。

 

這一切「印度」與「印度的驕傲」為核心的印度國家主義,隨著印度經濟崛起,以及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發光發熱,也跟著沸騰高漲。然而,這個國家主義並不是純粹的國家認同,而是結合了種族區別與宗教歧視,成了「印度教國族主義」。

 

想分享印度榮光?先成為「標準的印度人」

 

莫迪出身自極右派印度教組織國民志願團(RSS,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他也從不諱言自己是印度教國族主義者,帶有濃厚印度教色彩的他,2002年執政印度西岸的古吉拉特邦(Gujarat)時,就曾爆發極具爭議的宗教衝突事件,數千名穆斯林遭到殺害,莫迪被指控放任衝突升溫,甚至以言語及政治權力激化群眾,才導致衝突一發不可收拾。這起穆斯林屠殺事件是莫迪執政生涯最大的汙點。從莫迪競選一路到登上總理寶座,他的經濟強人與改革推手形象,也一路被掩蓋在「殺手」(Killer)的陰影之下。

 

由多元宗教、民族、語言組合成的印度,隨著一位奉印度教為圭臬的總理上台,也讓「誰才是印度人?」成為社會中的不定時炸彈——你認同的國家卻不見得認同你,想要分享印度的榮光,還得先成為所謂「標準的印度人」。

 

raw-image

印度總理莫迪。Photo source : wikimedia 

 

回看美國,不也正是如此?川普從競選期間就開始大放厥詞,「不准穆斯林進入美國!」」「在美墨邊界築起一道高牆,並讓墨西哥買單!」、「敘利亞難民可能來自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 ISIS),我也不知道。」、「美國本來就是白人的!」、「要把非白人全部趕出美國」......,全都出自這名即將入主白宮的準總統口中,更不用說對女性與同志族群的攻擊,一字一句都在分化著美國社會;他對少數族群的排擠,也再次激化了白人至上主義的躁動。

 

非裔、亞裔、拉丁裔、難民、移民、穆斯林、LGBT以及在美國工作、讀書、生活的外國人,這些曾被川普一一點名應該為美國毒品、犯罪、失業、恐怖主義以及社會問題負責的少數族群,彷彿全成了「美國公敵」,肩負「讓美國再次偉大」責任。而符合本土、白人、基督教徒等特徵的「標準美國人」,則成了與國家領導人價值同調,獲得最高層認可甚至某種程度賦權的主流勢力,開始打壓、驅逐各種「不標準」。

 

川普競選期間與當選之後,美國社會中的攻擊與衝突事件頻傳,有穆斯林女性購物時,被陌生人被強行扯下頭巾,要她用這頭巾去上吊;有人被指是同性戀,被酒瓶砸得頭破血流;有華裔美國人只是走在街上,就被丟雞蛋要求「滾回中國」;校園裡也出現各種塗鴉與傳單挑撥種族歧視。各種衝突一觸即發,也讓少數族群開始感到害怕、猜忌與不安,在美國社會中撕開一個難以癒合的傷口。

 

raw-image

3k黨的旗幟。Photo source : wikimedia

 

當然我們可以說川普那些激進的「反移民」、「反種族」、「反女性」與「反穆斯林」言論,全都只是為了贏得選戰的策略,然而,在支持者拍手叫好下,他撕破了所謂的「政治正確」,撩撥了那些潛藏在心中卻不敢說、也不敢讓人知道的歧視心態,讓激進派更加蠢蠢欲動。因此我們看見白人至上主義的3K黨(Ku Klux Klan, KKK)前任頭目杜克(David Duke),為川普勝選而興奮不已;我們看見美國新納粹團體,開始在公共區域塗上了納粹標誌。這已經不是單純從川普口中爆出的狂言了,而是即將在美國社會中暴走的危險行動。

 

這些無法抑止的暴力、歧視與仇恨,會在美國社會中燒起什麼樣的一把大火呢?2014年迎來莫迪上任總理寶座的印度,兩年多以來所爆發的社會衝突,或許能作為美國的一面鏡子。

 

印度教國族主義:印度教義為單一價值

 

