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宗教亂象之我見

2022/05/0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994年3月,<本地風光月刊.發刊詞>曾說:‘儘管亂世當前,人們大多隨著五光十色的世俗文化遷流,甚少有人堅持古風道骨,也很少有人真正發心追求解脫;不過,正如試圖撲滅大火的小鳥,雖無力澆熄森林之火,但灑水處自有一片清涼。’為了實踐這分自我期許,本刊始終秉持‘經由科學人文之路邁向解脫’的理念,以嚴謹的編輯、扎實的內容,向渴求心靈蘇息及人生指引的社會大眾推介現代禪的修行理趣與修行經驗。三年後的今天,本刊發行量從最初的五千份增至目前的一萬七千份,認同支持本刊的讀者越來越多,這是值得欣慰的;但社會風氣卻越來越庸俗、迷信,距離本刊‘推廣成熟人格的心靈藝術,提升良好的現代社會文化’的理想,越遙不可及;尤其近來接二連三被揭發的ooo、oo等宗教詐財案,對社會人心造成強大的衝擊與傷害,更讓本刊同仁及所有現代禪同修體認‘此是學時,不是弘化時’,而自覺的選擇了以提升道業、深入修行為重,會館將僅作為內修的道場。
當前臺灣社會各方面的亂象,非一朝一夕所致;而其緣起與流變的複雜多端,亦非任何人所能盡知;雖然每天有傳播媒體所提供的大量資訊,也有專家學者評析各層面的現象;但身為佛弟子,我們更關心的毋寧是這些亂象背後的人性問題。若就因果業報而言,所有假冒聖者的宗教師及花錢受騙的信徒們,都是身不由己的陷入這場共業的激情中,其情可憫;並且,社會不曾提供人們充分而正確的宗教知識,也很少宣導人們科學理性、人文人道的信仰態度;而詐財案爆發後,政府機構只急於查辦當事人的違法刑責、處理被害人的財物賠償,或召開宗教會議討論宗教立法的問題;整體看來,這些舉措似乎是熱鬧有餘而效用不足。有人認為:宗教掃黑只能掃除社會上既有形式的黑,卻無力遏止人心中不由自主的貪;宗教立法也只能規範宗教團體的行為,卻無法導正個別信眾的思想,並且,類似ooo,oo等宗教邊緣人物所引發的斂財風波,應只是社會風氣的問題,不必提到宗教信仰的領域來談,因為這些所謂的宗教師根本不相信自己所說的法,而是別有居心的假宗教之名以行詐財之實而已。如今,層出不窮的宗教詐騙事件成為社會注目的焦點後,這類假宗教師的人格與誠信不再能掩飾其貪婪與欺瞞,亦不再能喬裝為法力無邊的神佛菩薩,甚至可能從信眾膜拜的無上師淪為法律制裁的階下囚;真是因果不爽,業報迅速!
