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來焦慮的源頭是因為我們「想太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今天聽到大人學的Podcast最新一集「焦慮的真正源頭,可能不是你『想太多』,而是『想太少』」,我不只五星吹捧,更要畫成圖大力推薦!(先說這篇不是業配啦XD)

焦慮是現代人常見的狀態,原因五花八門,但外界回應向來只有一句:「你想太多了。」我都很想問:「真的是想太多,還是你不知如何回應?」

我算是個平時想很多的人,常被男友戲稱有被害妄想症,緊張時也常聽人安慰:「沒事,別想太多。」但我就是會不斷腦補可怕的後果,無法克制。

因為我知道萬事都有發生的機率,只是差在於高或低,而機率不挑人,不會因為你今天不舒服所以放過你,也不會因為你很有錢就不發生,任何事只要有機率、再低都有可能發生,所以經常會...

  • 走出家門前仔細聽有沒有人經過,怕一開門就被人發現這裡住個女的
  • 走在路上看四周,怕有車(或人)突然衝過來
  • 看小孩玩橡皮筋,警告手指發黑會截肢
  • 路過抽菸的路人,瞬間覺得肺都痛起來

不誇張,我真的都這樣,不過Bryan分享的不是這種非生即死的焦慮該怎麼辦,而是當我們對未來有高度不確定性時,該怎麼應付油然而生的焦慮感,比如會議簡報、合作提案、轉換跑道等等的大小關卡。


Bryan將事件分為已知/未知、察覺/未察覺,共有四種狀態(畫成圖了大家可以配圖聽Bryan說),不管是什麼樣場景,人類對於已察覺的未知最感焦慮,這屬風險範疇、也就是大人學的專業強項。

raw-image

在焦慮之前,我們應該先判斷未知風險的發生概率、及可能的損害程度,來進行以下策略:

  1. 規避:直接避開或排除造成風險的原因
  2. 承擔:判斷損害程度確認是否在可承受範圍內
  3. 減緩:將發生的概率或衝擊程度降低
  4. 轉嫁:分攤風險,將損害衝擊降到可承受範圍

Bryan舉了很多例子我這邊就不劇透,真心推薦大家直接聽這一集(連結放最下面),暫且不論Bryan的邏輯與表達多清晰、分享的案例多豐富,光聽他的聲音就讓頭腦都冷靜清晰,腦神經都回來了!(我真的是腦粉無誤XDD)


簡單介紹完這一集,也想延伸分享一下個人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要依靠理性分析來找出讓自己好過的方法,但我們仍難免看到有人說:「我知道啊,可是我還是好焦慮...」,個人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

raw-image

一、知道歸知道,但沒做到

對我來說,人們吸收知識的進程是:知道→理解→體會→做到,而多數人會停留在知道的階段,只要不細想進而理解、不試用進而體會,這段知識對他來說只是萍水相逢,便會過目即忘、聽後即焚(在腦裡焚),之後事情發生他依舊只會焦慮。


二、尋求陪伴/支援

即使可以做到,是否還是會求助?是因為想不出來、還是只是需要陪伴?面對壓力與焦慮時,人們傾向尋求支持,即便自己想得出來,但有個人在旁附和,總會讓自己感到安心、覺得判斷應該是對的。

raw-image

也許又可以回溯到我們祖先的狀態,古代有巨大壓力通常都是面臨生存危機,比如天災、猛獸襲擊,孤身一人面對就是凶多吉少,但多一人在身邊則是生存機會多一分,即便現代我們遭遇到的壓力較少是因為生命安全,但原始反應還是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時,感到威脅而需要他人支援或陪伴,同時也依據同伴反映判斷自己的決策是否正確。

我想這沒什麼不好,卻容易讓人們掉入一個陷阱,就是:

當同伴意見與你不一致的時候,你該怎麼做才能免除焦慮?

