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碧血狂殺》系列遊戲劇情,請斟酌閱讀
《碧血狂殺》系列有太多可以聊、可以討論的了;雖然很希望能夠全方位地去介紹這款遊戲,讓每個人都能從更多角度欣賞遊戲的魅力,但我的時間與心力都有限,只能盡量以自己的能力去耙梳網路上的各種資料,再分享給各位。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碧血狂殺》系列中的名與利吧!
雖然習慣上我們會說這是「《碧血狂殺》系列」,但在2010年的《碧血狂殺》(Red Dead Redemption)之前,還有一款2004年發行的《碧血左輪》(Red Dead Revolver;或譯《紅色死亡左輪》)。《碧血左輪》畢竟與《碧血狂殺》、《碧血狂殺2》沒有故事劇情上的直接相關,會「技術性忽略」在所難免;但那些記得的人,卻也因此鬧出了一些趣聞——
在《碧血狂殺2》(Red Dead Redemption II, 2018)近期的宣傳活動中,飾演德奇.范特林(Dutch Van der Linde)的本傑明.拜倫.戴維斯(Benjamin Byron Davis)就提到,他們這些演員一度相信《碧血狂殺2》不會沿用「二代」的名字,因為照前面兩款遊戲的慣例,這個正在製作中的第三款遊戲,應該只會保留「Red Dead」兩個字,並將第三個字換成字首同樣為「R」的另一個字;或許是「碧血復仇」(Red Dead Revenge),或者是「碧血兔子」(Red Dead Rabbit)之類的……因此,當戴維斯的姪子於某天晚上詢問他是否正在暗中參與《碧血狂殺2》的製作時,戴維斯「以名譽擔保、對天發誓」,他沒有在參與製作《碧血狂殺2》;因為他相信這款遊戲不會叫《碧血狂殺2》。
當演員們在遊戲工作室齊聚一堂,觀看即將公開的第一支遊戲預告並大感興奮之際,戴維斯只能臉色慘白:他剛剛發現他成為史上最糟糕的叔叔了。最後,戴維斯前去辦公室找遊戲製作人,告訴了對方緣由,保證自己的姪子不會洩密;當天晚上,他的姪子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遊戲製作團隊以外,知道Rockstar正在製作《碧血狂殺2》的人。
回頭來談談德奇.范特林這名角色。雖然作為《碧血狂殺》中最重要的反派,也是《碧血狂殺2》中相當重要的一名角色,但這名角色卻有著相當「菜市場」的名字。「Van der Linde」在尼德蘭語中的意思是「來自Linde」;而「Linde」除了意為椴樹,讓「Van der Linde」這個姓氏擁有「來自(居住於)椴樹一帶的某某人」的意思外,「Linde」也是尼德蘭的一處地名。姓氏之餘,德奇(Dutch)之名其實也就與尼德蘭人(Dutch)同字——也就是說「Dutch Van der Linde」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來自尼德蘭林德的尼德蘭人」。
這樣的命名方式,或許多少有點惡趣味在裡面;事實上,在《碧血狂殺2》中,玩家也有機會聽到德奇在閒聊中提到,自己的母親來自英格蘭的林肯郡(Lincolnshire County),父親則來自尼德蘭的鹿特丹,似乎試圖在續作∕前傳中修正《碧血狂殺》當時略嫌草率的設定。
有趣的是,玩過《碧血狂殺》的玩家,對於德奇的印象想必是相當負面的。他是一個濫殺無辜、在現代文明迫近之時苟延殘喘的亡命之徒;當玩家扮演的約翰.馬斯頓(John Marston)於多年後再度與德奇重逢時,德奇幾乎變成與彌迦.貝爾(Micah Bell)無異的「雜碎」了。但是,如果德奇是這樣的雜碎,為什麼約翰曾經追隨過他呢?這個問題,我們在《碧血狂殺2》中獲得了解答。