禪,本來是最清純,最不具宗教色彩的人格藝術,而今受oo假禪師的殃及,成了齷齪、欺騙的代名詞,這對於臺灣近年正在興起的禪佛教,以及渴望藉由禪修的體驗以提升心靈品質的社會大眾而言,傷害甚大。但深一層看,真正讓佛弟子痛心的是:佛法的衰頹由來已久,而義學不興、修證不明、違逆時代之機,則是其根本問題。長期以來,臺灣佛教界充滿了撒謊、空談、迷信之風,出家人坐擁巨額資產,過著與世隔絕、奢靡尊貴的生活,既不知精勤修行以報答信眾的付託,卻盲從於世俗潮流,競相舉辦大型的宗教活動,興建大而無當的道場,不但勞民傷財,且誤導民眾的信仰方向,逐漸淪落為宗教性的流行文化與消費行為;甚至公開的讓這類活動變質為社會名流與政客商賈的社交場所,于其中交換名利權位,真是‘口說般若,心若豺狼’!修行人本該隨緣無私的滿足大眾求道之願,而不是倒過來以大眾的護持與奉獻來成就個人的弘法之業;更何況這些活動的內容亦有可議之處:大多數祈福消災、傳法授戒之類的法會,仍然是徒具傳統形式而了無新意;即以現代人稱許的慈善救濟、環境保育、社會關懷等公益活動而言,民間已有許多自發性的基金會團體長期從事於此,以他們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與組織能力,更能實際而有效的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卻普遍的欠缺人員、經費與器材,而臺灣民眾則因為信仰的誤導而將大量的金錢與人力輸送到僧侶身上,無條件供彼揮霍,以滿足私欲或虛榮道場,頗令有識者再三感慨佛法的衰微與宗教師的誤人之深。
近三十年來,由於教育普及、民智漸開,社會大眾對於宗教實質內涵的需求也更精緻而深切;而臺灣佛教既已偏離了修行解脫的傳統,又缺乏開創時代新機的能力,而為了保護既得利益,各團體之間不僅勤於內鬥,且合力打壓以修證為主的宗派;尤其令人耽憂的是:這些宗教師多半昧著良知以欺瞞善良虔誠的信眾,讓他們彷徨于神通與功德的迷陣中,可說是從另一層面助長了社會上怪力亂神的風氣。
在這種民眾渴求心靈淨化而宗教界卻背道而馳的困境下,如何指引人們一條明確、妥當,既可免於誤入宗教騙局,又能獲得身心安穩、人格成熟的途徑,乃是佛教界的當務之急;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應建立科學人文的宗教觀,培養經驗如實的人格特質,並以此檢視各宗派的宗旨與修行,若不是以‘敦品勵德、修身養性’為主軸的,則應保留、質疑。
其二,宗教的信仰與修持雖然超越世俗認識的神秘體驗,但其內容及次第亦須合乎科學理性的必然性與普遍性,否則應暫時擱置。
其三,宗教師個人的修行證量如何,或許難為外人所知,但其外現的觀念思想及人品德行,則可以被客觀的檢驗與公開的評價。而即使不談個人體證,純就佛教義學而論,亦須經得起理性的質疑與反覆的辯證。若能根據上述三點建議以判斷宗教的良劣,不僅可避免自己及親友陷入五光十色的宗教迷霧中,並可進一步揀擇個人理想中的宗派,確定人生的終極關懷。
面對這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及毫無起色的臺灣佛教,除了秉持知識份子的良知,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之外,唯有更堅持佛弟子皈依三寶,志求正覺的信念,深入個人道業的潛修,穩定踏實的強化學問、德行與修證的基礎;與此同時,也倍加感念李老師創立現代禪的先見之明與道德勇氣:八、九年來現代禪在臺灣佛教界獨力宣導‘科學人文’的宗教理念,並標舉‘緣起無我’的根本思想,雖始終不獲知音人重視,亦無力挽回佛教的衰頹之勢,但陽剛純正、古風情義的禪風,不正是庸俗迷亂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清涼劑、醒心湯嗎?期盼政府當局及有心人士共同宣導‘科學理性、人文人道’的宗教觀,天風吹而百草偃,宗教界的各種亂象亦自然消弭於無形。
值此社會混亂、人心迷茫,宗教界是非不明、浮華成風之際,再加上現代禪已經奮鬥了八、九年,於導正風氣、改革佛教的力量仍然微不足道;因此考慮進一步潛修,養精蓄銳、自我充實,期能收到積深行廣的效果,以更陽剛、更有組織的禪風繼續這些年來的努力,等待適當的因緣重新出發。潛修之後的現代禪,除了繼續辦好本刊以外,將把全部心力用於栽培內部既有的同修,並回饋所有贊助護法委員會的現代禪禪友們,這樣的安排才不致於背離我們學佛修行、創立現代禪教團的初衷。--原刊載於《本地風光月刊》第十八期(1997年1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