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可能很平凡的特質,卻成為我的優勢」:專訪華燦工場總經理李偉國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裡是深圳,外媒形容的──中國下一個十年最耀眼的「風口」。

 

國際媒體描繪的,從過去量變到今日質變的「深圳速度」,已經讓北上廣深的排列次序,正在不同的意義間,進行著飛快的改寫。

 

走過改革開放初期的「勞力密集工廠聚集地」,如今美麗時尚的她,被稱作「設計之都」、「鋼琴之城」。還有來自世界各地,聰明的年輕人們每天在這裡進行著資源置換,在這一座「創客之城」激盪不同的想法與創意,渲染著未來。

 

而在區域各大經濟體共同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中,這座市域邊界設有中國最多出入境口岸的一線城市,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過,今天先不多談深圳這座都市,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我在這裡遇到的一位舊識:

 

raw-image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組成的現代城市集群,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大洛杉磯地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深圳的關鍵角色在國際間受到矚目。圖/flickr@Yida Xu CC BY 2.0

 

李偉國:想到五年後的自己不會有太多改變,心裡忍不住是一陣不甘 

 

目前擔任北京華燦工場合伙人兼總經理的偉國,其實和我一樣都住在北京。不過平時大家忙碌,碰面的時間少,這一次反而在深圳的這座舞台上相遇了。

 

在這場「2017 兩岸青年發展論壇」上,他風趣的言談,自在穩健的台風,在我擔任主持人的 Panal 上,成為亮眼焦點。

 

回首去年,落地北京的這一動,戲劇性地改寫了偉國的人生緯度。

 

來到大陸,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知名地產公司的置產顧問。當初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年多以後,自己會在中關村展露光芒,並且成為推動兩岸青年新創團隊,雙向交流的「正能量」代表之一。

 

「成功大學碩士畢業後,我在台灣從事房產項目經理工作一陣子,大概是個性使然吧!學生時代擔任學生會幹部,就常參與學校的大型活動,雞婆的性格,也讓我一直覺得自己有一個使命感在,認為自己能做的事情不應該只有賺錢。」李偉國說。事實上,他在台灣的知名房地產商工作時,就很「熱血」地利用公餘時間,自己寫計畫、向老闆提案,最後促成讓成大的學弟妹們,能到該企業實習的完整制度。

 

「但工作一段時間後卻發現,台灣由於整體大環境的限制,想到五年後的自己不會有太多改變,心裡忍不住是一陣不甘。」李偉國於是放下不錯的薪資和工作,決心「西進」發展,挑戰自己。

 

這次在深圳的論壇後,我們一起輕鬆地喝著午茶敘舊,偉國說,他想起「天空的院子」創辦人何培鈞說過一段話:「台灣最美的是,有很多年輕人帶著他的理想進入社會,要讓社會變得更好──不是光靠批評和怒吼,而是努力扮演好身上的角色。」

 

這也讓他深深思考當初來到北京的原因──到底該怎麼樣才能在「扮演好自己角色」的前提下,同時能幫助更多人,並且嘗試改變台灣社會現階段資源內耗,發展停滯的狀態?

 

聊到這裡,我於是決定說一說偉國的故事。

 

raw-image
北京華燦工廠總經理李偉國(右四)在「2017兩岸青年發展論壇」上分享推動兩岸青年交流經驗,本文作者許復(左一)擔任論壇主持人。圖/2017兩岸青年發展論壇提供

 

「幫別人創業,也是在幫自己創業」

 

進入華燦工場以後,他常常覺得自己的角色很有趣,「我在幫別人創業,但其實也是在幫自己創業。」

 

偉國會這麼說,是因為 2010 年左右開始,隨著兩岸年輕人彷彿不約而同地「瘋創業」風潮,加上政府相關政策的推動,提供新創企業落腳、交流甚至合作諮詢的「空間運營創業者」、「青創孵化器」,在兩岸都如雨後春筍般不停增加。

 

