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 26《斜槓青年實踐版》(中):我迷惘了,該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2020/10/09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作為成年人,大家不得不面對就業。許多人從學校畢業之後開始猶豫:「我到底應該要做什麼?」坦白說,我仍被困擾著。跟大家走一樣的出路?朝著不太可能會賺錢的事業耕耘?出社會後不斷累積迷茫,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辛苦到底是為什麼,人生看不到未來的方向。聽著主管喊著口號:「業績達標!」心裡雖然開心,但心想:「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如果對於工作迷惘的話,這一篇的內容或許可以為你指點迷津一下。

我要選什麼工作?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說這個主題是新鮮人每年都會有的大哉問也不為過。
但,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每個人都不一樣,
這時候我們就該問自己:「什麼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喜歡玩音樂、有的人關心環境生態、有的人喜歡四處旅遊、有的人一無所知,
你需要花點時間靜下心來感受與回憶,「什麼是最重要的?」。
「什麼是最重要的?」這不關乎目標而已,更多時候牽涉價值觀、個人信念與主觀感受,甚至有時還要強迫自己對抗認知惰性、從眾壓力、虛榮心等等。唯有無時無刻去反思,了解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才能看清真正對自己重要的東西。
然而我們很難去嘗試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只能盡量從有限的機會裡去廣泛做嘗試。去除掉一些不好的、不喜歡的、沒必要學的,在每次結束工作後做個總結,每次都微調前進的方向,朝著最重要的目標邁進。不時問一下自己:「現在有在做我最想做的事情了嗎?我心裡感覺怎麼樣?」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就要看這件事情能不能夠帶領我們前往我們想要的目標。有時意識會欺騙自己忍一下就過去了,但當自己內心感到絕望、不滿的時候,一定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是最重要的線索。
「講得簡單做起來難,我連我應該做出哪些選擇都猶豫了超久!」難是因為人生沒有固定的道路、難是因為閱歷還不夠多、難是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很難判別我們是否在「正確」的路上。這時跳個角度想,沒有一條路是絕對正確的,也沒有一條路是絕對錯誤的,與其用這個問題來綑綁自己,不如簡單的問問自己:「我喜歡做什麼事?我想做什麼事?我的工作可以帶領我到哪裡?」
現在拿起你的筆和紙,先試著靜下心來回想:
  1. 哪些事情是你特別喜歡做的?
  2. 哪些事情是你常做,卻沒意識到自己其實很喜歡的?
  3. 列出以前做過的工作,記錄下工作中有那些時刻是開心的、厭煩的?
  4. 開始去交叉比對,推測自己可能會喜歡的工作、產業及方向。
  5. 回想以前其他關於該方向的經驗,是不是真的喜歡?還是經驗不夠多需要有別的經驗來推論?如果是,可以試試看這方面的 PT 或 臨時工,嘗試看看,記下在工作時的內心感受。
  6. 到此為止,不斷反覆上面的流程,應該可以集中幾項自己喜歡的目標!

