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返校》:學校的陰森,是因為政治的恐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人類喜歡聽故事,而且喜歡聽人類自己的故事。因此,不管故事如何奇情空想,最終一定是指向現實人生的難題。鬼故事也不例外:表面說的是「鬼」,實際上講的是死者的憾恨與生者的恐懼。「鬼」只是憾恨與恐懼的變形,為何憾恨?恐懼什麼?這才是鬼故事真正的核心。而在台灣流行的諸種鬼故事中,「校園鬼話」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子類型之一。入夜之後的校園本身就是百鬼夜行的陰森舞台:門口的銅像、整肅儀容的鏡子、鬼影晃動的樓梯間或廁所、猙獰的大字教條與國徽黨徽,國父遺像──除了靈堂,校園大概是最容易看到遺像的地方了吧。

改編本土遊戲大作的電影《返校》,將這種「校園鬼話」的陰森傳統發揚光大,透過淋漓盡致的搭景和視覺效果,自然而然讓觀眾想起被校園嚇壞的恐懼。但《返校》的特出之處不只是呈現恐怖,而是直截了當地說出恐怖的根源:校園為何恐怖?因為它是整個社會當中,殘留最多黨國符號、最多威權痕跡之處。每個台灣人都上過台灣的學校,也因此每個人都經歷過一場小型的戒嚴。在那個小小的空間裡,有不可挑戰的權威、有無法動搖的權力關係、有鼓勵告密的文化,更有排除異己的蠻橫教條。在《返校》裡,生者恐懼的通通都是黨國符號(教官、反共標語、國徽、憲兵的白盔、外省腔的廣播),死者憾恨的通通都是本土與外國符號(布袋戲偶、〈雨夜花〉、印度詩人泰戈爾、日本學者廚川白村)。

這樣的安排,蘊含的意念極其明顯:沒有什麼是比國家更恐怖的。

校園之所以陰森,是因為政治的恐怖陰魂不散。

raw-image

不可諱言的,《返校》並不是一部滑順的商業類型片,如果帶著看恐怖片的心態進電影院,反而會感到一點落差。它有許多象徵意涵濃烈的剪接,以及若干近乎意識流的敘事方式,而使得電影帶有一點文藝腔。這點似乎是承襲遊戲原作而來,遊戲原作的文藝腔也很濃烈──有趣的是,文藝腔雖然幾乎是一種缺點,但偏偏能準確呈現 1960 年代台灣的氛圍;因為那是 1960 年代文藝作品的主流氛圍,或說「主流缺點」就是如此。而 1960 年代之所以流行文藝腔,是因為戒嚴時代的肅殺氛圍,只有軟調的、脫離現實議題的作品才能流行。文藝腔實際上成為醜惡現實的遮羞布,台灣人被侮辱被損害的傷痕,都被掩蓋在抒情文字脂粉之下了。

理解這一層之後,便更能看出《返校》電影版的翻轉之處:幾乎所有人的觀後影評,都會提到「直球對決」、「毫不避諱」等評價。很多人更激賞電影直白描寫白色恐怖情節的勇氣。這種看法是對的,我也同意《返校》光是憑著這份直白,就值得現象級的觀影熱潮、值得名留台灣電影史。解嚴三十多年之後,《返校》終於甩掉了台灣創作者身上最後一副枷鎖。它詳細描寫了白色恐怖的運作機制、心理狀態,從追求自由的渴望、地下組織的運作、情治系統如何操作告密、國家暴力的蠻橫、刑求與槍決、人性在這種過程會如何扭曲,以及生還者漫長的追悔。這個故事裡基本上沒有英雄,連最後能夠生還的主角,最後都必須說出「我什麼都招」才能活下來──這句話在電影中輕輕帶過,我聽了卻是心驚膽跳;你招了什麼?依照我們對特務如何羅織罪名的了解,恐怕不會只是自己認罪而已。

raw-image

簡言之,《返校》是一部可以讓觀眾「零門檻體驗白色恐怖」的作品。你不需要任何背景知識,你不需要認同特定政黨,只要你坐進電影院就好了。這恐怕是連最鋼鐵的韓粉,看了都要坐立難安的片子。如果遊戲版《返校》還有一點迂迴、暗示、解謎的成分,電影版《返校》則是把謎底翻到表面,直接讓你看看發生了什麼事。這樣的直白程度,不但在台灣電影史上少有,連自詡傳承了傷痛記憶的台灣文學史,都幾乎找不到足以匹敵的例子。