但市場現實的淘汰機制,是最無情的,新創企業能夠快速成功、高速成長的比例,往往是鳳毛麟角──到最後若缺乏資源無以為繼,或一開始就沒有充足的準備,常常是「該倒的倒、該逃的逃」,這也逼得空間運營工作者,必須分秒思考自己和新創企業的關係,如何篩選、如何合作、甚至如何培育,都深深影響到自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這一行,還沒有一個保證會成功的商業模式,大家都還在摸索,每個做空間運營的同業夥伴,也都不斷在替自己的團隊尋找出路──這也是為什麼我常會說,自己幫忙提供空間給創業者,也等於是給創業者們幫忙我創業。但這份工作對我來說很有意義,因為時時刻刻都和團隊在一起前進。」

 

在台灣可能很平凡的特質,到北京卻形成優勢

 

認識偉國很多年,熟悉的朋友喊他「小乖」,人如其外號,很多人對偉國的印象都是「真誠」、「穩重」,大概也因為這樣的特質,讓他在從事房產工作的階段,成就了不少成功的訂單交易,偉國風趣地調侃自己說──「真誠」和「穩重」的標籤,在台灣大概都被認為是很平凡的特質,一點也沒什麼,但是在大陸,這卻反而成了他的「優勢」。

 

說到這裡,前陣子各媒體再次密集討論大陸年輕人的「狼性」,對此,我和偉國也有一致的解讀:

 

普遍認為,相對於台灣年輕人「習慣安逸」,大陸競爭激烈,「不積極表現自己就別想有機會出頭」。但偉國認為事實並非如此,認清自己、並將自己的獨特價值發揮到最大,才是最重要的事:「小確幸、溫文儒雅也未必不好,重點是你得認識自己是誰。」

 

我相當認同偉國的看法。我在英國求學期間所認識的「狼」,那些真正叫人畏懼的,多不長著駭人的獠牙,或有目光如炬的雙眸──相反的,他們的態度柔和,飽讀詩書,能站在高處看到中國的發展,如何與世界脈動交疊共振,並且對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瞭若指掌,時刻思考該把自己放在這個時代的什麼位置上。

 

raw-image
一頭栽進兩岸青創孵化產業,李偉國形容,在幫別人創業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幫自己創業。圖/李偉國提供

 

用理解取代偏見,用溝通化解資訊不對稱

 

人緣好的偉國,在今年十月,還開始連動企業家好友們,一起推動兩岸青年的交流,「除了帶台灣新創團隊前進大陸之外,同樣重要的是,也讓大陸新創團隊能到台灣交流。透過兩邊的新創團隊彼此更多的互動,讓兩岸的創業團隊,不再只是『單向輸出』,或者只局限在某種形式,而是可以真正地做到『雙向交流』,互相認識、學習與借鏡。」偉國說。

 

談到這裡,我忍不住問偉國,從台灣到北京這幾年下來,在他心目中,兩岸年輕世代之間最需要去改善的是什麼?他是這麼說的:

 

「這段期間,頻繁與大陸的新創團隊接觸下,我發現兩岸之間最缺乏的,大概就是互相瞭解吧!有的人似乎覺得,一旦深入瞭解對方太多,就會讓自己也被『複雜化』甚至『政治化』,其實這樣想,是沒有建設性的。」

 

偉國認為,單就創業環境與資源來說,兩岸其實都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與優劣勢,不同的環境,孕育出的也會是不同的能量,沒有必要硬是拿起來相比,但也沒有必要不去了解對方、彼此交流:

 

「我們大可以不去接觸、不去(中國大陸)發展,但是如果同為新創企業,卻連嘗試去瞭解對方、了解中國市場都不願意,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最後一個想和大家分享的觀點,也是我和偉國的共識:身在這一個從過去跨到未來的時代,其實所謂「兩岸四地」與各地年輕人的心中所想,以及對未來理想的追求,往往「相同多過不同」,彼此常能找到契合的地方──大家無非也只是想讓自己生長的地方,可以越來越好而已。

 

那麼,如果能夠用理解取代偏見,用溝通化解資訊不對稱,何樂而不為呢?

