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進黨的做法
民進黨並不是一個有歷史傳統的政黨,嚴格說是反國民黨的集體組合,所以必須創造出可以凝聚多種組織的符號。不管是以前的台獨黨綱,後來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基本上都是這種思維的產物。這絕對不是所謂把台灣帶入險地,陳水扁上台後也不敢昧於國際現實推動,只要一個政黨會在選舉時表演,不管是跳舞表演、吞劍跳火圈還是露點鋼管舞。這一點不管國、民兩黨都是一樣的,無論外表用怎樣的民族主義包裝,在本質上就是走現實主義路線。
我們會感到有差別的理由,是因為前章節所述,國民黨為了反制民進黨走的路線,被動的接收不合適的中國民族主義,且被迫修改去掉民族主義的成分,結果變成我們所看到的,既非民族、更不是主義、只剩中國,除了少數原本就是堅定的中國民族主義分子,一般的政客都會刻意迴避這些問題,試圖用經濟論述將隱含的民族主義問題全部包裹起來。(註:如果中國民族主義本身有這麼高的吸引力,就不會有終極統一論這種說法,也不會在公開場合三番兩次提出台灣中國的不同。這顯示一般民眾也許並不知道民族主義在其中的成分,但民眾表現出來的就是不折不扣的反中國民族主義態度。當所有的爭議都以「拼經濟」當包裝紙包住,這內涵的矛盾其實很明顯。)
民進黨的論述也不是單純的台灣獨立論,這嚴重忽略民進黨的產生,很大一部分源自威權時代的不公平待遇。現實面來說,台灣本身就是獨立實體,問題只是在表像的稱呼上,既然現實已經獨立,剩下的問題只是建構出一個理論架構。確實,老台獨與不少學者,非常積極的在提供台灣獨立的理論基礎,以及法理上的對抗與論述,這些都是建構民族主義的基本,最大的問題乃是,這些理論從來就沒有成為一套全民認同的規範。(註:反國民黨的勢力是因為不公平而產生,這代表其民族主義的產生,並沒有理論的先驗。天地會要反清,也是要先提出一套復明的驅逐異族論述。)
這裡有兩個很大的矛盾,不管是理論先行還是現實優先,都是骨與肉的問題。現實客觀的環境條件必須存在,不然理論上的論述只會是少數人的發牢騷;理論上的架構不存在,在執行面上就會方向混亂不一致。矛盾其一,在於民進黨長期以來的獨立理論,從來就沒被多數台灣民眾接受過,理論與現實根本搭不上;矛盾之二,政黨的目的是執政推行理想,而這個現實存在的政黨本身並沒有使用這套理論架構。(註:不管你說是放棄理想也好,不敢挑戰現實也好,政黨本身的目的就是取得政權,一個少數政府是不敢沒事挑戰多數群眾的。)
這產生兩個危險,其一是面對國民黨的反制,民進黨並無可以對抗的民族主義論,不管國民黨提出的是多麼不合情理,但最起碼抓到多數人的心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出國民黨論述中的多重矛盾性。其二是無法提供一套具有吸引力的論述,一般民眾難以產生民族主義的「我族」共鳴。(註:一個民族夠偉大,就不會沒事找「旅外」球員、學者的成就來自慰,這只顯示兩黨都欠缺真正可以連結台灣本體的主體性論述。民進黨還沒搞出來,國民黨則本來就沒有。)
這意即民進黨並沒有辦法取得國家層級的民族主義「詮釋權」,反而變成很極端的地方割據,讀者也可以稱呼這些地方色彩濃厚的思維是另一種地方民族主義,這並不影響民進黨的現實狀況。就以此點來看,民進黨的政治經驗太少是最大問題。在中央執政上,從來就無法在教育體制中建立主體論述,這很大的程度反而混亂了新世代的國民,間接促成年輕一代的冷漠;在族群上過度強調某些被稱為「台灣人」的特質,在建構民族主義上的作法是正確的,但在政治上卻疏離了其他無此特質的人。(註:語言是工具,也是危險的工具,筆者聽得懂大部分福佬話,但現實上來說不是每一個國民都聽得懂,以使用語言來說,這會讓聽不懂或是聽不慣的人產生「他族」認同。)
這種建構的問題非常的有趣,在經濟的階層上,偏國民黨系統的還是佔有優勢地位,優勢的群體主導媒體娛樂主流,控制主要媒體的輿論傾向。這種狀況在蘋果日報進入市場前很明顯,但從壹週刊等只看銷售量做事的媒體出現後,主流與輿論方向已經慢慢的南北平均,在經濟階層的報導上平均化。這顯示出族群的分野確實存在,只是從來就不被主流重視。但從近年來的狀況來看,有些建構的方式不利於台灣的國際形象。(註:就跟小學會去刻意欺負某一些弱勢同學一樣,藉由醜化弱勢的特質可以獲得多數人的認同。)