川普有3K黨與新納粹團體的支持,莫迪呢?除了與其政治生涯緊緊相依的極右派印度教組織國民志願團外,還有像濕婆神軍黨(Shiv Sena),這種以打砸搶聞名,動不動就焚燒其他國家國旗與元首照片的激進民族主義政黨。帶有強烈印度教色彩的莫迪上台,激進的印度教國族主義份子,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強調「以印度為祖國」、「信仰印度教」以及「身為印度教徒,必須在文化、歷史、語言與宗教具有共同性」等等,具有排他性的印度教徒特性(Hindutva)開始抬頭。


 

最著名的,莫過於印度社會中爆發的牛肉衝突。印度教將牛尊為聖獸的傳統,從個人信仰變成一種單一價值,從政府強制規範屠宰、販售與食用牛肉,引爆社會中的不滿與對立,發展成有民眾因為被懷疑吃牛肉而遭拖出家門打死,之後越演越烈,出現了一群自稱為「聖牛保護者」的人,以類似清朝末年義和團的私刑方式,暴力攻擊從事牛肉與牛皮產業工作者,甚至逼其他人吃下含有牛糞與牛尿的混合物,宣稱是要淨化他們。

 

raw-image

Photo source : wikimedia

 

在這場日益嚴重,直到今日都仍不斷在印度社會中上演的牛肉衝突中,受害最嚴重的莫過於穆斯林與印度教最底層的賤民,原本就是社會邊緣的弱勢族群,在這波印度教徒特性狂潮,高舉印度教教義作為單一印度價值的衝突中,又變得更加脆弱。

 

莫迪身為國家領導人,最受人詬病的就是他在這波牛肉衝突持續了一年多之後,才開金口要大家不要攻擊賤民。然而,是否將牛視為聖獸或食用牛肉,都只是個人的信仰,不應作為印度的單一價值,莫迪卻對此事絕口不提。而他的安靜就如同默許一般,為激進而排他的印度教徒特性,提供了一個可以大鳴大放的天賜良機。

 

而光是莫迪的沈默,就足以讓這些印度教排他勢力「揣測上意」,像川普這樣站上舞台,高喊要把非白人趕出去、在美墨邊界改一道高牆、穆斯林都是恐怖份子的國家領導人,又如何將暗潮洶湧推升至百尺巨浪吞噬美國社會?

 

「誰是印度人?」一句話撕扯更多社會創傷

 

由於印度教徒特性有建立印度教國家(Hindu Rashtra)的概念,印度教國族主義的蔓延,也讓「誰才是印度人?」成為一個尖銳的問題。或許今年7月喀什米爾暴動,來自當地的巴克希(Shazia Bakshi)在臉書上瘋傳的貼文,是直接的寫照:

 

「為什麼現在『印度人』這樣的國家認同,有了『好的印度人』以及『叛國者』這樣兩極化的區分?好的印度人的設定就是天生的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絕對不質疑政府的任何作為,甚至是一味的推崇吹捧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所言所行。」

 

國土廣大、人口眾多、語言豐富而文化多元的印度,在印度教國族主義盛行之下,竟陷入了單一價值、單一樣貌與單一宗教的風險之中。喀什米爾人民反對武力鎮壓,就是「不愛國」也「不印度」;穆斯林與賤民吃牛肉而被攻擊,因為這「不印度」;來自印度東北地區,五官與蒙古、西藏較為相近的印度人,入境自己國家時,卻被移民署官員質疑「你是印度人?可是你長得不像印度人啊!」。

 

raw-image

來自喀什米爾的女孩。Photo source : wikimedia

 

「誰才是印度人呢?」這個問題也能丟到川普當選後的美國:「誰才是美國人呢?」民粹、民族主義、保守主義以及保護主義,隨著川普旋風席捲而上,這股分裂美國社會的力量,將撕扯出更多的傷口與痛苦。

 

在一連串的種族歧視與攻擊事件發生後,川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此類事件表示悲傷,並要求支持者「住手」不讓此類事件再次發生;然而從川普崛起、競選到當選的這段期間,以各種荒唐的歧視言論煽動而起的情緒,卻不是他一句「住手」能夠壓下的。川普上任後,若無法實現激進支持者所預期的本土白人基督教徒至上主義,是否又將引來另一場風波?

