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田啟文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現時香港電影工作者失業率高,他會對電影業進行改革,以解決問題。筆者把該報導於「筆記電影會」facebook專頁發佈,換來的是對田啟文的冷嘲熱諷,諷刺他思維落後。筆者對於網民對田啟文等影壇前輩的批評,也大致同意。
筆者明白改革雖時,具體方案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公佈及策劃,不過以田啟文等所謂影壇前輩的過往表現,相信不少讀者跟筆者一樣,實在不敢恭維。
短視且急功近利的行業
短視及急功近利的作風,可說是香港影壇一大弊病,這批所謂影壇前輩,最關心的是票房,票房決定一切,這齣電影賣座,大家也一起製作相近題材的電影;電影市場也一樣,哪裡賣座,就關注哪裡的市場,該市場原本的問題也視為次要。
過往香港電影業強調北上發展,指大陸電影市場發展蓬勃,要把握大陸機遇,一起北上發展⋯⋯本地業界問題沒有得到應有的解決或回應,只懂得推動本地人才到大陸發展,自我推動人才流失,北上發展彷彿就能解決行業問題,卻沒想過大陸影視業會有衰退的可能,更枉論相關應對方法,可見其短視。
大陸電檢制度一直為人詬病,業界對該問題沒有充份正視,甚或對自己靈活應對電影審查以接大陸地氣而感到自豪,自己賺盡大陸票房就對了;失業的香港電影工作者,到大陸工作就對了,就可以解決行內就業問題;對於大陸政治及電影審查,不做護旗手也至少河水不犯井水就可以了⋯⋯如此膚淺的行業,除了政府外,在香港很難找到一個行業能媲美它。
過往措施的問題
雖然業界也有推出措施解決問題,但成效令人質疑,例如「電影專業培訓計劃」。「電影專業培訓計劃」開辦武指課程,筆者是支持的,因為相關課程的確缺乏,但其他課程如編劇,香港大專影視課程已有不少,每年有不少相關課程的畢業生,這批畢業生中,進入電影業的比例不算高,為何還要建立一個強調「真入行」的課程、而不改善影視畢業生的入職問題呢?這是否資源錯配、或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呢?
有人說本地大專影視課程過於理論,不配合電影行業的實際需要,筆者不敢苟同,如果屬實,改良課程及業界與院校加強合作才是有效方法,自行舉辦一個強調「真入行」的課程,不就是對大專課程的諷刺嗎?這種諷刺,是否對院校及畢業生帶有排擠意味呢?而且是大專課程不切合行業的實際需要,還是「紅褲仔」出身為主的行業前輩,對電影學術知識的輕視呢?或者只是行業制度過於落後,未能追上電影教育對新一輩電影工作者的影響呢?而且期望畢業生對所有拍攝事宜熟練,是否期望過高呢?這是否突出影壇前輩的無知呢?這值得大家思考。
為時已晚的感覺
香港電影業早已病態百出,田啟文現在才提到電影業改革,難免給人一種為時已晚的感覺。當然遲來的改革總比沒有好,但最怕的,莫過於空口說白話,或只帶來治標不治本的措施。
或者,放手給年青一輩改革才是最有效的方案,畢竟總有一群上位者,懷著舊有所謂成功的指標看事物,處事及言論都已脫離基層員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