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最初的印象太深刻,以至於後來的其他體驗,無論是 2012 年明星卡司的電影,還是在倫敦劇院欣賞的現場演出,都難以超越觀看經典版本時的感動。倒是英國 BBC 在 2018 年忠於原著小說拍成的影集非常精彩,細膩補足了音樂劇中跳躍的情節、人物較為單一的形象,使整個故事層次豐富許多。而隨著年紀增長,對歐洲文化愈發認識,重看《悲慘世界》,也開始懂得其精神與暗面。
電影版〈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悲慘世界》的故事有兩個主軸,一是尚萬強的贖罪和警長賈維的追緝,二是根據歷史上「巴黎共和黨人起義」描繪的學生革命。在音樂劇和電影中,學生革命佔了大半篇幅,〈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也成為最為人傳頌的主題曲。不過在 BBC 影集裡,六集當中要到了第五集才進入革命,而其實整部劇集的主軸一直都是尚萬強一路走來的內心掙扎和選擇。更重要的是,尚萬強在一次次關鍵的兩難時刻,最後總是做出道德正確的選擇,並非出於善良──他心中也經常浮現逃避、苟且、控制等惡念──而是出於對神的信仰。也是因為如此,才讓他的選擇與賈維代表的國家法律牴觸時,依然充滿正當性。由此,更能理解雨果對自己小說的評論:「這是一部宗教作品。」
《悲慘世界》原是十九世紀(1862年)的法國小說,在二十世紀(1985年)改編成英文版音樂劇,雖然以革命為主要事件,但從收束全劇的最後兩首歌,還是能深切感受到故事想傳達的宗教意涵。當尚萬強走到生命的盡頭,枷鎖和苦難的盡頭,因他一生從未停止懺悔和贖罪,因他對珂賽特飽滿的愛,終得到天使般的芳婷的認可,引領他走向救贖。此時,熟悉的旋律〈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輕聲響起,可是這一次,歌聲不再慷慨激昂,反而清亮透明,所有因為革命或貧窮死去的幽靈在身後列隊排開,這一次,革命理想已經破滅,他們所頌揚的美好明日,永不消逝的信仰,遍嚐人間苦難仍未抹去的希望和曙光,不再是熱血青年期望建立的共和國,而是真正的、神在的天堂了。
十週年版〈Epilogue (Finale)〉
到了二十一世紀(2012年)由音樂劇改編的電影,宗教色彩明顯淡化許多,休・傑克曼飾演的尚萬強演繹出的是世俗的正義感,而非心中有神的謙卑。另外一個重大更動,是結尾最後一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搭配的畫面竟是巴黎大街上一座座廢棄家俱堆成的碉堡相連,響應革命的群眾綿延不絕,所有犧牲的革命青年站在碉堡高處,大力揮舞一面面法國藍白紅國旗,象徵「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的大紅旗在正中央迎風挺立,空中灑滿紅色紙花,歡欣鼓舞,革命長存。字幕顯示:十六年後的二月革命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當初那群學生的理想終於得以實現。
而儘管雨果對革命和底層人民的苦難寄予關懷和同理,但他筆下的眾多人物中,唯有成長於富貴的馬留斯和珂賽特擁有較圓滿的愛情和往後人生,這可能是真實社會的映照,又不免顯得諷刺。或許因此,一直以來更讓觀眾感動共鳴的愛情,不是馬留斯和珂賽特之間的純愛,而是女工出身的芳婷,憑弔往昔快樂、對比如今淒涼際遇的〈I Dreamed a Dream〉,以及旅館貧賤夫婦之女愛波寧,單方面暗戀守護馬留斯、至死才得到他那麼一點愛憐的〈On My Own〉。
電影版〈On My Own〉by Samantha Barks
十週年版〈On My Own〉by Lea Salonga
音樂劇沒有演出芳婷的過往,不過在 BBC 影集中,故事就是開始於青春貌美的芳婷與富家子弟的甜蜜戀情,芳婷雖早被告誡富家子弟只是遊戲人間,時間一到就會回家遵循父母之命迎娶門當戶對的對象,但沉浸於愛河的芳婷,仍夢想著心愛的他會不同於別人、會真心以待。曾經看過芳婷那麼活潑亮麗的模樣,再看見她爾後被迫賣去長髮與門牙的潦倒,衝擊力道加倍深刻,也更佩服十周年紀念演唱會中,露蒂・漢斯雪兒詮釋的〈I Dreamed a Dream〉。隨著每一句歌詞,她的情緒、語調自然而貼切地轉換,回想往日燦爛時的少女笑容,憶及被拋棄時的憤怒,如今欲哭無淚的苦楚,天使跌落凡間般的冷暖際遇,全在她的歌聲裡了。
十周年〈I Dreamed a Dream〉by Ruthie Henshall
電影版〈I Dreamed a Dream〉by Anne Hathaway
BBC 整部影集的最後一個鏡頭,則是定格在巴黎某街角,兩個小男孩在牆邊喊著「先生!」乞討,不卑不亢。這是三個版本中我最喜歡的結尾,沒有波瀾壯闊的場面,卻掀起這故事能帶給我們的所有感慨,餘韻悠長。革命者前仆後繼,一代代權力更迭,可是底層人民一直都在,貧窮和苦難彷彿永無止盡,即便是關照他們的《悲慘世界》,終究也只能寄望於神,寄望於對神有信仰的人。時至今日,人們對宗教和神的信仰不復從前,但「心中有神」這樣的概念,依然是這悲慘世界中的光亮──不必然是特定宗教的神,而是在道德兩難的時刻,在被需要的時刻,能夠收起人性裡的自私,展露更接近神性的悲天憫人。這或許是《悲慘世界》這麼多年以來,無論哪一個版本,總能一次次撼動人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