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2021/09/04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潔西讀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作者:克里斯汀生、歐沃斯、狄倫 ISBN:9789864792900
克里斯汀生的人生三問:
如何才能樂在工作?
如何才能擁有圓滿的人生?
在做選擇時,如何秉持誠正的原則?
「追求快樂與尋找生命的意義,可說是人生最古老的課題」
作者克里斯汀生在本書的開端就如此破題。他在哈佛商學院教授的課程,最後一堂課上,往往提出「人生三問」來讓學生思考。
雖然簡單的答案總是叫人趨之落鶩,例如《輕鬆年收一千萬》之類的書名,應該是頗吸引人的,但人生的難題往往沒有簡單的速解,作者表示,這樣的書通常只是一連串的軼事或奇聞,要克服人生的挑戰,首要了解各種問題間的因果關係;本書透過各種商管理論,應用在克服人生的難題選擇上,給予讀者思考判斷的工具,而非答案。
靠自己想出來的東西才會永遠是自己的。作者在處理「人生」這麼龐大、複雜又這麼私人的問題,提供思考的途徑與工具,是一種十分有智慧的做法。畢竟,誰又能真的告訴誰,怎樣的人生算是「圓滿」?又該怎麼衡量呢?一切只能靠自己去思索與解答。

如何樂在工作的理論

一、誘因vs動機

誘因理論是1976年簡森(Michael Jensen)與梅克林(William Meckling)兩位學者共同發表的論文所提出,又稱為代理理論;論文探討,為何經理人在營運決策時,不考量股東的利益最佳化?根本原因在於經理人沒有「誘因」以股東利益的角度思考,解決之道就是使他們的利益與股東利益相連(例如給予高階經理人認股權)。
動機理論則是心理學家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所發表的,理論指出工作中包含兩種因素,一種是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另一種則是動機因素(motivation factor);保健因素的滿足對員工而言具有類似衛生保健對身體健康的作用,是指消除有害健康的物質,但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準,如果工作中的保健因素(如地位、薪水、穩定、環境、公司政策和管理法規等)出了問題,就會讓人覺得不滿意,你必須把不利於工作的因素揪出來,設法解決,才能減少對工作的不滿。需特別注意的是,對工作不滿意的反面不是對工作滿意,只是對這份工作的厭惡感消失了。
動機因素則是使我們內心感到滿足、熱愛工作的原因,包括:具挑戰性的工作、得到認可、責任和個人成長。你能感受對工作的付出是有意義的。
我們的選擇決定了人生的方向。如何在動機因素和保健因素之間求取平衡,有其困難,雖然作者指出,你如果有足夠的動機因素,而且能夠得到滿足,即使薪水並不豐厚,你還是會愛上你的工作。
但現實世界是,錢雖非萬能,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因此目前我個人還無法完全認同這樣的說法,作者提的動機理論當然一點錯都沒有,能將自己有熱情、感覺有意義的事情當工作,當然會讓人投入,感覺振奮。但很多時候,這樣的機會並不多,似乎也太理想化了…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

二、計畫與變化(審慎策略vs應急策略)

本篇一開始舉了本田機車意外成功在美國推出輕型機車的案例,藉此指出,人生的意外、機會、機運來臨時,若能好好把握,也能創造出佳績。
審慎策略(deliberate strategy)是指把目標放在預期的機會,然後擬定詳盡的策略;相對的,應急策略(emergent strategy)則是在每天必須做的無數個決定中,一天天地改正,最後無意間冒出來的機會;而公司經理人一旦下定決心往新的方向前進,應急策略就變成新的審慎策略。
策略就是一個漫長不斷演進的過程,如同我們人生會遇到很多的機會及挑戰,我們一開始為自己規劃的道路常常會有無法如預期繼續走下去的狀況,必須應付無可預期的選擇。
很少有人天生就知道自己的志業是什麼,為此擬定策略,堅定地往自己的目標前進,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一段摸索的時間,但這絕不是在象牙塔中苦思冥想就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嘗試、應變。然而,我們不一定要從慘痛的經驗中得知什麼是行不通的,在此,作者提出了「驗證假設」的重要性。
所謂的「驗證假設」就是在接受一項工作之前,先想清楚如果你想要達成你的希望,別人必須做什麼,或與你配合什麼?然後問你自己,哪些假設必須證明是真的?這些是你能控制的嗎?簡而言之,就是在職涯上作出決定之前,不要抱著過度美好的想像,必須務實地評估,想達成理想中的工作型態,到底需要怎樣?這些自己所設想的狀態,現實上有可能做到嗎?自己可控制嗎?想清楚後再行動,以避免自己做錯決定,付出慘痛的代價。

