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05級 陳佐亦 Jerry Chen校友分享
2020/11/18
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肆虐與盛行,讓全世界人心惶惶,也因為很多產業的落寞與倒閉,讓應屆畢業生、求職者感到恐慌。清華校友會邀請到南加大畢業、在歐洲多校攻讀碩士、精通中英德法、且具有豐富創投經驗的陳佐亦校友來分享,給予在「對跨領域與創投有興趣的」、「嚮往多國職涯的」以及「正在對未來感到迷茫的青年們」建議與心得分享。
這場演講中Jerry 提供了7個心法,讓我們在動盪的時代可以穩穩往前不懼怕。
1. Be Proactive
去德國Sttigburt交換時,自己找學校,並且自學德文到C1。獨自、對自己負責,是在德國學習到的經驗,因為在Universitäte Stuttgart 的時期,租屋的房東對於孩子調皮的舉動不像亞洲父母般的責怪或打罵,而是用平等的態度去溝通,這個情景也啟發了Jerry發現德國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是自信與獨立。以上經歷與收穫讓他認為「主動」是可以讓自己學習到除了知識外的軟實力或視野。
念到大學後,不再像是高中以前老師會一直一直塞講義或補充給我們,教授講多講少沒有規定,而我們想要得到更多或更不一樣的內容,就必須主動去尋找,不管是課後問教授、找相關領域的學長姐、參加一些活動或演講……在大學這個處處充滿大量知識的地方,絕對需要我們主動去探索。
2. Generalist versus Expert
身為電機出身的Jerry在法國、西班牙與德國求學中開啟多扇通往世界的窗口。攻讀了奈米生醫光電研究所,以及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念書養成每天複習的習慣;在西班牙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 用西班牙文學習化學,且在學校交了很多朋友,在歐盟學程中得到很多知識,更組織台灣校友會,更讓西班牙文過了A1。也或許是因為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關係,從這些經歷他認為一點都不痛苦,因為是在挑戰中得到快樂。
回歸到標題,對於是否要專精於一項專長或是做為一個學習很多領域的人才並沒有答案,因為在求學中他就體驗了專精與通才的優缺點,只是說如果有專精的科目後可能比較有能力去廣泛接觸其他領域的知識,像是Jerry就去了解創投,一個與電機完全相反的領域。所以是否要跨領域並沒有正確答案,根據自己的個性去決定適合的路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就要來介紹一下我的科系,我念的是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學士班」,清華有很多「院學士班」,每個學士班的學程都不太一樣,科技管理學院的學成為在畢業時修習兩個專長,至於「專長」則分為「第一專長」及「第二專長」。第一專長要在科技管理學院的「管理、經濟、計財、法律中選擇」,至於第二專長則可以是清華任一科系。
非常明顯這就是一個跨領域的科系,所以目前大一的我其實還蠻常迷茫於未來的路,擔心會不會因為自己學了專長後不夠優秀而找不到工作><但聽到這個心法就覺得沒有那麼緊張,只要多多充實自己、把想要學的學好,不管只有一個專長或是有多個領域的知識,一定都可以有一條路可以走。
3. Learning by doing
在Collège des Ingénieurs ,這間只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BA,不收學費還外加公司實習的學校進修MBA的時期,認識想要學中文的外國人,更為了要借住他家,吃了發霉的起司得到認可。也拿到Air Liquide的offer,一間科技中心做市場調查與市場需求的公司,這開啟了Jerry 的跨領域的大門。在這一年中他發現因為在公司學習做專案,法文進步神速,這便是應證「做中學」最佳的事例。
我們在做某件事情時,一定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動機或目標想要達成或收穫一些東西,才會願意去做。在大學參加了別系的社團後,更加大大的體驗到這個心法的精髓,在陌生的領域從頭學習,其實真的會很辛苦,可是這些過程不管最後結果如何、效果怎樣,我會認為至少我為自己努力過,因為我當初想要學習就是因為有想要得到的知識或能力,雖然不一定成效與一開始期許的一樣,但我希望可以在每一次失敗或挫折、甚至做的不是完美的結果後,有學習到一些東西,一點點也好,因為成長了0.01的自己絕對比在原點甚至退後好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