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說什麼
本書作者 Michael Roach 是得到佛學博士學位後入世經營鑽石產業的美國人,其中佛學博士 Geshe 是藏語拼音、意譯為「善知識」,用以表達此人已通曉佛教相關經典。作者之所以如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不同,在修習佛法後選擇入世源自於他師傅的建議,而選擇鑽石產業則是他自己的直覺。
原書名 Diamond Cutter 便是指他所從事的鑽石加工業、並且隱喻《金剛經》中最為堅硬的鑽石。在作者入世經營鑽石產業後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這本書便是在說明作者是如何將佛法應用在商業活動中,其中又以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的內容貫穿本書,闡述我們要如何追求財務以及人生的成功。
🟥佛教的金錢觀
🔷對於佛教徒的刻板印象
一般人談到佛教徒,在心中往往會產生苦行僧的形象,也就是對於物質沒有慾望、並且過著清心寡慾的生活,嚴守著宗教戒律而且似乎不能夠追求金錢或者是事業上的成功,不過作者自述事實並非如此。佛教徒其實並非不能賺錢也不是不能追求事業上的成就,更不是只能過著像苦行僧一般清心寡慾的生活。與出世修行相比、若在塵世中能夠保持心靈的沉靜修行有時更顯得可貴。
🔷佛教真正的金錢觀
上面提到佛教並不否定賺錢的行為,不過對於金錢這部分有三點需要注意:
- 可以賺錢,重點是知道錢怎麼賺的
- 可以享受花錢
- 在回顧自己的事業時,要能夠發現這一切是有意義的
由上述三點可以發現,金錢與賺錢的行為對於佛教來說,其本身是中性的。追求金錢並非罪惡,除了須以正當的行為賺取報酬外,也必須能夠享受自己辛勤耕耘的果實,最後在回顧自己打造的事業時、還需要能夠從中發現意義。
若使用不正當的手段賺取金錢、或者是賺錢後成為一毛不拔的守財奴、亦或者是在人生走向終點時發現自己的努力沒有更深刻的意義,這些都是不那麼好的價值觀,有著錯誤的觀念也容易讓我們在追求財務以及事業的發展時走上歪路。
🟥萬物的「空」性
🔷什麼是「空」
我們常聽佛法提到「萬法皆空」,那麼到底什麼是「空」呢?
就字面上解讀「空」似乎指的是虛無、沒有意義、或者是什麼都不做等等。但作者提到佛教所謂的「空」其實指的是事物的本質沒有好壞之分,這個特質就稱之為「空」。
舉例來說,假設我們是個普通的上班族、在某次專案檢討報告中被主管罵得狗血淋頭、但當初自己其實是依照主管的指示才會造成今天專案以虧損收場。主管冤枉你而對你大吼大叫,在這當下主管在你眼中應該是極其討厭而且不負責任的人;不過在不知情的人眼中可能會覺得主管真的很優秀。
也就是說主管對你大吼大叫的行為、在本質上是空、中性的,如果他真的很討人厭,那應該所有的人都會討厭他當下的行為,但事實上不是,就證實了空的存在。
🔷「空」所伴隨的潛能
這種事物在本質上是中性的特質、也代表著事物的潛能,因為事情的本質沒有好壞之分,好跟壞都是人的主觀認定,一件事情的好壞完全取決於自己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舉例來說,假設你很討厭一個人,可以思考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討厭他,如果不是、代表他的本質並不是討人厭,而只是你不喜歡這個人而已。再換個角度思考,如果事物在本質上有好壞之分,代表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會喜歡、或者是討厭該事物。
就是因為事物在本質上並沒有好壞之分,所以世上才有許多無限的可能。
🟥心之銘印
🔷什麼是銘印
除了金錢觀外,在書中也提到《金剛經》內有關「銘印」的說明。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行為、思想、語言都會留下所謂的「心之銘印」( Imprint ),經文中經常可見「身、語、意」三者也就分別是前面提到的「行為」、「語言」、「思想」三種銘印的成因。這個銘印很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會在底片上留下痕跡,而這個銘印也就是「業」的真實意義。
換言之,銘印就是我們所謂的「因」,而我們目前所有經歷的一切都是因的結「果」。
而此處比較特別的是,金剛經認為不好的意圖就只會導致不好的結果,不存在本著惡念但是可以獲得福報這種事情。簡單地說即使我們實際上沒有做出惡意的行為、光是起心動念就會形成銘印,也就是形成日後結果的因。
🔷因果關係
前面提到我們目前所有經歷的一切都是因的結「果」,也就是說好的銘印就會產生好的結果、而壞的銘印就會招致惡果。
但社會上很多案例似乎不盡如此,像是偷工減料的商家獲得豐富的獲利跟回報、而誠實的店家反而倒閉;亦或者是選擇旁門左道的人反而獲得職場上的升遷與成就,默默做事的人卻背黑鍋等等。
這一部份是因為因果關係是有時間差的,我們不會期待前天晚上播的種子在隔天早上就結果,但是會經常以為眼前的一切是短期間的作為所導致。現在看似透過不正當的行為所獲得的福報跟利益、可能是過去他曾經在他人窮困潦倒時給予適時的幫助;而誠實的商人之所以失敗,也可能是他曾經在過去種下匱乏或者是惡的銘印等等。
事情的成因往往不如眼前所見,這點跟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的成就、卻因為看不到別人努力的過程就以為這是他運氣好等等極為類似。人天性需要為事件找出因果關係,但是找到的關係卻不盡然正確。這種錯誤在科學上也很常見,就是我們很容易找出事件彼此的的關聯性、但是不容易找出事件彼此的因果關係,但是很容易錯把關聯性誤以為是因果關係。
當我們在現實中碰到困難,或許可以反思並詳加檢視自己的「銘印」,找出自己是否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播下了惡的種子。
🟥小結
本書從作者經商的經驗談起,聊到數個很值得分享的案例作為參考,並且以《金剛經》為本闡述了佛法的精妙與法意。
其中在追求財務自由與人生成就的心態上、搭配銘印的運作機制,與過去自己曾閱讀過的「吸引力法則」頗為類似,也就是當我們發自內心的為他人著想、那麼這種付出日後將會以百倍回報到自己身上。若我們一心只為了縮減成本而剝削員工或是供應商,那麼可以想像員工與供應商便不可能發自內心的為自己著想、更遑論付出。
雖說本書探討的法門用理論看似乎有點不務實,但是作者將這理論透過許多從商的案例與企業管理的角度來做說明與分析,在閱讀上並不難以理解,其中談到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的六時書與圓圈日雖於本篇文章未節錄分享,但是很值得讀者嘗試並落實。
最後節錄《金剛經》偈語: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作為結語。修習佛法並非等同於消極的出世或是只能獨善其身、也能夠透過積極作為以追求自己與他人的快樂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