 

川普發表勝選感言時曾說,他會成為所有美國人的總統,然而那些之前被他踢除在「標準的美國人」之外的人們,現在又怎麼能夠在充滿反種族、反女性、反移民、反穆斯林的不安氛圍中,參與他口中的「讓美國再次偉大」?

 

raw-image

川普能讓美國再次偉大嗎?Photo source : Gage Skidmore@flickr CC BY SA-2.0

 

莫迪2014年橫掃印度政壇,登上總理大位後,曾頻繁地引用印度聖雄甘地的言論,也被外媒評為是在「為自己加分」。以甘地包容多元種族與宗教的形象,試圖淡化他深植人心的印度教國族主義者樣貌,而在莫迪登上任之後至今,我們看見的,是印度社會中,因為宗教與種族而起的衝突,朝向更瘋狂的方向前進。

 

川普是商人出身,有人說他勝選之後為了維護利益,會調整他的激進立場,如同他在其他政策上的「髮夾彎」,然而他一當選就說要把美國境內的300萬移民趕出去,對於在美墨邊界蓋起一道高牆,怎麼也說不清楚,美國境內持續蔓延的那股民粹,正是支持川普上位的力量,那也是他的利益。

 

這些不安與痛苦的氛圍,正瀰漫著美國社會,如同印度正在經歷的一般;而這道被美國總統選戰劃開的傷口,是否能夠慢慢縫上,還是會越拉越開?恐怕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憧憬實現前,美國第一個要面對的川普效應。

 

 

註:國民志願服務團的創辦人薩瓦卡爾(V. D. Savarkar)在1923年撰寫《印度教徒特性》(Hindutva)一書,提及印度教國家(Hindu Rashtra)的概念,並解釋所謂印度教徒具有兩大特性:一是以印度為祖國,第二則是要信奉源於印度教的宗教;除此之外,身為印度教徒必須在宗教、文化、歷史以及語言等各方面具有共同性

 

參考文章:

 


 

封面圖片來源:Gage Skidmore@flickr CC BY SA 2.0

 