 


 

原文曾刊登於換日線

    8會員
    25內容數
    <p>全球觀點,兩岸格局,香港精神,台灣心思。「亞太進行式」專欄,讓不同的觀點彼此深度對話、擁抱、激辯,甚至大戰一場都可以。我始終相信,大戰完後,塵埃落盡,花草大樹開始重新生長,最終的風景,絕對是比之前更動人的。</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許 復 Harr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這樣的一個地方,有格調,任性,充滿驚奇,自然也難以捉摸。而它的難以捉摸,也當然會讓外來人一個不小心吃了閉門羹。</p>
    <p>人群是星星,星星是人群。從不同的距離和方位來看,星星與星星之間,可以行影不離,也可以如參與商,永無相見之日。人與人之間的光年,不也流轉著那一幕幕名為「距離」的故事?</p>
    <p>全球化跟在地化,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認為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情,你自己所展現出來的在地化,對在另個文化背景下長大的人來說,難道不是他的全球化?你不展現自己的特色跟風格,要怎麼樣去創造走進大世界的契機?</p>
    <p>生長於新媒體世代的這群中國傳媒年輕菁英,對於平面與電視媒體「過時」的感受,在科技腳程日新月異的中國,絕對表現得尤其明顯。他們是怎麼樣看待中國內、中國外、港台媒體,以及媒介的時代風貌這些議題?</p>
    <p>把「歧視」抽絲剝繭,會看到更多其他元素:「羨慕」、「好奇」、「關心」、「比較」、「欣賞」、「稱讚」,再夾雜著各式政治、歷史、文化、人為因素。這類「議題」不斷成為更大的「議題」出現在你我周遭,無孔不入。</p>
    <p>嚴格來說,我認為台灣和香港,都算是看得見多元文化和觀點交融的地方了。但是島國心態在媒體的渲染下,漸漸有了很多延伸詮釋,包括在地民眾受限的思考方式、求知慾以及求知能力,台灣和香港都有各自的問題。</p>
    <p>這樣的一個地方,有格調,任性,充滿驚奇,自然也難以捉摸。而它的難以捉摸,也當然會讓外來人一個不小心吃了閉門羹。</p>
    <p>人群是星星,星星是人群。從不同的距離和方位來看,星星與星星之間,可以行影不離,也可以如參與商,永無相見之日。人與人之間的光年,不也流轉著那一幕幕名為「距離」的故事?</p>
    <p>全球化跟在地化,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認為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情,你自己所展現出來的在地化,對在另個文化背景下長大的人來說,難道不是他的全球化?你不展現自己的特色跟風格,要怎麼樣去創造走進大世界的契機?</p>
    <p>生長於新媒體世代的這群中國傳媒年輕菁英,對於平面與電視媒體「過時」的感受,在科技腳程日新月異的中國,絕對表現得尤其明顯。他們是怎麼樣看待中國內、中國外、港台媒體,以及媒介的時代風貌這些議題?</p>
    <p>把「歧視」抽絲剝繭,會看到更多其他元素:「羨慕」、「好奇」、「關心」、「比較」、「欣賞」、「稱讚」,再夾雜著各式政治、歷史、文化、人為因素。這類「議題」不斷成為更大的「議題」出現在你我周遭,無孔不入。</p>
    <p>嚴格來說,我認為台灣和香港,都算是看得見多元文化和觀點交融的地方了。但是島國心態在媒體的渲染下,漸漸有了很多延伸詮釋,包括在地民眾受限的思考方式、求知慾以及求知能力,台灣和香港都有各自的問題。</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寫於2021/05/26     Hi there,今天想分享的歌或許沒有很多人知道,不過我個人是聽了一遍之後就愛上它了,蔡依林和 Jony J 在2020年合作的〈我是誰〉。〈我是誰〉是電視劇《狼殿下》的片頭曲,對於最近戲劇、電影氾濫而出現歌曲多不勝數,但其中真正讓我覺得品質很高的歌曲卻沒幾首