原本是為了避免焦慮想了一些方法,結果同伴說方法不好,給了一堆你不喜歡的建議,結果不知道怎樣才對,搞得自己更加焦慮,改怎麼辦才好?也許這可以從你找同伴討論的動機來判斷,從動機細分兩點:

1. 純粹蒐集資訊

資訊為王,詢問知道一些內幕的同伴,有助於掌握全局及決策,如果是這種動機,那只要擷取我們想知道的「事實」資訊即可,最多思考他的觀點,但「建議」可以聽聽就好。

畢竟每個人的看法受限於生長環境、教育刺激而有所不同,對方適合的不見得適用於我們身上。


2. 下意識想責任轉嫁

這點是「陷阱中的陷阱」,怎麼說呢?有些人以為自己是參考意見,但出了問題卻會責怪當初給意見的人,這個就是責任轉嫁。

不服氣的人也許會說:「當初他沒給這個建議的話,我就不會被影響到了,所以是他的錯!」嗯,那你可以選擇不要被影響,或者把人家的意見想仔細一點。

責任轉嫁的心態往往是因為不敢或不想負責,怕到時是因為自己的「笨」主意害了自己,於是找人詢問分享自己的想法,看看對方會不會給出「更好」的建議,自己只要照做就好了,即使出事也不用怪自己,都是they的錯。(題外話,這裡是否出現了定型心態呢?)

raw-image

如同前面所說,每個人看法、立場、角色、看出去的世界都不同,給出來的意見是無法量身打造的,原本希望透過想好對策、將風險降低或轉嫁,讓自己不再焦慮,可一旦出現責任轉嫁的心態,結果是好的還沒事,若結果是壞的就慘了,不但風險沒轉嫁到,事情搞砸也毀了人際,這麼損的事情還是不做的好。


人生中總會遇到許多令人焦慮的事情,慌張是可以表現心情,但心態可以幫助思考,思考可以促使冷靜,我們無法控制事情發生的機率,但可以盡可能控制事情的走向。

大人學是個養成「成熟大人」的單位,有Podcast、線上課、實體課、臉書與IG,有專案管理、職場分析、戀愛人際等內容,真心推薦給大家!