我們可以從外籍人士跟對中國等關係得到一些資訊。台灣對待外勞並不好,從刻板印象諸如:「菲律賓的比較會搞怪、印尼的比較笨。」這類的形象證明台灣其實有很清楚的我族與他族意識,並且會劃分上下階級,從傳統上定義的台灣人會去賦予「外勞」等下層且負面意義的名詞外,包括某前部長認為要檢查外配新娘的健康甚至智能來看,這表示有不少人刻意要營造出這種先天的「民族差異」。這雖然都是建構民族主義的速成法,但是不符合一般與客觀標準。(註:就算現在外配子女都長大了,其表現水準也不輸一般本國籍的子女,刻板的認為這些小朋友程度不佳,這種觀念依然存在。這種觀念無視於經濟上的背景與弱勢,多半才是造成子女表現不佳的主因,而會找外籍新娘的多半在經濟上偏弱勢。)
這種對於外國人的差別待遇是很清楚的,不然不會以不同態度面對歐美籍人士。這顯示出民進黨的支持者,某種程度上依靠這種偏狹的方法建構「我族」認同。這點不意外,我們只要對比台北人怎樣看其他地方人,就不難看出這種試圖以某種「優越」特質,來塑造自我認同感,是多麼有效。(註:天龍人可不光是戲稱而已,沒有類似的特質,是沒人有辦法強加的。天龍人的稱呼是從網路開始,在網路上一個名詞跟說法要可以快速流傳並廣為運用,也是這個被指稱的對象還真的很「名副其實」。)
民進黨並不見得想這樣做,由於民主化的推進,實際上已經很難由上而下灌輸一套民族主義了,現在多半是民眾的自我認同的匯聚,迫使政黨必須滿足他的支持者。這也無怪乎老是被貼上福佬中心的標籤,因為確實佔多數的福佬族群,所推動的台灣化就跟福佬化沒有兩樣,最起碼其他客家、原住民與外省族群看來是這樣。就以民族主義的發展來說,這無疑是自然且正常的,但以現實的角度來說卻不利於一個多民族整合。(註:這裡的多民族講的是台灣內部自我劃分的族群,這些族群都有不同的認同目標,故說是多民族。)
要解決這種問題,通常需要更高階層的符號來替代,意即創造一個國家層級的圖騰。如果台灣本身屬於「正常國家」,那這問題並不大,國家本身就可以是一個圖騰,剩下的問題只是國內的法律公平與程序正義問題。但因為國民黨用中國民族主義對抗民進黨,加上民進黨本身創建不出一套有全國性的意識形態,更因為美國與中國等強權對台灣都有實質影響力,這些外國影響力並不希望台灣的民族意識被創建出來。因為台灣民族主義的產生,幾乎可以決定台灣的法理獨立被確定。(註:說來說去,就是台灣沒有一個可供認同的民族意識,所以大家都找別人來嗆聲。)
如果台灣真的有一個以土地為本的民族意識發展起來,不管外省本省、福佬客家還是原住民,通通以此民族主義的象徵為依歸,那麼依照目前政治環境來說,不管誰是總統或執政黨,都必須依照人民意願,逐漸的切斷與中國民族主義的臍帶。這中國第一個不可能同意,美國是很不甘願的同意。原因很單純,美國根本就不希望台灣的現狀被改變,但就以美國的立國精神與價值,不可能去反對台灣全體民眾一致性的獨立行為,任何美國政黨都無法告訴選民,美國要放棄一個民主自由且民族自決的台灣。而在現實上美國也不能放棄對台灣的承諾,這在政治上等於要跟中國對決,更好玩的是中國在這個世紀前半並無力對抗美國。(註:如果台灣民眾「舉國一致」,不管是要獨立還是換國旗改國號為「ACG萌和國」,美國不管哪一個黨,都不敢去跟美國民眾表態反對的。這就是問題,台灣民眾並不一致,也沒那個客觀條件要一致。)
民進黨知不知道這一點?應該是知道,但也無能為力。要產生一套論述不是路人甲可以做的,要可以發展一套足以支撐全體民眾的民族意識形態,目前又生不出來。遂使得這套民族主義看起來都只是做半套,而且是特定族群才有的半套,自然無法獲全體支持。這種左支右拙的矛盾與荒謬,我們在陳水扁八年的執政,在國際關係上可以看得很清楚。(註:在國際上強權壓制,國內又無法團結一致,這產生出的國際政策會是價值一致才有鬼。會相信的人才有問題。)
民進黨在建構台灣民族主義的問題上,最需要的是普及化的一般性論述,這套論述若不能為絕大多數台灣人接受,就不會成功。更重要的是,這套論述必須可以對抗國民黨提出的中國民族主義,而要對抗成功就必須要能先解構這一套被包裝過的中國民族主義。這困難的地方在於雙方的民族主義建構過程都一樣,都是藉由一種貶「他族」來成就「我族」優越的手法,「台北人」之於「南部人」跟「本國籍」之於「外籍」並無不同,相同的手法是無法解構的。(註:這裡的台北人講的是思考、習慣與其他非台北市人不同的泛稱,不是指個人的戶籍地。)
這就是民進黨的論述困境,在本質上來說支持群眾的排他作法是一樣的,在菁英上的建構論述卻又沒辦法普及全體民眾,這很像是蓋房子,鋼筋束的不夠緊,水泥的水又摻太多,蓋出來的房子搖搖欲墜,沒辦法之下只好天天灌漿強化,但漿的品質又不好。如果說國民黨為了對抗而刻意強化的中國民族主義,是分裂台灣族群的遠因跟主因,那民進黨則要負責挑起的近因與副因。(註:這不是兩邊各打五十大板,這邊很清楚的寫到主副的先後問題,要怪民進黨挑起族群衝突,也要先怪國民黨建構出的族群差異。但這並不能規避政黨競爭而挑起的對立情緒,當民進黨選擇使用衝突式的方法對抗,就必須擔這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