三、資源分配

若你已了解自己工作的動機,也擬定好策略,不花時間、金錢、精力,什麼策略都沒有用,換言之,如何分配資源才是實際的考驗。
資源的分配可以說決定了策略成功與否,若資源沒用在你決定的策略上,就可能產生嚴重的問題。
而我們又常常面臨到長短期的策略目標不同,導致資源分配的衝突;例如,明知長期而言,應該培養自己的外語能力,以爭取更多的機會,但短期之內卻希望多存錢而加班,導致無法抽出時間精力來厚植自己的外語能力。
作者在此提醒了「時間框架」設定錯誤的危險。
你的時間框架決定了事情的輕重緩急以及投入資源的先後順序。
有些人一心一意追求卓越,卻不知不覺把資源分配在短期可以看到成就的事情上,而忽略了數十年後的未來。

如何擁有圓滿人生的理論

一、好資金vs壞資金

研究創新理論的畢德(Amar Bhide)教授提出了好資金與壞資金的理論。好資金是指用最少的資金投入到可行的策略,慢慢研究可以的獲利模式,耐心等待成長;而壞資金則是投入一大筆錢後急於看到成長,再來考慮如何獲利的資金。
從前述的資金理論,作者衍伸出了需要長期培養的關係,例如,親情、友情都需要長時間的經營。很多成功人事擅長把自己的時間精力投注在工作上,因為工作上的回饋總是比人際關係的培養要迅速、直接(努力工作贏得客戶長官的信任就可以升遷,但對孩子的教養卻往往在一、兩年內看不到成果)。但卻長期忽略了與配偶及子女培養關係的時候,等到驀然回首,已經和家人形同陌路。作者指出,很多人到年華老去才覺得孤單,見不到親人、朋友。年輕的時候總因為太忙顧不到別人,到老時只能一個人孤單地面對病痛、離婚或失業的打擊。
從壞資金理論我們可以知道,很多需要長期培養的東西,無法拖延、等待。作者相信,與家人、朋友關係和諧、良好,就是最重要的快樂源頭。聽起來簡單,卻需要不斷地花時間精力去灌溉、經營。

二、解決「必須完成的工作」

解決客戶的問題,才能吸引客戶,相信很多學過行銷的人都知道。你必須了解你的客戶「必須完成的工作」是什麼,才能精準地提供產品服務。
作者將這套理論延伸到與配偶及家人的相處上。
你是否真的了解你的另一半在乎的是什麼?有設身處地去為她/他著想過嗎?或是只朝向自己以為對的方向默默付出努力,然後自己累得半死,另一半卻又不買單呢?
這當然又牽涉到了溝通與了解。愛情不能當飯吃,當結婚之後,一切回歸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時,能夠甘於平凡的互動度日,才能維繫長久。但這絕不是建立在單一方委曲求全上。不要理所當然地覺得「我不說,她/他應該會懂」,世上沒有真的會讀心術的人,希望別人懂你,請記得善於溝通表達。
了解對方真正想要什麼,才能真正的有同理心,並且必須付諸行動,花時間精力去做,讓所愛的人快樂,同時也讓我們自己快樂。

三、外包的悲劇

這一章節提到了孩子的教養。以華碩外包了戴爾的產線為例,最終華碩推出自己的品牌,戴爾的市場則受到嚴重的打擊。
作者藉由這個將核心功能外包後導致嚴重下場的故事告訴我們,未來是不可以外包的。很多直升機父母,幫孩子打點好一切,給孩子最多、最好的資源,卻剝奪了孩子成長的能力,如同幫孩子把需要自己做的工作,都外包出去。
當孩子不再需要自己做家事,父母忙著把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和課程時,孩子是否真的能學到進一步發展的知識,真的能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嗎?
作者提出,給孩子再多的資源,都無法給他們自信,讓他們不怕面對問題,而且有信心解決問題,因為自信是來自於克服困難的事情。若你什麼都幫孩子做好了,等於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孩子需要學習新的技能,也需要學習面對挑戰,學會解決困難的問題,需要發展自己的價值觀。