    Thumbnail
    「針對下個月的銷售方案請大家各提出一點想法。」 「請各位同仁規劃一下手上的客戶名單,擬定銷售的推廣方法。」 「請各位同事用自身專業看一下這個專案怎麼樣?或是哪裡可以調整。」  誰的職場生涯上沒聽過這些台詞超過數百次,再想想,後來這些討論的結果後續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經友人梨子介紹,看了這本小書。與過去讀過的其他東南亞研究相較,這本書是一位新住民對自身經驗的書寫,講自己的故事、很誠實的說明這是自身經驗,以及希望能夠增加一個理解新住民的視角。 歧視確實往往從不理解開始,而且通常不經意的造成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現象。對於一個新住民,他所提的相關歧視、偏見可能都不新鮮,
    Thumbnail
    最近在思考美國如何拉抬台灣的國際地位,增強與台灣關係的時候,猛然意識到:台灣可以成為戰略物資的供應鏈,這樣一來,對美國的價值更高了!
    Thumbnail
    抓住最小眾就是抓住最大眾。我們都能簡單的創造極小社群建立工具,關鍵是,要如何讓這些極小社群能自動壯大,進而為所有人帶來無限機會---覺醒Blog
    Thumbnail
    一個多月之前在Matters上寫武漢封城日記的郭晶,她的日記在Matters上被看見,於三月份被聯經文化出版,書名就叫「武漢封城日記」。 不止如此,四月份開始,她成了聯合文學手寫日記駐站作家......
    Thumbnail
    作者一開頭就提到, 他寫這本書的原因是看不慣很多人看衰台灣, 而這正是我想看這本書的原因, 在海外工作兩年了,有無數張嘴問過台灣不好嗎?我每次都會用堅定的語氣回覆.......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寫於2021/05/26     Hi there,今天想分享的歌或許沒有很多人知道,不過我個人是聽了一遍之後就愛上它了,蔡依林和 Jony J 在2020年合作的〈我是誰〉。〈我是誰〉是電視劇《狼殿下》的片頭曲,對於最近戲劇、電影氾濫而出現歌曲多不勝數,但其中真正讓我覺得品質很高的歌曲卻沒幾首
    Thumbnail
    「針對下個月的銷售方案請大家各提出一點想法。」 「請各位同仁規劃一下手上的客戶名單,擬定銷售的推廣方法。」 「請各位同事用自身專業看一下這個專案怎麼樣?或是哪裡可以調整。」  誰的職場生涯上沒聽過這些台詞超過數百次,再想想,後來這些討論的結果後續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經友人梨子介紹,看了這本小書。與過去讀過的其他東南亞研究相較,這本書是一位新住民對自身經驗的書寫,講自己的故事、很誠實的說明這是自身經驗,以及希望能夠增加一個理解新住民的視角。 歧視確實往往從不理解開始,而且通常不經意的造成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現象。對於一個新住民,他所提的相關歧視、偏見可能都不新鮮,
    Thumbnail
    最近在思考美國如何拉抬台灣的國際地位,增強與台灣關係的時候,猛然意識到:台灣可以成為戰略物資的供應鏈,這樣一來,對美國的價值更高了!
    Thumbnail
    抓住最小眾就是抓住最大眾。我們都能簡單的創造極小社群建立工具,關鍵是,要如何讓這些極小社群能自動壯大,進而為所有人帶來無限機會---覺醒Blog
    Thumbnail
    一個多月之前在Matters上寫武漢封城日記的郭晶,她的日記在Matters上被看見,於三月份被聯經文化出版,書名就叫「武漢封城日記」。 不止如此,四月份開始,她成了聯合文學手寫日記駐站作家......
    Thumbnail
    作者一開頭就提到, 他寫這本書的原因是看不慣很多人看衰台灣, 而這正是我想看這本書的原因, 在海外工作兩年了,有無數張嘴問過台灣不好嗎?我每次都會用堅定的語氣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