就像大人學的Slogan說的:「讓我們相信思考,勇於改變!」,一定要聽哦!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個愛心讓我知道哦^_^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沛孺的沙龍
145會員
57內容數
用手繪漫畫型態分享知識心得,每次只講一本書的其中一章節,挑起你對書籍的興趣,一三五更新,和我一起踏入書中世界吧!
陳沛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9
自從FB更名為Meta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元宇宙,進而認識區塊鏈、比特幣、NFT等,但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們相比之下仍是少數,多的是因為看到好多人因虛擬貨幣翻身致富,於是好奇想透過買幣、炒作、玩遊戲來賺錢的投機者,只是在不清楚市場與背後機制就貿然闖入,自然可能會被當成「韭菜」來收割,或是遇上詐騙
Thumbnail
2021/12/09
自從FB更名為Meta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元宇宙,進而認識區塊鏈、比特幣、NFT等,但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們相比之下仍是少數,多的是因為看到好多人因虛擬貨幣翻身致富,於是好奇想透過買幣、炒作、玩遊戲來賺錢的投機者,只是在不清楚市場與背後機制就貿然闖入,自然可能會被當成「韭菜」來收割,或是遇上詐騙
Thumbnail
2021/12/09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Thumbnail
2021/12/09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Thumbnail
2021/11/04
在商業世界中,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試著理解的書,怎麼說呢?​ 商業世界是以物易物、以技能換金錢、以oo換xx,總之就是有給有得、交換才能過活的概念,但世界很複雜,並不是給多少就獲得多少,可能給了100只獲得50、20、甚至是負的都有可能... 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有許多目標,每個目
Thumbnail
2021/11/04
在商業世界中,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試著理解的書,怎麼說呢?​ 商業世界是以物易物、以技能換金錢、以oo換xx,總之就是有給有得、交換才能過活的概念,但世界很複雜,並不是給多少就獲得多少,可能給了100只獲得50、20、甚至是負的都有可能... 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有許多目標,每個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焦慮」是人類常經歷到的情緒之一,尤其在當今變化快速、充滿未知的世代,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與焦慮共存吧❤️
Thumbnail
「焦慮」是人類常經歷到的情緒之一,尤其在當今變化快速、充滿未知的世代,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與焦慮共存吧❤️
Thumbnail
可能有人會想,覺察是什麼?就是發現自己「正在焦慮」,自己正在「為了什麼」焦慮,同樣的,也可以用在其他困擾自己的情緒上。閉上眼睛想像你內在有一雙眼睛注視著「焦慮」的情緒,就是單純注視著,不帶有其他的評價、見解、定論⋯
Thumbnail
可能有人會想,覺察是什麼?就是發現自己「正在焦慮」,自己正在「為了什麼」焦慮,同樣的,也可以用在其他困擾自己的情緒上。閉上眼睛想像你內在有一雙眼睛注視著「焦慮」的情緒,就是單純注視著,不帶有其他的評價、見解、定論⋯
Thumbnail
最近聽了一場演講,由劉仲彬心理師主講─他們腦中的焦慮地圖。 他說,焦慮,最容易被覺察到的是身體狀態。不一定能說出焦慮的情緒,但會感到身體不舒服。
Thumbnail
最近聽了一場演講,由劉仲彬心理師主講─他們腦中的焦慮地圖。 他說,焦慮,最容易被覺察到的是身體狀態。不一定能說出焦慮的情緒,但會感到身體不舒服。
Thumbnail
“在未知中保持信任。”這就是生命的全部奧秘。
Thumbnail
“在未知中保持信任。”這就是生命的全部奧秘。
Thumbnail
一般人的困惑,會出現在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上,我們對自己不夠了解,對世界又一無所知,糊里糊塗年紀就大了,這時候比較有餘裕的人就會開始閱讀,開始思考自己從何而來、何去何從,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別人是怎麼生活。
Thumbnail
一般人的困惑,會出現在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上,我們對自己不夠了解,對世界又一無所知,糊里糊塗年紀就大了,這時候比較有餘裕的人就會開始閱讀,開始思考自己從何而來、何去何從,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別人是怎麼生活。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看似沒有盡頭的焦慮,有時候完全找不到任何原因。但焦慮在焦慮這件事,卻可能回應到我們內在失控的情緒與感覺。雖然將這樣的感覺丟給別人可能很爽,但卻無法阻止焦慮繼續產生。讓我們一起學習,要如何透過情緒日記來幫助自己處理失控的情緒與感覺。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看似沒有盡頭的焦慮,有時候完全找不到任何原因。但焦慮在焦慮這件事,卻可能回應到我們內在失控的情緒與感覺。雖然將這樣的感覺丟給別人可能很爽,但卻無法阻止焦慮繼續產生。讓我們一起學習,要如何透過情緒日記來幫助自己處理失控的情緒與感覺。
Thumbnail
今天聽到大人學的Podcast:「焦慮的真正源頭,可能不是你『想太多』,而是『想太少』」,非常值得一聽!(先說我沒收錢、這篇不是業配哦) 焦慮是現代人常見的狀態,原因五花八門,但外界回應向來只有一句:「你想太多了。」但原來可以有不一樣的應對方式?
Thumbnail
今天聽到大人學的Podcast:「焦慮的真正源頭,可能不是你『想太多』,而是『想太少』」,非常值得一聽!(先說我沒收錢、這篇不是業配哦) 焦慮是現代人常見的狀態,原因五花八門,但外界回應向來只有一句:「你想太多了。」但原來可以有不一樣的應對方式?
Thumbnail
「習慣性焦慮」在這個世代似乎已經快要成為文明病了,過量的資訊每天透過網路放送到我們眼前,社群平台拉近了朋友、同事的距離也讓分享生活變得容易,同時也無形的有了比較的壓力,我們都是那感到巨大壓力而焦慮的族群,進而給自己戴上了厚厚的「窮忙濾鏡」。「對我應該要做這個,還要做那個...」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Thumbnail
「習慣性焦慮」在這個世代似乎已經快要成為文明病了,過量的資訊每天透過網路放送到我們眼前,社群平台拉近了朋友、同事的距離也讓分享生活變得容易,同時也無形的有了比較的壓力,我們都是那感到巨大壓力而焦慮的族群,進而給自己戴上了厚厚的「窮忙濾鏡」。「對我應該要做這個,還要做那個...」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