工作與職涯發展

工作就是一種交易。
員工和公司間應該保持公平的交易關係 ─ 員工付出勞動與時間,雇主給予適當且相對應的報酬。當雇主違反勞基法時,員工大可檢舉;但員工在還沒有關鍵能力前獅子大開口,雇主確實也沒必要付那麼多錢給員工。保持平衡,雙方才能繼續合作。
或許你覺得現在的工作不好,但在資本主義的規則裡,或許我們可以反過來問問自己:「你覺得自己可以為他人提供怎樣的價值解決了怎樣的問題?」試著將關注的視角從這個世界能帶給自己什麼,轉變為自己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唯有當自己的所作所為符合了商業價值、他人需求時,才有辦法共創雙贏,從現有的平衡狀態轉向對自己更有利的局勢。否則,不管是自己或是雇主中的某一方受到壓迫時,這都不會是長久的好策略。
然而,公司與員工各要承擔不一樣的風險。對於老闆,雖然擁有自由與決定權,但必須要承擔市場上的波動與成本的耗損;相反地,員工雖然沒了由由與自主權,但卻可以每個月領到穩定的基本薪資。有得必有失,這是正常的。然而,自由與穩定賺錢真的無法兼顧嗎?答案是否定的。只要當自己足夠優秀,擁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技能,又或者已經具備了足夠多的被動收入,就能重新掌握選擇權。所以為了達到這個階段,優秀的養成會有三個階段:
起步期
根據 Herzberg 所提出的激勵保健理論 / 雙因素理論 Two Factor Theory,一個人對於工作的滿意與不滿意是由不同因素所決定。對於工作的「不滿意」都是與一些基礎因素有關,包括薪水能否滿足消費、工作環境是否安全舒適、同事間是否互相傷害、工作是否有長久傷身的疑慮等,如果這些沒有解決,我們就會對這份工作產生不滿。然而對工作的「滿意」因素卻是取決於動力因素,包括具挑戰性、責任感、攸關個人成長、為個人打造品牌或獲得認同與歸屬感。
書中建議:
要是工作無法滿足基礎因素,那就趕快離開吧!
要是工作無法滿足動力因素,可以看看現在做的事多年後能不能有好的願景。
如果可以,那就稍微忍一下,進入累積期,等待自己的人脈與實力擴張。
累積期
假如工作未來是有可深造的地方,而且自己並不完全討厭那份工作,只是可能不那麼自由、薪水只能打平也沒有關係。我們要從「找到正確的工作」這樣的思維輾轉到「能正確地工作」,然後從中累積自己的實力和優勢才能有跳槽的機會,不管是被動收入的累積還是主動收入的技能都需要時間去累積!
然而,要注意的是,為什麼前面會不斷強調工作是「可深造」、「有願景」才有意義,因為有太多的職場工作人以為年資越高能力就會越好,其實不見得。認真學習且持續精進的人,很快地就會超越那些死守工作崗位的人,才能讓自己達到優秀、無可取代的地步。
在社會闖蕩的過程中或許會有幾次的失敗,但只要每一次都有從中吸收或學習,而不是血本無歸,那就是好的!因為失敗經驗會讓我們了解到什麼是行不通的、什麼是討厭的、什麼是應該避免的,直到我們的人生有了越來越多這樣的經驗,我們在下次做選擇的時候就能有更清晰的目標。
機遇期
如果你一直專心琢磨「如何才能變得真正優秀」,
別人自然會找上門來。
如果我們懂得為自己創造動力因素,並且不斷設立目標、提升能力,我們將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相關的機會會連結到自己身上,讓自己有更多的主動權。而在過程中,我們投注的時間越多、越了解自己做的產業,漸漸地會越感興趣。當然並不是每一項事情都會讓我們感興趣,走錯路才是常態,很多時候人生方向機運還是佔了很大一部份,很多熱愛事業的人也是在一開始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直到努力了好幾年才到現在的位置。
總之,磨利自己的刀鋒,總會在必要的時候派得上用場。
現在一樣拿起紙跟筆,來試著規劃一下吧!
  1. 確定有喜歡的目標後,想想看怎麼讓自己的目標能與商業價值結合,簡單說就是「目標怎麼連結賺錢?」
  2. 對於能夠賺錢的程度,我們應該還要做些什麼、可以做些什麼去累積自己的實力到那裡。
  3. 利用工作本身或沒有工作的時間,持續培養該技能,記得要衡量起步期後才能做長久的累積期規劃。
  4. 在規劃過程中不斷設立目標、抵達、設立目標、抵達,讓自己足夠優秀到進入機遇期,建立個人品牌名聲。
好了,工作的部分簡單來說就到這,你可千萬別偷懶看過就滑掉啊!
上面是思考工作目標,後面就來聊聊心態吧!