42會員
35內容數
<p>「國際新聞」這四個字,一向給人嚴肅而沉重的感覺,也因此讓人敬而遠之,但我自己一直很喜歡國際新聞的原因,在於其中的互動趣味,不只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明爭暗鬥,還有印度國內的大小事件,而我也希望能夠將這樣的「趣味性」帶給大家,用比較輕鬆、詼諧甚至脫口秀的方式,說國際新聞,說這塊南亞次大陸的故事,說印度的那些大小事兒。</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印度尤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現在印度內部有一股力量,試圖以「吃牛肉」這種概括性的字詞,強化印度教徒的「危機感」,增加其團結性,甚至激化極端派的印度教徒,對其他族群發動言語及私刑暴力。這樣的衝突事件,正在印度社會中持續延燒。</p>
<p>印度與孟加拉2014年以國際仲裁解決孟加拉灣的領海爭議,頻頻被國際媒體作為標竿,在本次南海仲裁的過程中也不斷被用來與中國比較。美國在仲裁出爐前後更是不斷以此例,要求中國接受仲裁並遵循仲裁結果。而這次史威魯普在記者會中,以「大家都知道印度在這方面的紀錄,我就不需要在多說了」簡單帶過,但他刻意提起印度的紀錄,也等同以此表示希望中國遵循南海仲裁的判決,遙相呼應美國的立場。</p>
<p>印度寶萊塢天王薩爾曼汗在20號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自己拍攝新電影蘇丹(Sultan)時因為需要不斷重複高難度的摔角動作,連續六七個小時下來非常辛苦,但他以「被強暴的女人」形容自己的「疲憊」以及「無法行走」,顯然是一個非常不恰當的比喻。特別是在印度這樣一個強暴問題嚴重、女權急需提升的國家,身為寶萊塢天王的薩爾曼汗若稱這是「無心之過」,可能這樣的「無心」也無法被大眾體諒或理解。</p>
<p>中國官媒刊登一篇由海協會理事王衛星撰文的「起底蔡英文」,引爆了批評聲浪。作者王衛星自稱「從人性的角度分析」,批評蔡英文「作為單身女政客,她沒有愛的情感拖累,沒有『家』的掣肘,沒有子女的牽掛,在政治上的行事風格與行事策略,往往偏向情感化、個性化、極端化發展,政治權術上則在戰略方向上考量少,戰術細節上考量多,短期目標所示到極致,長期目標則較少顧及。」這種奇怪的因果連結,讓我想起了印度總理莫迪。不過相較於蔡英文的單身是被對岸有心人士用來攻擊,莫迪則是自己給自己的單身鍍上了一層金。</p>
<p>相較於先前執政的尼泊爾國大黨親近印度,奧利政府被視為積極擺脫對印度的依賴,自執政後就沒有停止指控印度「霸凌」和「擺老大哥架子」,甚至政策也從親印慢慢地轉向親近中國,自然不討印度的喜歡。中國近年來在南亞地區的勢力擴張,早已不是新鮮事,像尼泊爾這樣的小國,想在中印之間左右逢源也不稀奇。奧利上台後選擇大打「中國牌」,在奧利三月訪問中國時,中尼簽訂了10項合作協議,其中還包括中尼首次合作的貿易轉運協議,奧利力求減低對印度的依賴的意圖相當明顯。</p>
<p>依中國觀點,美國之所以親近印度,和中美在南海劍拔弩張的情勢是有直接關聯的。不過對印度來說,雖然中國的崛起及其在南海的強勢舉動都是印度關切的焦點,巴基斯坦問題卻更具迫切性及直接影響力,後者才是美印靠近的主因。</p>
<p>現在印度內部有一股力量,試圖以「吃牛肉」這種概括性的字詞,強化印度教徒的「危機感」,增加其團結性,甚至激化極端派的印度教徒,對其他族群發動言語及私刑暴力。這樣的衝突事件,正在印度社會中持續延燒。</p>
<p>印度與孟加拉2014年以國際仲裁解決孟加拉灣的領海爭議,頻頻被國際媒體作為標竿,在本次南海仲裁的過程中也不斷被用來與中國比較。美國在仲裁出爐前後更是不斷以此例,要求中國接受仲裁並遵循仲裁結果。而這次史威魯普在記者會中,以「大家都知道印度在這方面的紀錄,我就不需要在多說了」簡單帶過,但他刻意提起印度的紀錄,也等同以此表示希望中國遵循南海仲裁的判決,遙相呼應美國的立場。</p>
<p>印度寶萊塢天王薩爾曼汗在20號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自己拍攝新電影蘇丹(Sultan)時因為需要不斷重複高難度的摔角動作,連續六七個小時下來非常辛苦,但他以「被強暴的女人」形容自己的「疲憊」以及「無法行走」,顯然是一個非常不恰當的比喻。特別是在印度這樣一個強暴問題嚴重、女權急需提升的國家,身為寶萊塢天王的薩爾曼汗若稱這是「無心之過」,可能這樣的「無心」也無法被大眾體諒或理解。</p>
<p>中國官媒刊登一篇由海協會理事王衛星撰文的「起底蔡英文」,引爆了批評聲浪。作者王衛星自稱「從人性的角度分析」,批評蔡英文「作為單身女政客,她沒有愛的情感拖累,沒有『家』的掣肘,沒有子女的牽掛,在政治上的行事風格與行事策略,往往偏向情感化、個性化、極端化發展,政治權術上則在戰略方向上考量少,戰術細節上考量多,短期目標所示到極致,長期目標則較少顧及。」這種奇怪的因果連結,讓我想起了印度總理莫迪。不過相較於蔡英文的單身是被對岸有心人士用來攻擊,莫迪則是自己給自己的單身鍍上了一層金。</p>
<p>相較於先前執政的尼泊爾國大黨親近印度,奧利政府被視為積極擺脫對印度的依賴,自執政後就沒有停止指控印度「霸凌」和「擺老大哥架子」,甚至政策也從親印慢慢地轉向親近中國,自然不討印度的喜歡。中國近年來在南亞地區的勢力擴張,早已不是新鮮事,像尼泊爾這樣的小國,想在中印之間左右逢源也不稀奇。奧利上台後選擇大打「中國牌」,在奧利三月訪問中國時,中尼簽訂了10項合作協議,其中還包括中尼首次合作的貿易轉運協議,奧利力求減低對印度的依賴的意圖相當明顯。</p>
<p>依中國觀點,美國之所以親近印度,和中美在南海劍拔弩張的情勢是有直接關聯的。不過對印度來說,雖然中國的崛起及其在南海的強勢舉動都是印度關切的焦點,巴基斯坦問題卻更具迫切性及直接影響力,後者才是美印靠近的主因。</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國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   國族寓言是指特定的歷史、政治和文化時機下,將個人經驗和國族寓言構連的意義生產形式。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Third-World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Mul