四、實戰經驗重於紙上談兵

南加州大學麥考爾教授所著的《展翅高飛:培養下一代領導者》認為,能力是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不斷淬煉出來的。即使資質普通,若能從經驗中學習,就可鍛鍊出能力。
可惜的是,現在人太害怕失敗,尤其是在亞洲儒家思想教育體系下長大的孩子,普遍都害怕失敗,缺少從經驗中學習的機會,直到出了社會,才開始接受各種震撼教育,反而適應不良。
作者也用NBA球隊只讓五個先發球員上場的例子來闡釋;一個教練只會讓五名先發球員上場,其他的球員只有在球隊遙遙領先的垃圾時間裡才偶爾上場。但後來在一場比賽中,遇到了強勁的對手,五個先發球員已經精疲力竭的狀況下,教練不知該如何是好;因為沒有一個板凳球員是他可以信任的,他從未在情勢緊張的狀況下派他們上場、給他們磨練的機會,只好咬著牙讓五名先發球員繼續打下去,最終輸掉比賽。
作者鼓勵身為父母應幫助孩子建構成功所需的經驗,讓他們從實作中學習負責,還有,讓孩子學會面對失敗。每一個人都知道該如何慶賀成功,殊不知失敗也是可喜可賀的—因為你瞄準的是高遠的目標,失敗其實是努力過的痕跡。孩子從經驗的學習與磨練,比得到任何獎勵或獎盃來得珍貴,畢竟這才是幫助人生成功的利器。

五、形塑獨一無二的文化

本章節提到了「文化」就如同一隻看不見的手,指引我們如何做決策。在公司,不可能逐一規定員工在甚麼狀況下該如何工作,而員工面對沒有明確工作指引的時候,就倚賴公司文化來做其行為的指引;例如什麼是該優先處理的問題,什麼對公司而言是最重要的。
同樣的,父母不可能永遠待在孩子身邊,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於是形塑家庭文化,就變得十分重要。文化可能是刻意營造的,或是無意間形塑的,但要記得的是,在每一次決策的時候,我們都是在形塑文化。
例如希望家裡有和善的文化,在小孩第一次碰到和善有關的選擇時,你就得幫助他們做決定;若孩子沒這麼做,就得針對這件事指導孩子,並讓他們知道為何他們應該採取和善的作法。
透過一次次的累積,家庭成員共同解決問題時,就會慢慢的建立起你想要的文化;如果你沒刻意糾正孩子懶散或是不尊重別人的行為,幾次下來,這樣的行為就會成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在孩子努力解決問題時稱讚他們,他們就會知道做什麼事是對的,將來不怕面對問題,就是家庭文化的正面影響。想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就要好好把握每次與孩子的互動。

秉持誠正原則的理論

一、邊際思考的陷阱

所謂的邊際思考,就是公司進行決策時,會將新計畫增加的成本與可增加的收入進行比較,若新增的收入大於新增的成本,那麼這個新計劃就值得去執行。然而,這卻是矛盾所在,容易讓大公司繼續採取既有的營業模式,但若一旦失去競爭力,就會全盤皆輸。
運用在人生課題的思考上,你要如何堅守原則,遠離牢獄之災?
使用邊際成本思考是否做一件事,就會告訴自己「情況特殊,就這麼一次,下不為例。」但這樣的決策下帶來的總成本卻往往十分可觀。就破例這麼一次,很可能就無法回頭。
很多人相信自己只是妥協一次,而且只是小小的選擇,不是攸關一生的重大決定,乍看之下邊際成本都非常低。然而,一個又一個的決定累積下來,卻可能使你走上一條不歸路,讓你變成另一個人。起點總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決定。因此,作者提出了,100%的堅持比98%容易,如果你不越界,個人道德界線的力量將非常強大。要是你用各種理由說服自己,那就成了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結語:你拿什麼衡量人生?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定下對自己的期待,然後發心投入,讓你設定的目標指引你前行,每天都想到這樣的優先順序,在做事的時候有所取捨。
為了變成理想中的自己,每一個人的過程都不同,但不論如何,都要能回答這樣的問題:我真的想要變成那樣的人嗎?如果覺得不對,就應該修改自己的期待,勇於改變。最後,你應該要了解自己的人生該用什麼樣的量尺來衡量。以作者而言,他選擇了用幫助了多少人來衡量自己的人生是否過得有意義。
每個人的量尺一定都不一樣,這也是需要好好花時間思索的人生難題。我也還在持續摸索及思考當中,目前為止,我想到的只有一把負向的量尺...那就是我的人生悔恨越少越好。要如何減少悔恨?我目前的想法是,盡可能成熟、溫和、理性地看待身邊地人、事、物,不要讓情緒主導自己,讓自己充分發揮價值,但絕不勉強自己,不鄉愿,心情平靜且愉悅地度過每一天。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衡量人生的量尺,往理想中的自己邁進!
    Jessie Hsu
    Jessie Hsu
    我是10幾年的金融從業人員,精實的小螺絲,希望藉由結合我的產業知識、新聞時事及個股財報分析,讓你更認識投資的公司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