《碧血狂殺2》中,玩家跟主角亞瑟.摩根(Arthur Morgan)一樣,並未親眼見證德奇、彌迦等人在黑水(Black Water)鎮進行的渡輪劫案。在後續的主線任務中,我們與亞瑟一同聽取當時有參與劫案、其他幫派伙伴的「證詞」。一開始,我們會相信德奇在劫案中殺死那名無辜的婦女海蒂.麥考特(Heidi McCourt)是被迫、出於無奈的;然而隨著劇情演進,我們發現亞瑟、約翰與查爾斯.史密斯(Charles Smith)等相對正派的幫派成員開始強烈懷疑,德奇只是「露出本性」而已。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轉變」。先不論《碧血狂殺》中所呈現的德奇樣貌,《碧血狂殺2》的遊戲開頭,德奇看起來的確是一名值得信賴,甚至託付性命的領袖。這名角色在「文明」降臨之際亂了陣腳,因為自己的行徑而摔破了自己穿戴多年的面具——在不影響自己追求利益的前提下,德奇也容許自己表現出有限的「正義」。他救助丈夫被弒的賽蒂.亞德勒(Sadie Adler),也協助瓜馬(Guarma)島上的人反抗暴政;然而,他也輕易地認為自己能夠玩弄羅德(Rhodes)鎮上的兩大家族、利用聖丹尼(Saint Denis)的安傑羅.勃朗特(Angelo Bronte),卻反被對手利用、出賣。
德奇.范特林是壞人嗎?我認為,即便德奇是一名強盜集團的首領,但至少在《碧血狂殺2》中,他並非真正的邪惡。我曾經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相當認同的評論,該名網友認為德奇是一名高傲的人;這樣的德奇是永遠都無法「認錯」,並展現自己「無知」的人。所以,即便德奇不斷犯錯、誤信彌迦,卻無法相信並承認自己的錯誤,只能不斷強調自己的「計畫」。
《碧血狂殺2》給予玩家高度的自由來「塑造」亞瑟的個性與形象,也因此讓亞瑟的下場有所不同;但我感覺,讓亞瑟擁有高度榮譽值,才是《碧血狂殺2》的正史結局。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玩家在遊戲中選擇讓亞瑟幫助約翰逃脫,會看到亞瑟在崖邊向德奇說出那句「我給了你一切」時,德奇痛苦不堪的表情。幾年之後,當約翰與查爾斯、賽蒂一同前往彌迦的據點,想要為亞瑟復仇時,德奇也出現在彌迦的營地中;只是,當約翰問德奇為何也在此地時,德奇的回答是:
這解釋了為什麼最後是德奇開槍殺了彌迦——與約翰相同,德奇是來殺彌迦的。這可能是德奇所能做到,最接近向亞瑟道歉的方式了。
說到亞瑟,第六章與尾聲的轉場中間,出現了一段我覺得相當值得一提的有趣「彩蛋」。我們看到亞瑟死後多年,約翰、阿比蓋爾.羅伯茨(Abigail Roberts)與兩人的孩子傑克(Jack Marston)準備移居史卓伯里(Strawberry)。馬車上,約翰試圖與寡言、心不在焉的兒子攀談,兩人聊到喜歡閱讀的傑克近期愛看的書。傑克表示,自己對於西部故事已經不再有那麼高的興趣;目前喜歡看的是騎士文學——「圓桌武士」之類的故事。實際上,西部文學與騎士文學在許多方面有著相似性。牛仔與騎士都在原始的土地上與「野蠻人」對抗,試圖忠於自己的意志與領袖,並救助無辜的他者。
當然,傑克提到了「亞瑟王」。
據說,世界上最通行的「亞瑟王傳奇」定本,是英國博學家T.W.懷特(T. H. White)的《永恆之王》(The Once and Future King, 1958);我在多年前曾有幸閱讀過此書,並為作者在結局所注入的希望而大為感動。或許是巧合吧,但《永恆之王》的結局,某種程度上也映照著亞瑟在《碧血狂殺2》的結局——
老國王精神大振,神清氣爽,幾乎準備好要再次開始。會有那麼一天——一定會有那麼一天——當他帶著新圓桌回到格美利,那張圓桌就像這個世界一樣,沒有稜角——那張圓桌不會在國與國之間設下疆界,可以讓他們坐下來舉行宴會。要塑造這樣的圓桌,唯一的希望就是文化。如果能夠說服人民學會讀寫,不再只會吃飯做愛,就還有機會讓他們變得理性。不過這個時候要做另一項努力已經太遲了。因為此時,他的命運就是死亡,或像某些人所說,被帶往亞法隆,在那裡等待更好的時代。因為此時,藍斯洛命運是削髮,桂妮薇是戴上修女頭巾,而莫桀則必然會被殺。在陽光閃耀的萬頃碧波中,個人的命運不過是滴水而已,雖然是滴閃亮的水珠。叛軍的大砲在這破敗的早晨響起,英格蘭之王起身,以和平的心迎接未來。
謝謝你,亞瑟。這是一個我永難忘懷的西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