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斜槓這個詞,比起社會,我想自己是慢了很多拍。直到最近,才稍微翻了翻《斜槓青年》一書。 大體上,一般人對斜槓的想像,就是會做很多事情的人,像是「OO師/XX家/LLL教練」這樣子。但隨著這個詞慢慢被大眾講爛,傳來傳去的結果,也讓斜槓的定義很模糊、門檻也很低,似乎變得很廉價。Talk is cheap. pexels 你才不是斜槓! 先說結論,「找自己」不是斜槓。 什麼是找自己呢?例如在大學參加很多營隊、課程,或者出社會後打零工、不斷換工作,甚至做直銷且未有成績,這些人都不是斜槓。 醒醒吧,你只是在迷惘找自己而已。 這沒什麼好丟臉的,大家都在做,但不是斜槓(認真)。 說自己有一萬種身份,只是自嗨? 從字面上來看,自稱斜槓的重點似乎是「/(slash)」這個符號。畢竟,那種我「也是」、「也能」的賦能感像是迷湯,讓人有很自負、強大的感覺。話說回來,為何不滿足於單一身份呢?請看看以下對話: :遇到設計師 「你是設計師嗎?」 「啊,不是啦,我是學一點設計的工程師」 :遇到工程師 「你是工程師嗎?」 「啊,不是啦,我是學一點程式的設計師」 pexels 當自己的身份認同 (identity)是單一專業時,就會對自己的技術實力有所警醒,而希望自己更符合行內典範。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很可能迫於行規、同儕壓力與社會期待,在商業角度上無法突破與做出差異化,而慢慢匠氣化,人格也開始特化,在個人自由角度上無法成為一個全人,而必須以一個現代社會專業螺絲釘的套路樣板 (cliche) 為依歸。 斜槓,原本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而存在的解決方案:但是,希望超越單一職業的刻板印象束縛,也是在至少通曉該專業的基本原則之上再來超越。 這就是成為一名真正的斜槓的挑戰之處。就《斜槓青年》一書作者的經驗來看,其實她根本是一名英文教育專家、商管本科網路工作者、合格教練,絕對不是用「多職人生」當成掩蓋自己專業不足的煙霧彈。筆者自己更是認同 1996 年美國學者阿蒂爾與盧梭的「無邊界職涯」:大體上來說,是因為有「能力」當後盾,所以不把長期僱傭 (ex.公務員、大公司)作為目標。筆者從此延伸,提出「無邊界人生」的概念,人生沒有一定要怎樣、而有無限可能。 話說回來,無論你在 slash (/) 之間擺上多少頭銜,有誰願意為了你的專業付費?至少,有沒有行內人承認你的專業地位,或至少把你當一回事?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斜槓的自我檢核 說到底,什麼是斜槓呢?參考各方觀念,我歸納出幾個點: pexels 躁動的起因:察覺「自己」不是那麼扁平,卻有志難伸 斜槓的基本前提,是在於你在職涯上有志難伸。例如,你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跟專長,但佔據你大半人生的職業不允許你做。以此而言,如果你的企業是尊重你的自主性的,其實也不需要辭職。但就現實來說,多數企業多半只有獎懲制度,不太願意讓員工當自以為可以創造模式的、高風險的自走砲。相反的,能夠允許員工做這類的探索的企業,是管理手段非常高超的幸福企業。為了追求更寬廣的人生,覺得自己無法在組織內獲得職涯的完整性,是斜槓的第一步。 深化思考:擴增專業的定義、探索跨領域的共通方法 誠如很多教育創新所言,創新多半在跨領域的交界上產生。