不是確定的YES,就是肯定的NO

即便我們知道我們的目標,我們也不見得能把精力全花在這上面。有時是有些邀約、請求、下班後聚會,我們會習慣地答應別人,一個月幾次還好,有些每天來的會讓你很難......拒絕,我們很難放棄這段關係。甚至有的時候我們害怕已經花了那麼多時間與金錢,所以不願意選擇放棄,像是投注大學四年研究所兩年的研究方向,即便不喜歡仍不願意改變跑道。然而,繼續下去的沉默成本其實才是最可怕的。
事實上,拒絕是很重要的。當然我並不是要你永遠拒人於千里之外,只是經過評量後拒絕了別人也沒關係。受到拒絕的別人不再找你,那也沒有關係,畢竟這表示對方本來就不太想找你,這段關係可能也並非真的重要。而且拒絕了,你才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有些人會習慣答應別人,預設回答為YES,如果你是這類人,可以現在試著改成 NO看看!在每一次別人的邀約下,想想這次邀約是不是有必要,若真的有必要可以答應,但若沒有必要拒絕就好。而且坦白說,當心理會猶豫一個邀請是否是 YES 還是NO,就表示心裡一定存在著某些不想去的因素,那何必勉強自己呢?
寫到這一段時讓我想到一件事想跟大家分享。我曾經在維持現狀與完全放棄之間要做選擇,那時心底掙扎了許久遲遲沒有個答案,我就去請教了前輩。他聽到我的問題,只對我說了:「你會問我這個問題,心裡面就已經有答案了!」當下的我還沒聽出他的話中話,直到好幾年後,我才懂得原來當下我只是在勉強自己符合「想像觀眾」的期待,想要維持現狀,但自己心底早就想完全放棄了,我只是想要有個人幫我給出決定而已。最後思索了很久決定屈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放棄。有的時候潛意識會欺騙自己不要放棄,但心底的聲音只有在一個人願意放下一切時才聽得到。

從「我不行」到「我可以」

我沒有特別在行的事情,我根本不清楚我的人生方向!
我不是天縱英才,我該怎麼做?
上面是你的心聲嗎?如果你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天賦或方向,那我要大聲地恭喜你,但如果你還不清楚方向,我除了勸你多方嘗試外,更要勸你不要放棄。世界上或許有人有天賦,但是多數的人都是靠努力、苦練才能轉成一番成就的,多數人都曾經經歷過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的時候。
我們喜歡某一件事情,除了天生喜歡外,會隨著投注的時間增加,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喜歡,形成一種正向循環。當累積足夠多的正向循環後,我們會逐漸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大多數的困難,這種積極正向的心態被 Albert Bandura 稱之為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當自我效能越來越高,人就越會去做各種嘗試,相信自己能夠成功。Carol Dweck 則提出了人有成長型思維僵固型思維兩種模式,前者將事情歸因於內在的努力,後者將事情歸因於天賦或者外在環境。當人相信自己是會隨著努力而有所成長、改變的時候,這個人就是擁有高的自我效能,同時抱持著成長型思維
為什麼要介紹這個?因為我們的歸因方式會強烈影響我們做事的動機,唯有我們自己相信自己不是學不會,而是能夠成功,只是還需要時間時,就會更有更動力去投入!然而人的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學習東西仍要花在最重要的事務上!但在此,我們先在這邊試著回想那些你曾經想學但是放棄的事情,一樣拿起你的紙跟筆:
列出曾經想學但做不到的事情
在這世界上大家一定都會有欽佩的對象,他們具有某些相當厲害的技能是我們現在還不會的,例如我不會唱歌、我不會讀書、我不會演講、我不會做菜、我不會管團隊...
例:我不會 _________
用「我可以學會」代替「不會」
將上述所列的內容稍加動個手腳,改成我可以學會唱歌、我可以讀書、我可以演講、我可以學會做菜、我可以學會管團隊......
例:我可以學會 _________
選擇其中一至三項最想做的,開始規劃怎麼練習
想要說服自己真的做得到嗎?那就要開始做,做到會為止。
例:( 以做菜為例 )
我可以學會做菜,
我決定在這週準備間小廚房,
在之後的 21 天每天都煮一道菜!
執行與驗收
紀錄第一天與最後一天,中間持續做,你會越做越熟練、越來越厲害!
當自己比較第一天與最後一天的成果時,你會發現自己的進步幅度之大!
對於工作有了新想法嗎?
希望我的內容有幫助到你,歡迎你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或心得喔!
96會員
138內容數
閱讀能夠充實我們自己的腦袋,筆記是能夠讓自己將讀過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閱讀筆記裡,我希望與你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再點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我都能夠從書中學習更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