Thumbnail
在這個社群時代資訊高度密集的環境中,我們最珍貴的資源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的注意力成為了被販賣給廣告商的資源,被過度的分配給對自己來說其實沒那麼重要的事情。若我們沒有更主動地去意識這件事,很容易就在不知不覺被操縱了,被塞入我們沒有意識到的資訊,進而影響我們的認知系統,那究竟我們該怎麼做呢?
Thumbnail
有時候,一場巨變的到來,會把原本在不同軌道上的人聚合到同一條戰線上,這場美國大選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在左派一片瘋狂反川浪潮中跳出,其中有兩位特別顯眼的人物,決定打破沉默,為這個動盪時代留下不可磨滅的聲音:「美國著名媒體人 Glenn Greenwald 」和 「台灣寰宇電視台駐美記者曾淯菁」...
Thumbnail
四歲的奇子,就這樣被貪圖名譽的天外家犧牲了。 《奇子》第二集封面 https://taiwan.kinokuniya.com/bw/9784091183224?no_flag=true 天外家將奇子關起來後,對外宣稱奇子感染肺炎引發心臟衰竭病逝,前來盤查仁朗的警察田沼及部下要求檢視奇子的死亡證明,反
Thumbnail
在5月2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的46歲黑人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在被警方逮捕的過程中死亡,整個逮補過程被路人拍了下來放到網路上,竟演變成為期一週並且持續進行的暴力示威行動,甚至嚴重到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要出動國民兵來處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Thumbnail
想要思考的人相對來說少之又少。思考讓我們很困少、很疲勞;思考有可能逼我們脫離熟悉、令人安心的習慣;思考可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複雜;思考可能讓我們與人產生衝突,或者至少讓我們跟自己仰慕、喜愛、追隨的對象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複雜。所以,誰需要思考呢?- 20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國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   國族寓言是指特定的歷史、政治和文化時機下,將個人經驗和國族寓言構連的意義生產形式。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Third-World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Mul
Thumbnail
在這個社群時代資訊高度密集的環境中,我們最珍貴的資源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的注意力成為了被販賣給廣告商的資源,被過度的分配給對自己來說其實沒那麼重要的事情。若我們沒有更主動地去意識這件事,很容易就在不知不覺被操縱了,被塞入我們沒有意識到的資訊,進而影響我們的認知系統,那究竟我們該怎麼做呢?
Thumbnail
有時候,一場巨變的到來,會把原本在不同軌道上的人聚合到同一條戰線上,這場美國大選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在左派一片瘋狂反川浪潮中跳出,其中有兩位特別顯眼的人物,決定打破沉默,為這個動盪時代留下不可磨滅的聲音:「美國著名媒體人 Glenn Greenwald 」和 「台灣寰宇電視台駐美記者曾淯菁」...
Thumbnail
四歲的奇子,就這樣被貪圖名譽的天外家犧牲了。 《奇子》第二集封面 https://taiwan.kinokuniya.com/bw/9784091183224?no_flag=true 天外家將奇子關起來後,對外宣稱奇子感染肺炎引發心臟衰竭病逝,前來盤查仁朗的警察田沼及部下要求檢視奇子的死亡證明,反
Thumbnail
在5月2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的46歲黑人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在被警方逮捕的過程中死亡,整個逮補過程被路人拍了下來放到網路上,竟演變成為期一週並且持續進行的暴力示威行動,甚至嚴重到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要出動國民兵來處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Thumbnail
想要思考的人相對來說少之又少。思考讓我們很困少、很疲勞;思考有可能逼我們脫離熟悉、令人安心的習慣;思考可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複雜;思考可能讓我們與人產生衝突,或者至少讓我們跟自己仰慕、喜愛、追隨的對象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複雜。所以,誰需要思考呢?-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