這份「直白」之值得激賞,並不只在「勇氣」,更在於翻轉了前述「文藝腔」的格局。文藝腔軟軟糊糊,本是為了逃避政治檢查;但在《返校》裡,柔軟浪漫之事,卻被翻轉成罪惡的溫床。電影著力最深的,就是加強方學姊的情感細節。比如「筆談」、「紙鋼琴」、「雨中投奔」這幾幕,都強化了原著中點到為止的師生戀情。(有點可惜的是,原著當中的「電影院」一幕非常迷離奇幻,那七彩金魚⋯⋯電影版雖然也頗有意味,但總覺得沒有遊戲版那麼驚艷。)但戀情越是甜蜜旖旎,傷害的後座力越強。對女學生來說,煩悶生活裡的溫柔男老師,是第一顆誘惑的果實。而當男老師做出了政治判斷,決定疏遠女學生之後,無所不在的告密機制,又成了女學生剷除情敵的第二顆誘惑果實。你捨不得第一顆,自然也就會去摘第二顆。

這就是白色恐怖:最可怕的不只是打你殺你,最可怕的是讓你變成不是你。它本質上反對人類的親愛,因為它就是依靠人類的彼此怨恨茁壯的。

raw-image

但我認為,《返校》還有一重比直白更讓我震撼之處,是它對「告密」這件事的態度。在方學姊向教官告密,導致整個讀書會全滅,心上人遭到槍決之後,電影安排了一個夢境一般的場景:方學姊和男老師兩人並肩坐在他們常常約會的地方,已經被背叛、被槍決的老師神色如常,學姊則內疚崩潰,向老師泣訴。老師淡淡地原諒了她,明白地說出:「這不是你的錯。」

「這不是你的錯。」

這句對白簡直是一座歷史里程碑。告密者有沒有錯?當然不能說是沒有錯。但是什麼使告密者成為告密者的?是整個國家建構的體制;若沒有白色恐怖的特務治國,告密又能有什麼了不得的殺傷力?(不然你現在去找一個教官告密,說同學在讀泰戈爾,看看會發生什麼事)過去的白色恐怖敘事不是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比如郭松棻的〈月印〉和陳映真〈山路〉,都描寫了告密者負疚一生的故事(而且很巧:都是女主角──這又是另外一重問題了)。但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對體制的批判還是比較隱晦,作家比較致力於描寫角色個人的心理狀態。因此,「這不是你的錯」這樣的寬諒是不曾出現的,即使所有人都知道那是國家的錯。

現在,《返校》說出來了。而且,正是因為它對白色恐怖的殘暴本身如此直白,所以這一句原諒才有力道。它不是廉價地訴求「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而是「我們先看清楚了,記住了,然後再來談原諒」。從純美學的觀點來說,「直白」或許會傷害電影的藝術強度;但從思想性來看,唯有「直白」,才能證成「這不是你的錯」,因為我們已經看到是誰的錯了。

raw-image

我看《返校》的那一場,觀眾有大半是高中生。相對來說,他們是幸運的一代,他們出生就活在一個沒有政治禁忌的世界。唯一阻礙他們理解過去的,只有社群世界越來越嚴酷的注意力爭奪戰而已。《返校》想必會是一次漂亮的出擊,讓人們看到校園鬼故事背後真正「鬧」的「鬼」是什麼。我想到小時候第一次看《七夜怪談》的那陣子,看到電視機和電腦螢幕都會害怕。這不禁讓我聯想,在開學時節看完《返校》的孩子們,會用什麼心情面對每天都要踏入的學校呢?

如果他們開始感受那些威權符號背後的陰森鬼氣,那就對了。

全文劇照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raw-image

【釀電影】2019 年 9、10 月號

【跟爸媽說一個秘密】專題
客座主編的話 by 楊婕
我媽媽一個人去看電影 by 張亦絢
投石 by 許亞歷
父親的崩解 by 趙剛
Frances Ha,以及結局 by 蕭詒徽
世界上沒有誰會需要誰到最後一秒鐘 by 吳曉樂
「戴洛維夫人說她自己要出門買花」──所有的母親,《時時刻刻》 by 神神
爸媽,要不要和我看電影? by 鄧九雲

