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標題:貝聿銘 (Ieoh Ming Pei) 一名之「聿」字的拼音形式 leoh 與漢字「聿」的橋接轉換
Ieoh = i.eo.h = 一.一偶.hand = 1.二.手 = 丨.二.手 = 丨.二.彐 = 丨二彐 = 聿。其中 I 通過小寫 i 約略形聲漢語「一」的 yi 式發音並通過數字 1 轉換直豎筆畫「丨」,e 通過字母本音約略形聲漢語「一」且與約略形聲漢語「偶」的 o 組合轉換「一偶」即意通「二」,h 代表 hand (手) 而轉注代表手形的漢字符號之一「彐」(其它還有「又」、「𠂇」、「扌」、......等),所以 Ieoh 即合爲「丨二彐」的重疊組合而橋接於漢字「聿」。
漢字「聿」是「筆」的本字,其中「丨二」構成的符號「ⵐ」本來可能是毛筆的象形,原始符號形似「丨Λ」的重疊組合,也類似漢字「糸」之篆文字體「幺巾」上下組合的字體之符號「巾」(於「聿」字中象徵「筆刷」或「筆毛」) 和符號「丨」(象徵「筆桿」) 的組合之含意,因爲篆文「糸」中的符號「巾」可能象徵多條細絲線合爲一股粗絲線,或因此被引申爲多根毛纖合爲一個毛刷狀筆頭 (或稱「筆刷」,English 則稱 brush -- 筆繫毫;筆刷;毛刷 ) 之象徵。也因此,Ieoh 的 Ie 另有通過 「丨E」轉換符號「丨巾」的上下組合來轉換象徵毛筆的漢字符號之初文的可能。(P.S. 參考【附圖:聿字演化】)
可見,貝聿銘先生 (又名 I.M. Pei,其中 I.M. 是 Ieoh Ming 的縮寫) 可能不只是一位建築大師而已,他似乎還諳知漢字符號與拼音文字之間的轉換邏輯與技巧,要不然就是他在符號的轉換操作上可能有點直覺式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