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作者
Susan Kuang,ISBN:9789861336312
以下讀書心得寫於2、3年前(有點忘了...),曾經在臉書社團發表過,經過重新潤飾再重新在此分享給大家。
清明連假,最大的收穫,就是看完《斜槓青年》。
因為受到了不少啟發,決定來把我看完這本書的心得感想整理一下。
以前的我不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因為我的想法不太主流(真的隨便想就一堆),為了避免別人隨便對號入座玻璃心碎一地,我通常對很多議題選擇閉嘴。就算看到或聽到不怎麼認同的文章/理念,我也不會反駁或批評(其實說穿了我就是鄉愿)。
但看完本書後覺得,寫作、發表自己的想法其實是梳理自我邏輯,分析歸納,保存長久記憶的最佳方式之一。
所以為了讓本書中打動我的觀點更加根深蒂固,我想開始嘗試為我看過的書寫讀書心得。
「斜槓青年」是個什麼概念?這個詞源自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的著作,是指現在越來越多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生活方式,開始藉由多重收入、多重職業來體驗更豐富的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ex. 桑賈伊‧古普塔,神經外科醫生/CNN記者)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會冒出一個質疑,「樣樣通,樣樣鬆?」
是的,作者本身也遭遇過一樣的質問,但她在書中則做了很好的解答。
很多人喜歡用固有的信念來判斷事物,狹隘的信念很可能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和成長,如果有人認為一輩子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好,那麼他就不會選擇體驗與嘗試不同的事,讓自己成為更多面向的人。不同的信念導致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人生。
但如果把這本書單純定義為,教別人開發第二專長、從事多元專長的勵志書,就太過於簡化這本書的意涵了。
我認為這本書除了激發個人探尋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之外,也嘗試用很多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怎樣的人生才算幸福」的議題;當然,本書中沒有一個明確的章節在「教導」這個東西,因為幸福的定義太抽象,每個人對人生的期待也不同,當然不可能一概而論,但這本書提供了非常好的觀點讓人思考。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大哉問從古至今都有人試圖要回答,但其實最貼切的答案大概就是「沒有意義」。本書也是這樣主張,人類生命本身的意義只是為了基因的傳遞與繁衍,並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意義等待我們去追尋。蛤?聽起來超消極的?
對。但人類跟大猩猩的不同就在於,人類擁有獨特的心智,我們除了生存、繁衍之外,還需要活下去的理由。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麼都能忍受。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另一個大哉問來了,怎樣才算活得有意義?
相信很多人都同意,當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時,我們會發自內心的感到快樂。
但,你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嗎?(只會花錢的事不算,花錢誰不會?)
你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嗎?
撇開公司、父母、子女、另一半;你,自己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子?
時下不乏跟我一樣迷茫的中年(青年、少年一樣適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賽門‧西奈克提出著名的「黃金圈法則」。「黃金圈法則」通過三個同心圓來描述人的思維模式,同心圓從外到內依次是:做什麼(what)、怎麼做(how)、以及為什麼(why)。
思維模式處在最外圍的人,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很少思考怎麼做會更好;處在中間層的人知道怎麼做能更順利完成任務和目標,卻很少思考這麼做的原因;而處在最核心的人總在問「為什麼」,他們擁有內在動機,能自我激勵。
我得承認自己一直以來應該是只有在「what」那層思考,因此常常做事不得要領(因為少了反思跟檢討),也常常無法堅持(因為沒有深刻的內在動機,難以自我激勵)。
很多人會將財務自由列為自己的目標。我也是。
但,怎樣才叫財務自由?要多少錢才能達到財務自由?作者在這邊下了很好的註解,財務自由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將財富最大化,而是為了將財務的約束力降到最低;所謂的自由,是有「拒絕」的自由。當你不用為了錢而勉強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有選擇拒絕的自由)時,就算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財務自由。
但想創造更多被動收入達到財務自由談何容易。「成長,請先折磨自己」是我最喜歡的一章,其中的醍醐味,留給有興趣的人找書來品嘗。
如果沒有認真投資自己,又何來的成功收穫?並不是所有人都天賦異稟,含金湯匙出生,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甚至要不要出生都無法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怎樣過自己的人生(感覺好嘴砲,但這是事實,消極的人請不要只出一張嘴酸別人)。
「投資」和「消費」都是花錢(時間也是一樣),但差別就在投資在未來可能產生回報,但消費就真的只是單純的消耗。以前我只是有這觀念,知道我想要每天成長,每天都變得更好(但我很低調,不想加入直銷,謝謝),這本書可貴之處在於,用理性的思維激勵你、提供你思考的方向,並且讓你知道,該如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