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到某個大型商場的書店辦新書發表會,當我沿著手扶電梯一層一層往上走時,看到在某一層樓有位打扮入時的年輕媽媽抱著幾個月大的孩子站在牆邊與友人聊天,看到那個小嬰兒對牆上廣告燈箱用手一直往右滑,同時滿臉狐疑地,大概覺得怎麼沒有換張圖片,是不是機器換掉了?
前幾個月也曾到南部某個偏鄉演講,曾跟當地某個輔導弱勢孩子的志工聊天,他說有個過去幾年下課都會來做功課的孩子有一天忽然沒來,他專程去拜託孩子的家人,得到的答案是:「因為有人送了他一個平板電腦,現在孩子在家也很乖很安靜,所以不必再去你們那裡了。」
是的,多少家庭把網路與電子媒體當作保母,方便又便宜的保母,保證孩子不吵不鬧,乖乖又安全地待在室內,消磨時間。
不管是不是隔代教養,不管有錢沒錢,這是當代最困難的教養危機。以前只有電腦上網的時代,家長還可以限制孩子的使用時間,可是這四、五年行動上網裝置加上社群網絡的盛行,幾乎已佔滿了孩子所有的時間,也影響了孩子在真實世界學習與努力的動機。
有研究顯示,無所不在的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腦部的結構與生化性質,造成了許多精神失調的行為。而且一心多用,刺激太多,始終沒有給大腦安靜的時刻,也就沒有辦法進行深度思考以及有意義的創造;而且習慣在虛擬世界晃蕩,也無法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會逐漸跟現實脫離,與社會有疏離感,甚至物化而失去了人情的溫度。
當然,善加利用網路的確可以擴增我們視野,是一種非常方便有效率的學習工具,可惜孩子一連上網,絕大部份時間不是在玩遊戲,就是在社群網站裏哈啦,長時間遊盪在網路裏,虛擬世界和自己的人生似乎已合為一體。
有專家認為對網路的沈溺和依賴,會造成所謂虛擬人格,因為社交都在網路上,在真實世界中實際與人接觸的機會不夠,使得這些人有較多的孤立感,寂寞感,也缺乏處理衝突的靭性和耐性,挫折容忍力和適應力也會比較差,自我認同也因為和現實有差距比較不完整。
其實以孩子的成長過程,大腦的發育歷程而言,孩子必須透過感官、肢體的碰觸來認識這個世界,這也就是嬰幼兒的孩子喜歡到處摸,甚至將一切可以拿到手的東西塞進嘴巴咬咬看,透過各種方法來認識這個物體的原因。換句話說,孩子必須以具體的感官經驗以及直接的操作來建構抽象的概念,因此,玩耍,自由自在的在這個世界用各種方式接觸這個世界,就是孩子成長與學習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其實孩子的學習,遊戲與日常生活是可以合而為一的,家長或老師利用視覺、聽覺等感官一起玩遊戲,在快快樂樂的氛圍當中,增加孩子專注力的養成。
專注力對孩子一輩子的學習非常重要,也是當代孩子最欠缺的,因為現在的電子媒體以及線上遊戲以快速閃動的方式,讓孩子的心無法定下來,也就談不上有任何專注力,而且孩子缺乏在真實世界玩耍的經驗,恐怕也是造成許多情緒障礙重要的因素。有許多研究顯示,與外在真實世界的互動對孩子的正常發展非常重要,孩子需要有豐富互動的感官環境去看、聽、聞、觸摸到這個世界,才能讓他們的大腦與心智健全的發展。今日兒童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不活動,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離開網路真正陪伴著孩子一起玩耍吧!
若是家長因為工作太忙,實在沒空的話,可以找幾個家庭幫孩子組成「共學團體」,找幾個學伴成立課外學習團體,或參加社團活動來學會各種大能力。別以為學孩在學校就叫做團體學習,那充其量只是跟三十個學生同坐一個教室罷了;所以,孩子放學之後的課外時間,千萬要好好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