但你也要先在領域裡啊!如果沒先各自接觸每個領域,也很難了解「跨領域」到底是什麼。說到底就是個騎牆派罷了。 Slash 真正在做的事情,我想,應該是在了解各領域之後,發現專業的真相。例如:每個專業都有「溝通」的責任。專業,並不只是對技術的了解而已。在傳達給別人的過程中,自己也能更加釐清事情的全貌。這是其中一種動機。另外,鑽研或是了解某領域到一個地步後,可能會跟其他領域產生互動,發現各種專業之間的共通之處,所以才不滿足於單一職業,希望能夠尋求更完整的可能性。 pexels 被誤判的章節:「斜槓是一種策略」 很多人閱讀可能不讀序。但以上,其實多半是我從序擷取中,加上自己的想法完成的。《斜槓人生》一書中,前半部講的是當今企業的侷限,以及斜槓的定義與成因,後半部講的是超越職業的身心靈整合之類,但可惜的是,我想多數人多半還是對實作比較有興趣,因此才多所誤判。 在這個章節中,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如何成為一個斜槓,而是這段話: 如同傳統的生涯規劃,斜鋼青年也需要審慎規劃與全心投入,你必須思考為了「達到某個職業要求」,要做哪些自我投資。 在本章節中,艾波赫將斜槓策略(成為斜槓的切入點與方法)分成了五種: A-Set :穩定收入 + 興趣愛好 就結果來說,很多人可能就是在這個定義上延伸,覺得自己玩點小嗜好就是斜槓。但說白了,就是這句話: 因為還不能靠興趣吃飯,甚至不知道興趣是三毀,辭職很危險。 選擇(或是被迫還在)這個狀態的朋友,應該多方嘗試,精進自己的興趣,並搭配行銷,慢慢找到過活的方式。 pexels B-Set :左腦+右腦 這種組合在實務上,也許可以歸納成這句話: 家財並非萬貫,還是要靠一個傳統工作餬口,藝術什麼的我要努力發展。 當然也是有例外,但直到最近大家都搶著熱潮轉網站/app工程師,不然多半比較少聽到「右腦思維」的人學著「左腦」起來。無論如何,就我的角度,大概的策略或可這樣發想: 🌛左腦 -> 右腦(藝術、溝通):培養同理心、人我智商,以及創作的水平性思考等。至少有助擴增思維彈性創造遠期成功,且若為高端菁英,身處利基,會成為傳統菁英圈內少數的雙棲者,機會不斷。 🌞右腦 -> 左腦 (語言、數學、傳統高智商或商管):培養邏輯與系統思考、科學思維、策略思維,而不是用純粹直覺或感性決策。有助成為企業領導人、科技人,與產業合作甚至打造產業,贏得可觀收入與成功。 C-Set :大腦 + 身體 怎樣,又要考潛水教練了啊!還是救生員?推廣生酮飲食? 大概可以歸納成這句話吧(鬧)。當然啦,每個人都是要運動的,但這種組合是希望將自己、通常被忽略的體育部分能夠一展成才,要成為馬拉松常勝軍就有點太多了,但考個教練創造第二收入,至少去社團兼課,甚至去斐濟轉行也不是說不行的啦! pexels E-Set :寫作 + 教學 + 演講 + 顧問 簡稱邪教組合。 好啦,當然也不是真的那麼嚴重。話說回來,現在做內容可是很辛苦的😓,作家或多數創作者不辦演講、教學找第二收入,行嗎?專職講師也不是大家想的那麼簡單,也有不同的定位,常見的誤區是….. 他自己也不強,憑什麼教別人! 但是縱觀身邊各領域的大神,謙虛無比的他們,自我精進都來不及了,要教學更是天價,又要怎麼讓新手有機會接觸呢?因此,做普及化的推廣者 (protomoter) 畢竟跟教進階課程的專家 (master) 不必然重複,而且這只是教學,其餘專長也可能各有意義,如: ✏️寫作:澄清自己的思考,抒發自己的情感,甚至進而啟發他人,或只是…...想寫個好故事! 