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的7月8日,我在ETtoday的「雲論」寫了這一篇「
醫療口罩價格,是不是該「解錨」了?」,有讀者不以為然,認為是廢文一篇,如果是廢文的話,CDC應該不會在我的文章出現之後,陸續解除「口罩實名制」。
我在內文提到,這時候「解錨」,讓口罩市場價格回落,亦不會影響國家口罩安全存量,也不會讓民眾買不到口罩,不僅可以讓口罩價格依市場機能回落,也會讓口罩國家隊的產能利用率上升,CDC為何不這麼做?這算是高二公民經濟學的程度,不是嗎?
前幾天,我已經在藥妝店買到一盒99元的一用口罩,賠錢的生意一定沒人做,平均一片口罩約是2元,一盒99元的一用口罩能夠到零售市場,假定供應鍊上的業者都保有30%毛利率(根據我的經驗),只有兩階(廠商直接供貨),基本上我認為一盒口罩的出廠價大約會落在48-49元之間,意思是平均每片口罩的成本約是1元。
- 終端售價:99元
- 出廠價:69.3元
- 成本價:48.5元
前幾天我在好市多也看見消失很久的中衛口罩,一盒200片的售價是585元,疫情之前的售價是285元,平均一片口罩1.425元。假定好市多如市場上傳的的毛利率在12.95%,廠商毛利率仍是30%,折合一片口罩的成本是1.78元。
- 終端售價:585元。
- 出廠價:509.2元。
- 成本價:356.5元
看起來,現在的疫情下,我認為口罩生產業者早已供過於求,代表生產過剩,面對生產過剩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降價,消費者的需求量自然就會增加,或者是減產,把多餘的生產線收掉或處分掉。
但再怎麼看,口罩的成本價可能依不同廠商的生產條件而異,合理猜測約落在一片口罩1-2元之間,
一般口罩的零售價每片可能落在2-3元之間,已經在價格上限管制之下了!
現在的讀者很多是根據其主觀價值在看世界,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如果不廣泛與謹慎的觀察與分析,現代人是難以看穿諸多的謊言與假象,不是嗎?可惜,CDC只是解除了超商、網路通路
實名制口罩,藥局通路1.0仍持續,意思仍刻意保留了口罩的價格上限管制,然問題是價格上限管制的經濟管制措施早已失效,CDC為何還繼續堅持?
9月15日我受
臺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的邀請,在疫情之下無法進行實體演講,安排了一場遠距演講,我的題目是「經濟學的理性魔力,疫情下從巷口看民生經濟」。這場兩個小時的演講,我共分了三個子題:
第一個子題「醫療口罩的價格與分配」問題,其實就是談實名制1.0到4.0的分配效率與價格管制措施,用最簡單的經濟理論,向所有CFP說個明白。很顯然,大家對價格管制措施是很陌生的,什麼是價格上限與價格下限,如何有效與失效的問題,即使是已經離開學校已久的經濟系本科生,恐怕一時之間也無法解個明白,但這個程度在高二的公民經濟學,程度好的學生自然而然解得出來。
我習慣在出手寫一篇經濟評論之前,我心理頭一定會有個提問,然後再依序進行解析,針對口罩的價格與分配,我的提問是:「為什麼口罩價格不解禁?」,若不解禁的理由,如果不是市場因素,剩下的就只有非市場因素了。接下來,我是這麼自問自答的,
「零售市場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盒裝口罩都充裕供應,消費者又何須且麻煩的在藥局買區區一包10片的口罩呢?這代表市場的管制基本上已經失效了,難道政府還裝不知?」
有了提問之後,接下來我觀察到的現象是:
- 原本一個醫用口罩約2元,疫情發生後,口罩需求提高。
- 口罩製造原料需求提高,但材料產能有限-->購料成本提→口罩供給減少→口罩零售價格提高。
- 口罩需求提→口罩零售價格提高。
- 政府怕市場失靈,強力介入分配。
- 口罩1.0→口罩4.0,大家排隊等等定期銷售的口罩,一個5元→4元,限量2片口罩→10片。
從提問到現象觀察,接下來就是用基礎的經濟學進行解析,我把當天簡報擷取下來給各位參考,證明現在的口罩價格上限管制,其實早已失效,僅僅剩下價格矛定的效果。
這一張投影片分析的是疫情發生當下,市場均衡價格照理應該到5元以上,但CDC進行價格管制後,將價格訂在5元,造成的供不應求的現象。
但業者也不是省油的燈,5元一片的口罩價格仍是有利可圖,且疫情當下,業者會認為消費者的需求還是會繼續增加,所以增加生產線,新的業者加入,供給線右移之後的結果會造成市場均衡價格竟然在價格上限之下,代表價格上限管制已經失效,結果是供過於求。
我提出幾點結論:
- 民眾就是買不到口罩是政府引導恐慌性需求與管制分配不效率,所造成的問題。排隊買口罩竟然還買不到的現象,就是這個問題所造成的。
- 口罩「超額需求」早已變為「超額供給」。
- 零售市場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盒裝口罩都充裕供應,無須到藥局買口罩,市場的管制已經失效。
- 廠商面對市場「超額供給」所必須進行的決策,最快的方式就是縮減產能。
- 廠商不是為了防疫大義,而是為了賺錢。(想一下亞當斯密在《國富論》是怎麼說的。)
- 無效的價格上限與價格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