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參政的首都市長。
台灣第一位女總統。
這倆人我認為是台灣近年來最有代表性、對台灣整體影響最大的政治偶像。而且非常有趣的是,他們不只一路以來都有互相合作的默契。其從政性質、執政過程、立場轉變、包裝造勢、網粉性格、聲勢起伏的戲劇性都有著高度相似。
柯文哲是「非典型政治人物」。異軍突起入主北市後,失言失人,一度支持率大跌。世大運翻身後萬人擁戴。立場卻由綠轉紅,連親中到成跪姿的「兩岸命運共同體」也無法撼動其支持。太陽花學運世代的獨派青年對他服膺者眾。在國會自誇台獨的政治偶像林昶佐,都屈服其人氣幫他的「兩岸一家親」緩頰辯解。柯意圖笑取連任,半途被吳祥輝一本《屠殺》打亂陣腳,慘勝收場。勝了還留個尾巴今年底才揭曉。雖然至今看起來每下愈況,但這真的是最後的結局嗎?
晚兩年上任的蔡英文是「非典型民進黨人」。在勝選時聲勢不遑多讓。但國家定位糊模、國安溫吞疏漏、內政眼高手低,為了選局合縱立場曖昧、政治出牆。2018年地方選舉大敗。原本應成為眾矢之的。但僅籍著「嗆習」居然起死回生,重塑金身。立場也由綠轉藍,老一輩的深綠卻對她妥協維護。連史明、王獻極、蔡丁貴都被收服。這可不是我點名的。點名的是謝大使志偉先生。被捧上神壇的蔡英文在信眾擁護下走上連任之路,卻又半途殺出「論文門」。信眾們死抓著好不容易失而復得的神尊不肯放手。自墮迷局,封建入腦。
柯、蔡兩人的連任之路都有犧牲者。而犧牲者都是具備原始民進黨性的綠色中堅。柯的犧牲者是姚文智,下場是消失於政壇。蔡的犧牲者是賴清德,「準」消失於政壇。
柯、蔡兩人聲勢的重振都仰賴高攻擊性的網路風向部隊、和早已不再中立的新聞媒體。而且妙的是,就算現今看起來民進黨和柯文哲表面決裂。但原本的柯粉居然可以無痛轉成英粉。回頭罵柯力道不減,令人莞爾。此外,明明有能力可以對呂秀蓮的總統連署進行完美「曝光度封殺」的綠媒。對著與民進黨交惡的柯文哲卻依然堵麥。這無異於變向的維持柯文哲的聲量。難道他們不知道柯文哲沒有鎂光燈和麥克風就掛掉一半了嗎?想想上述這些現象,豈不耐人尋味?
我去年分享過一篇記錄。分析台灣人對中國立場的轉變,是隨著政治偶像的立場而流動的。2014年柯文哲自稱深綠,清新的「改變成真」形象吸引了大批天然獨青年支持。2016年蔡英文上任。壓制台灣獨立,主張維持現狀。很多英粉一樣被她鞏固在「和中」立場。但蔡英文同時卻又對中國的滲透、統戰無所作為。台灣人不設防的被中劇、中國偶像、小米、抖音、華為、淘寶、順風...等中國意象浸潤。柯文哲扮演了前鋒角色。大膽突進、由綠轉紅。已成柯粉的年輕人對中國的態度也就跟著轉變。
這篇記錄所描述的過程至今變本加厲。2018地方選舉大敗後。泛綠選民失落的心情被恐懼趁虛而入。習進平的習五點、國民黨的和平協議成為恐懼的來源。亡國感風向吹起,蔡英文「反對一國兩制」的立場居然成了台灣最抗中。香港返送中運動興起,台灣普遍的反應不是趁機檢討本身定位模糊、而且一中架構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反而自比香港,在無形中讓國家地位降格,成了「中國特區-香港」的難兄難弟。台灣人迷茫至此,「中華民國台灣」這個各自解讀的一中意涵,沒有經過正式人民授權認可,居然已成「台灣最大共識」。
對於這兩人為什麼會如此相似。是出於政治的「因然」和「實然」的運作巧合?還是早有深遠的因素存在?我個人當然有看法。但沒有足夠的事實佐證,推論對大眾來說也不過是小說而已。我只能客觀的描述造成此現象的環境因素。
未來的兩個四年是台灣的關鍵時期。台灣能不能把握住美國帶起的區域和平戰略,把幾十年來的主權爭議轉為對台灣有利的情勢。很可能就看這八年。然而,若2020讓蔡英文連任,2024換柯文哲登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且理由很可能是同一個:「不能讓國民黨當選,那是投降共產黨」。這可能是關鍵世代的最差結局。台灣人大部份無法察覺,跟「實質統一」比起來,其它所有的主張看起來都是好的。就像國民黨會用武統來強調和平協議的「好」一樣。這種手法,國、民兩黨皆然。陷阱在台灣跟「實質一中」的距離,在二選一的遊戲中逐漸縮短。回首對比一下2014和現今的台灣,會發現這才是客觀現實。
誰能讓國、民兩黨看似對抗的角色都往同一目標靠近?這個問題的答案,台灣社會似乎還沒有解題的能力。
論文門這麼清楚的事件。眾多學者專家已經把真相脈絡拼湊成「懶人餅」,掛在社會大眾的頸上。很多人卻連轉動一下把它吃完都不願意。由此來看,台灣從未真正走出威權時代。過去的民主化只是讓幕後的統御角力逐勢改變了手段而已。懶於求知、畏懼求真、迷信封神。讓台灣大眾的判斷能力僅限於機構權威認證的一槍斃命。其它一概無感。無法自主研判、無法察覺不合理,無法獨立思考形成理性心證。就等於是沒有判斷能力。因為如果是非判斷只能由權威機構決定,人民要如何發現機構權威本身的黑幕?又如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呢?
阻礙你知,不容你批評。
強調機構權威的那個人。
還應該支持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