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都有解不開的結。
唯有愛,終能化解一切。
填補缺席的,是無盡的愛。
「再會啦,心愛的無緣的人...」呼應著劇情簡介的這段話「缺席的人,是她們不能碰觸的心事」。林秀英70歲大壽當天得知離家20年丈夫離世的噩耗,以及知曉陪著丈夫晚年的另一個女人,讓多年深埋的怨懟、母女間矛盾的愛在這個「家」的裂縫中失控及考驗著承載的力量,也用「愛」一步步癒合與放下。
「這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一個人決定的。」
《孤味》透過不同時代不同立場的女性之間,探討家庭、親情與愛情。每一位女性既堅毅又脆弱,抱著對丈夫/父親/愛人的情感與記憶,相隨相送這最後一段路。
林秀英,靠著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獨自扶養三個女兒長大,因為如此,也慢慢成為習慣發號施令、作風趨於強勢的母親,很典型的台灣傳統媽媽。
大姊陳宛青,行事灑脫、熱衷自我、像自由的風箏,或許因為彷彿是這個家知道最多的,也用無所謂跟獨來獨往掩飾自己內心的壓力與不安。
二姊陳宛瑜,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但認真念書只是為了見爸爸,為了成就媽媽寄望,卻不是自己想要的,而無形中卻也將自己認為的人生規劃強加在女兒身上,矛盾又不願輕易示弱,也是現今社會另種典型的媽媽。
三妹陳宛佳,繼承媽媽一手創立的餐廳,跟媽媽住在一起,理應是最親密的,但對家裡的過往很多都不知道,也因為與「蔡阿姨」較常聯繫而與家人賭氣與對立。
蔡美林,溫柔婉約學佛多年,與一般既定小三形象截然不同,為了完成愛人回家的遺願,即使心中多想送他最後一程,卻只能在夜深人靜時,站在靈堂門口。
阿青:我們都知道我不是他,我沒有辦法為他做的那些錯事跟妳道歉。
佳佳:蔡阿姨對阿爸是真心的,同樣是女人,難道你不能了解?
看似平淡卻是複雜,鮮明的個性、相互碰撞的對話,讓整部戲很有味道,就像是將酸甜苦辣都包進了蝦捲,會讓人回味。「陳家」的故事就像現實生活中你我會聽到、看到或親身經歷的事,所以大概觀看1/3的時候,倒是沒有很有情緒起伏,但是我對「陳宛青」這角色很有感,看似自由灑脫的靈魂,她的個性、每句話、每個表情、甚至眼淚都讓我有共鳴。原本還沒哭的情緒,看到她在海邊說出的那句話〔復發了〕,瞬間淚崩!
人真的很奇怪,明知道對自己有害的,還是會一直去做。
她面對家裡很多事情產生不得已的壓抑而封閉,而這股壓抑造成不安浮動的內在,在別人眼中被誤解為不穩定,又或許是因為長女,較常被長輩拿來與離家的父親比較。
第二次落淚,是林秀英送從北部到南部上香的四位女人離開的路上喊出〔蔡小姐〕時,兩個人終於面對面相視,那瞬間兩個女人眼裡沒有愛恨而是了解,只有女人才懂女人。在廟裡的相遇,也是兩個女人互相理解與走向釋懷的時刻,這糾纏一輩子的愛情,就在林秀英在廟裡痛哭的那瞬間解開了。
第三次落淚,送行前,林秀英簽下了離婚協議書,交代孫女要一起帶去燒掉,然後她自己驅車前去找蔡美林,而後鏡頭一轉,蔡美林以似元配身分慢慢走進廳裡,坐下跟陳宛青相視後笑著哭的那瞬間,淚崩了。三個女兒尊重長輩們的決定也明白媽媽終於放下,而林秀英繞了人生這麼一大圈,終於鬆開心裡20年的情與怨,選擇成全,自己在計程車上拿起麥克風,唱著再熟悉不過的歌,臉上帶著是祝福跟輕鬆,雖然眼眶裡有著打轉的淚水,但再遠也只能走到這,好好道別,放下牽掛。
台灣傳統家庭社會的觀念,雖然隨著時代進步慢慢有所「調整」,我認為是調整而非改變,因為一代承接著一代的執念與束縛,是很難改變的,因為我的原生家庭就是。我的媽媽從年輕就是個很負面的人,凡事都往壞的方面想,尤其在婆媳間,常逼著我去懟疼我的爺爺奶奶,讓他們難過,她就高興。
媽媽也是有控制慾的人,認定的事情跟時間,都必須得照著走,例如:六點下班,她認為只需要花30分鐘就到家,一旦超過一分鐘,電話就會開始打,回到家就會質問晚回家的原因,我跟爸爸就是在這樣的高壓下生活著。從小身上的大小傷痕不少,棍子長尺水管皮帶都在我身上停留過,成績不理想或看不順眼,就是一頓打。親眼看著爸爸最愛的釣魚用品被折斷被扔下樓,我忘不掉他當時眼裡的落寞,但我真佩服爸的不離不棄,所以當得知他有外遇時,我選擇沈默,而後沒多久也結束了。
為了逃離,選擇結婚,卻是跳進了另一個深淵,經歷幾年的痛苦終於解脫,也終於懂了自己想要甚麼。現在媽媽身體狀況不太好,爸爸還是耐心的照顧著,而我對媽媽還是一種矛盾的心情跟不容易靠近的距離。
看完了《孤味》想到我的原生家庭,放下這課題真的很不容易。就像導演許承傑說的「我覺得沒有一個人可以真的教另外一個人怎麼放下,因為每個人心裡面對於某件事的對錯或看法是他自己的功課,你去教人家放下很不負責任。」
〔孤味的一段歌詞:〕
⼀齣戲的圓滿 怎樣會當演好看
往事親像雲 撥不去思思念念
⼀⾸歌的無奈 怎樣會當唱乎刹
孤單的味 免盛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