📖 教學:【入門】通常為普及者,讓人對一領域產生興趣、獲取關鍵字、引發熱情進而多所接觸【進階】通常為專家,讓人手把手一起變強 🎤 演講:與寫作類似,不需要必然是大咖,而主要以個人經驗啟發他人,效果有時更重要。或是以工作坊形式等,當一個好的帶領人。 🔍 顧問:藉由一定的思考工具,幫助他人看清事情的本質,應有個案證明自身實力,通常是由自身做起。 該書筆者認為這四者會有彼此加成的 combo 效果,不提個人效益,寫作釐清思緒、教學與演講提升溝通能力、顧問提升一對一實戰經驗,對於幫助的對象也是一種持續修練與素養。 pexels F-Set :一項工作多項職能型 我們公司一條龍。我就是那條龍! 別騙了啦,不就是剛開始創業,什麼都沒有,要自幹嗎(笑)商務拓展 (BD) 是基本,技術力是必須,規模一大還要有專案管理能力,還有讓你整天發抖的財務控管,別忘了還有恐怖的法務問題隨侍在後!這樣的工作,會讓自己的整合跟時間管理能力大幅增長,健康卻常常極度惡化,要小心啊⋯⋯ 話說回來,做社群經營與新媒體行銷等工作其實蠻像 F-set 的,要做品牌、懂廣告投放甚至一點程式(雖然工程師會認為那根本沒難度可言),擔綱設計師與文案生圖文,還要想長期策略!向偉大的網路工作者致敬(鞠躬)。 再嘴啊,你自己又好到哪裡去 是!我真的也沒好到哪裡去,有一頓沒一頓的接案人生(雖然最近有起色 XD),但因為常常被當作一個斜槓,這篇的苛刻其實是針對我自己,感到冒犯的捧油抱歉啦。 話說回來,很多成功進入商業或社會主流的設計大師,通常鼓勵新進多去嘗試跟不同領域合作,才能增進思考的靈活度。他們之中有些人,甚至並未曾進入大公司、知名設計工作室「熬」過一輪,但這麼一來,自律自學的決心跟悟性就格外重要。這些人是我的典範,他們不是傳統的商業菁英,但跟商業精英在同一層級,用自己的格局與感知幫助企業,不斷超越自己的思維盲點。比起 In-house 的工作者,會希望自己成為這樣有遼闊人生觀的人。 所以,一直以來,我並沒有意識自己是、或不是斜槓,但這真的重要嗎? pexels 希望成為的人,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但能夠彼此互助。無論是遇到的、真實探索自己職涯的人也好,學習到的不同事物在內心的共伴交融也罷,不曾停止思考、咀嚼,吸收新知並完成專案。 對我來說,其實影響更深的,可能是《瘋狂一百事》一書。本書提到了澳洲工程師賽巴斯丁在畢業、創業結束後,因為朋友跑酷意外身亡,體悟到的一句話: 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洞悉一切。 pexels 也因此,他環遊世界,完成它那被認為狂妄中二的死前清單,火人節、接生、被子彈擊發……這些在常人,尤其被保守思想箝制的東方人更難以接受的事情背後找尋自己。在這過程中,讓自己的社群力 (blog) 足以湖口,甚至讓某些身體已不再強盛的鉅富,想將自己的鉅款連同夢想轉交給他。 他已經快完成他的清單了 賽巴斯丁的故事或許誇張了些,誰也無法保證這樣藝術家式、行為藝術般的人生能否讓自己突然一砲而紅,光靠部落格或捐款過活。但或許我們不該等到死前才在想這些事,而是賈伯斯在得癌症回春時所說的:「將每天活得像最後一天。」一般。 R.I.P.. Avicii (艾維奇) — the Nights (那些夜晚) 「當我 16 歲的時候,我爸說你這ㄧ生做什麼都可以。但你必須很努力才能達到某種高度。那時我就決定,未來當我離開,我要大家記得我精彩絕倫的ㄧ生,而不是我賺了多少。」 別急著跨領域,先看清專業。 先別急著做斜槓,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