【釀特務】專欄
午夜八厘米:電影與台北酒店業的奇幻接觸 by 有鑫酒店經紀
剃刀理論拍《返校》,導演徐漢強留下最必要的,其他都割掉! by 雀雀

【釀影評】專欄
《下半場》:你的人生值得奮力一搏 by 黃瑞祥
《返校》:學校的陰森,是因為政治的恐怖 by 朱宥勳
而你甚至無法自由地回憶──談《返校》中的記憶危機 by 黃以曦
《返校》:那些政治的、太政治的事情 by 桑妮
《星際救援》:我的目標不是星辰大海,而是終結孤單 by 甜寒

【釀影癡】付費讀者限定專欄
《一屍到底》的票房奇蹟,其實是日本拍片環境的逆襲(上)by CharMing
《一屍到底》的票房奇蹟,其實是日本拍片環境的逆襲(下)by CharMing

【釀選書+】專欄
《歡迎光臨火星》,湯姆・漢克斯的創作宇宙 by Kristi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Guest Net-avatar-img
2019/09/24
學校的陰森,是因為政治的恐怖. 那麼政治的恐怖又是來自於甚麼呢? 這個追源的工作,不該停留在意識型態的表象. 因為它來自於另一個政治恐怖組織的解釋,就像上個政治恐怖組織,告訴人們的一樣. 而且, 那些過往和的現代的政治恐怖組織成員,就是來自於學校. 到底誰比較恐怖 ? 人們是先進入學校,還是先進入政治恐怖組織? 而你的思維是跟著別人的設定在走, 還是跟著自己的心在走? 我以為, 政治的恐怖, 是來自於權力, 和想獲得權力背後無止境的鬥爭. 因為權力, 秩序得以維持,也同時獲得破壞. 我們很難消滅"權力",和背後人性無止盡的鬥爭. 那麼, 我們該如何做呢?
Conan Yang-avatar-img
2019/09/24
自由之後:帶著長輩好好地看一次返校 https://taronews.tw/2019/09/24/474672/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如果要你以「白色恐怖」為主題,去構思一篇文章或拍攝一部電影,你會怎麼做呢? 或許會想選用紀錄片的形式,平鋪直敘,娓娓道來這段歷史的傷痛記憶。但是,可能你愈做愈有心得,觀賞者卻愈看愈想睡。思考脈絡較為理性的人,可能想以「論說文」的形式切入,論述白色恐怖的荒謬與惡劣。然而即使能夠論理清晰說服讀者,卻依然
Thumbnail
如果要你以「白色恐怖」為主題,去構思一篇文章或拍攝一部電影,你會怎麼做呢? 或許會想選用紀錄片的形式,平鋪直敘,娓娓道來這段歷史的傷痛記憶。但是,可能你愈做愈有心得,觀賞者卻愈看愈想睡。思考脈絡較為理性的人,可能想以「論說文」的形式切入,論述白色恐怖的荒謬與惡劣。然而即使能夠論理清晰說服讀者,卻依然
Thumbnail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鬼,而是人心。」人害人比鬼殺人更加血腥、殘酷,如何不利用鬼怪的意象,達到令人不寒而慄的效果,我認為這是彰顯電影深度最好的機會,而非以鬼差的恐怖取而代之。否則,觀影的我們害怕的究竟是鬼還是人呢?如此一來,我們將無法真正體會恐懼由何而來,也無法接觸戒嚴時代的真實樣貌。
Thumbnail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鬼,而是人心。」人害人比鬼殺人更加血腥、殘酷,如何不利用鬼怪的意象,達到令人不寒而慄的效果,我認為這是彰顯電影深度最好的機會,而非以鬼差的恐怖取而代之。否則,觀影的我們害怕的究竟是鬼還是人呢?如此一來,我們將無法真正體會恐懼由何而來,也無法接觸戒嚴時代的真實樣貌。
Thumbnail
《返校》的可貴之處,在於其題材的選擇以及其成功的推廣,並不是說台灣沒有其他的電影面對過白色恐怖這樣的歷史背景,而是考慮到現在台灣觀影的大環境,台灣需要這樣的一部商業片。在此就商業導向的電影做討論,從製作面和消費面,商業片都確實的佔據著大半的台灣電影市場。主流商業價值使台灣近幾年的電影發展幾乎陷入停滯
Thumbnail
《返校》的可貴之處,在於其題材的選擇以及其成功的推廣,並不是說台灣沒有其他的電影面對過白色恐怖這樣的歷史背景,而是考慮到現在台灣觀影的大環境,台灣需要這樣的一部商業片。在此就商業導向的電影做討論,從製作面和消費面,商業片都確實的佔據著大半的台灣電影市場。主流商業價值使台灣近幾年的電影發展幾乎陷入停滯
