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心引力》(Gravity)、《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到《星際救援》(Ad Astra),除了太空寧靜廣漠美感,或宇航尖端科技船舶和武器的構形魅力,電影工業已經有了一套注重描繪宇宙科學的影像真確性的良好傳統,這點可以在《星際救援》得到很好的滿足:配合月球引力較低的輕量裝備、防沙暴的火星裝甲、旅途終點偏暗(但不得已在電影中仍顯得依然太亮的)的海王星、接在腸胃道的灌流飲食裝置⋯⋯
乍看《星際救援》這樣的中文片名,會以為是一部向外開拓的宇宙冒險動作電影,但如果你曾經留意過導演詹姆斯.葛雷(James Gray)先前的作品,應該會另有期待。
葛雷是個在今日來看十分「古典」的導演,這並不單指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大量古典音樂(尤其歌劇)配樂。比如在《紐約愛情故事》(Two Lovers)裡讓男主角無望的愛情和他的三心二意配上《鄉村騎士》、《曼儂》等呼應情境的歌劇曲目,又讓經濟條件高他一等的情敵對著他說出「如果有喜歡的人,帶她聽歌劇吧」。結果情敵帶著他暗戀的女孩去聽歌劇,失意的他只能回到公寓聽著新買的歌劇入門合輯,在《愛情靈藥》的「一顆偷偷落下的眼淚」隱含著「以為喜歡的人真的愛上自己的誤會」的配樂下,與喜歡他而他沒那麼喜歡的女孩上床,使這兩人的結合顯得將就、諷刺而悲傷──所謂「古典」,更在於葛雷的電影技法,利用簡單有效的形式元素,醞釀出新的意涵。
這「聽」上去或許沒那麼「簡單」,但我們也可以用「看」的看出葛雷的深邃優雅。他擅長利用環境中掩映的窒礙或渠道,以及其中產生的光影變化,來推動角色之間的關係,甚至角色與身處環境的疏離感。在《浮世傷痕》(The Immigrant)裡,新移民女主角來到美國處處碰壁,被比夜還深的黑給包圍,在有權力者的擺佈中,透過她的視角始終只能窺得有限資訊,然而在最逆境的時刻,她秀髮閃過細碎的金光,美指引了救贖。
而葛雷上一部電影《失落之城》(The Lost City of Z)或許跟《星際救援》有點類似,主角都是深往無人可見風景的先鋒,也都有子承父業或是子不欲肖其父的父子情結,前者是過去時代的探險家尋找失落的古城,後者是近未來的星際探險家欲到達太陽系的邊陲尋找父親失蹤的線索。而愈往異境深處卻愈朝向自己的「內心歷險」在《星際救援》卻更近一步。葛雷又醞釀了一場救贖之旅,他擅長的窗框層次感的鏡頭調度、濃厚的黑,這次找到一個適合的所在──宇宙中船艙與太空人──鑲上他慣有的烏雲金邊,在陰鬱中尋找希望。行至宇宙邊緣畢竟什麼都沒有,只剩下主角 McBride(布萊德.彼特)自己,他的目標其實不是星辰大海(片名拉丁文「Ad」代表朝向,「Astra」代表星星),而是終結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