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理財致富,我們第一件事往往是「問」,比如:
- 「你都怎麼投資的呀?」
- 「股票買哪支比較好?」
- 「明天是漲還是跌?」
彷彿問了就賺到了,但我們似乎忘了一件事,就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也許年代、國家還可以有破千萬人跟你一樣,但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工作經歷通通不同,就算是同卵雙胞胎都會因為個性、經歷不同,造成判斷決策、承受風險都不一樣,而我們卻希冀透過觀察他人的判斷與成敗、來決定自己的理財方式,這就和聯考、齊頭式教學一樣的不合理,卻甚少人察覺。
然而這就是《影響力》中提及的「社會認同原理」,大眾普遍希望不要和別人不同,這是人性,以前剛開始有做過這篇圖文,有興趣的可以看這裡:
《致富心態》作者察覺人性是如何影響財富的流動,並列舉出二十個重點,這次恰好在彰化讀書會報告前三章,順便擷取重點和大家分享。
一、沒有人是真的瘋子
開頭有提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分別出生在大通膨或大通縮時代的人,財務決策不會一樣,又或者出生在印度貧民窟和歐洲貴族世家的人相比,理財觀念也不會一樣,但彼此都會覺得對方策略匪夷所思,但真的很奇怪嗎?其實不然,因為...
前一篇隔日更挑戰有提到,這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只能看到碎片的真實,我們以為看到的世界就是全部,但其實就像是井底之蛙管底窺天一樣,無法掌握到全貌,即便如此,我們也會找出自以為的全部資訊,產出自認最棒的投資策略,別人覺得好笑或奇特都很正常,因為每個人獨特的成長經歷、獲得的資訊碎片不同,都會驅使決策方式不同。
這意思是說,不要聽信明牌,也不須參照他人想法,因為一定不適合,多數人認為對的事,也不一定是對的,作者說沒有人是真的瘋子,我非常同意,並且會多加一句:「所有人都只是摸著大象的瞎子。」。
二、機率的一體兩面:運氣與風險
書中舉了比爾蓋茲的案例,簡單來說,當年若比爾蓋茲沒有進入湖濱中學、學校沒有引進電腦設備、或是沒有任由比爾蓋茲摸索使用,那麼現在也許就不會有微軟存在,然而這憑藉的不是比爾蓋茲的家境、實力,而是全球三億個高中生裡、只有三百人進湖濱中學就讀,那百萬分之一的機率。
而另一個也因為百萬分之一機率和比爾蓋茲成為同學,原本可能成為微軟第三個創辦人的肯特.艾文思,卻因為另一個百萬分之一的機率離世,機率到底是什麼?會怎麼影響我們,可以參考我的「隔日更挑戰13-《高勝算決策》如何面對無法掌控的人生?」,裡面會有我對機率與決策的看法,概念也和此篇相呼應。
總的來說,成功或失敗並不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才智與努力,還有最重要的機運,而那也是最不可控的要素,因此作者建議,我們不該參考模仿特殊個案的理財方法,而是應該關注廣泛適用的模式。
三、找到人生的滿足感,防止自己貪得無厭
人性總是如此,沒有的想要爭取,有了的想要更好,有更好的還是繼續尋找下一個標的,我們似乎永不滿足、飢渴的追求,當利益蒙蔽雙眼,常常導致千金不換的親情、愛情、名聲、自由付之一炬,作者了解投資操作最難的,就是停止追價,因此提醒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滿足感。
這裡倒是很想分享《一人公司》的概念:
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向來就是「大!才是王道!」,但比起「大卻死得快」,「小卻活得久」才是《一人公司》認同的經商之道,原因有三:
1. 擴張=成本↗+風險↗+利潤?
當我們選擇擴張,成本與風險必定增加,然而利潤是否能等比增加,則是個問號,如果獲利沒增加、反而被成本吃掉,此時再遇到風險,自然和世界說再見,那為何一定要選擇擴張?
2. 小而美的運作可更自由彈性
資源不足卻又想達成目標的時候,我們會盡可能想到較聰明省力的辦法,照樣達到目的,也因為新方法較為省力,我們就可維持甚至增加原本的彈性,讓工作與生活更平衡自由。
3. 成功的定義=符合價值觀的生活
有的人認為生活就是要名牌、豪宅,有的人認為生活恬淡溫馨就好,每個人要的不一樣,因此我們追求的成功型態,不該是傳統齊頭式的「大」,而是符合心中希望的生活型態,其實就是個人的成功。
《一人公司》也有提到一個我覺得蠻特別的想法,就是「找到理想生活的收入上限」,收入達到上限後,就可以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這與「至少需要多少收入」的概念完全相反,「至少」雖然讓我們維持基本生活,卻不會提醒我們什麼時候該停止追逐收益,但「最多」可以讓我們達到目標後,開心地去做自己喜愛的事,這也和《致富心態》提到要防止自己貪得無厭相呼應,可以作為我們實踐的方向指標之一。
總結來說,我認為《致富心態》前三章重點為:
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囉。
〈結尾小mur〉
我自己很喜歡人性方面的書,不管是金錢、消費心理、心態方面切入,有種從各種面向更了解自己與眾生的感覺,近來看了不少書,腦中似乎有種網絡慢慢連結起來,實在很有趣。
如果喜歡這次的分享,請按愛心讓我知道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