Thumbnail
本該做為故事核心的方芮欣的悲劇,便是電影「強解為自由」這一詮釋下的最大受害者。它把個體在一個不正義的系統下所承受的、只屬於自己的那分獨一無二的磨難給獻祭了,而獻祭的對象是誰呢?就是方芮欣這個人物以其設計而言,根本不可能感興趣或理解的、對未來的某種政治共同體想像。
Thumbnail
本該做為故事核心的方芮欣的悲劇,便是電影「強解為自由」這一詮釋下的最大受害者。它把個體在一個不正義的系統下所承受的、只屬於自己的那分獨一無二的磨難給獻祭了,而獻祭的對象是誰呢?就是方芮欣這個人物以其設計而言,根本不可能感興趣或理解的、對未來的某種政治共同體想像。
Thumbnail
電影「返校」除了成功的營造了1950-6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的氛圍以外,成功的,莫過於背後的美術及場景了。想要寫一篇文章,一來讓大家能夠回味到電影的氛圍,二方面,也能透過電影來更認識台灣。
Thumbnail
電影「返校」除了成功的營造了1950-6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的氛圍以外,成功的,莫過於背後的美術及場景了。想要寫一篇文章,一來讓大家能夠回味到電影的氛圍,二方面,也能透過電影來更認識台灣。
Thumbnail
正因為有了這些電影,台灣人才能漸漸建立起自己的史觀,了解自己的出身不是靠別人施捨,不是因為聽話任命。台灣人之所以能昂首闊步,是因為我們曾經爭取過,在別人要我們跪下來的時候,我們選擇起身反抗;在這個時代不看好我們的時候,我們屢屢創造奇蹟。
Thumbnail
正因為有了這些電影,台灣人才能漸漸建立起自己的史觀,了解自己的出身不是靠別人施捨,不是因為聽話任命。台灣人之所以能昂首闊步,是因為我們曾經爭取過,在別人要我們跪下來的時候,我們選擇起身反抗;在這個時代不看好我們的時候,我們屢屢創造奇蹟。
Thumbnail
《返校》的特出之處不只是呈現恐怖,而是直截了當地說出恐怖的根源:校園為何恐怖?因為它是整個社會當中,殘留最多黨國符號、最多威權痕跡之處。每個台灣人都上過台灣的學校,也因此每個人都經歷過一場小型的戒嚴。在那個小小的空間裡,有不可挑戰的權威、無法動搖的權力關係、鼓勵告密的文化,更有排除異己的蠻橫教條。
Thumbnail
《返校》的特出之處不只是呈現恐怖,而是直截了當地說出恐怖的根源:校園為何恐怖?因為它是整個社會當中,殘留最多黨國符號、最多威權痕跡之處。每個台灣人都上過台灣的學校,也因此每個人都經歷過一場小型的戒嚴。在那個小小的空間裡,有不可挑戰的權威、無法動搖的權力關係、鼓勵告密的文化,更有排除異己的蠻橫教條。
Thumbnail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有相似或相同的狀況。 就是我們的惡夢多半都以「學校」為根基。 在實際設計不同,但整體氣質相同的惡夢校舍裡,反覆著無法逃離又必須重複的某種痛苦過程。夢醒之後你不會清楚記得那個過程是什麼,但你會記得那很痛苦,而且是專屬於「學校」這個空間的痛苦
Thumbnail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有相似或相同的狀況。 就是我們的惡夢多半都以「學校」為根基。 在實際設計不同,但整體氣質相同的惡夢校舍裡,反覆著無法逃離又必須重複的某種痛苦過程。夢醒之後你不會清楚記得那個過程是什麼,但你會記得那很痛苦,而且是專屬於「學校」這個空間的痛苦
Thumbnail
這是一部非常屬於「台灣」的作品:冷戰時期,那個實施戒嚴、充滿白色恐怖、權威式教育的台灣,以「光明報」事件作為藍本而創作出的故事。透過包括禁書、地下讀書會、朝會升旗典禮、教官進入校園控制學生、警備總部、憲兵等元素,反映了該時代背景下,人們生活在恐懼、無奈的氣氛之中。
Thumbnail
這是一部非常屬於「台灣」的作品:冷戰時期,那個實施戒嚴、充滿白色恐怖、權威式教育的台灣,以「光明報」事件作為藍本而創作出的故事。透過包括禁書、地下讀書會、朝會升旗典禮、教官進入校園控制學生、警備總部、憲兵等元素,反映了該時代背景下,人們生活在恐懼、無奈的氣氛之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