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看過了,趙雲在東漢末年,其實算不上一等一的大將。
然而在蜀漢末年,因為政治跟軍事的鬥爭,姜維提出了「趙雲好棒棒」一說,為後主劉禪所認可。
稍微看了一下趙雲在歷史上的各個時代的評價。
對唐朝人來說,趙雲仍是非常優秀的武將。
而進入宋朝後,趙雲忠勇的價值,本身仍是相當稀有的。
但宋代人其實就開始注重趙雲是個讀書人的考證了。
從唐宋的主流風氣來看,我們並不難理解這中間的轉變。
明朝更進一步的去申論,趙雲不只是武將,不只是文官。
而是「大臣」。
在中國古文的原本意義,大臣指的就是相當核心、中央的高級官員。
趙雲被記錄的武官職雖然不高,但他的言行舉止都不是一般邊緣人的等級。
其實稍加留意三國志就可以發現。
絕大部分的蜀漢官員,想放點什麼屁,大多還是對準了諸葛亮。
就連關羽這個等級,跟劉備這種交情,他也不會去跟劉備上書談國事。
但趙雲在不是近侍官員的情況下(比方說簡雍),卻可以留下直諫劉備的記錄。
接下來這個,是當初看譙周傳注意到的。
譙周官位也是不高,但是「雖不與政事,以儒行見禮,時訪大議」。
大議,在三國志裡面出現的次數並不多。
其實就是朝廷的臨時股東大會啦。
開大議的時候,就是臨時有重要的事情要決策。
其徵召的範圍,不限於三公九卿這類高級官員。
主要的內容,針對民生跟禮法制度為多。
所以比起武官,更多大儒會被徵召參與大議,做為典章制度顧問。
郭嘉對於曹操軍最大的功勞,就是大議上他往往能提出被採納,而且實際有效用的策略。
「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趙雲這段著名的台詞,就是在大議的情況下發表的。
到了清代,趙雲的價值,又再次轉往武人面所發展了。
京劇裡頭,趙雲更是標準武生。
在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中,趙雲自然是武將。
而上述的過程中,應該也可以發現。
在同樣的時代中,趙雲對民間來講,是武藝高強的大將。
對官方而言,卻是儒學素養極深的大臣。
這當然跟官方和民間接受跟普及的方式不同,可相同的是,我們大概可以確認,趙雲的名聲在元明之際,達到了一個相對的高峰。
目前寫這些都有一個重點,就是想告訴大家,趙雲的地位,不是現代各種衍生作品才提高到這個地步的。
就像之前提過的,趙雲的功績在蜀漢末年就已經被熱烈討論。
而最終,趙雲的歷史地位核心價值,一字可蔽之:「忠」。
同樣是「忠」,但趙雲為什麼沒有得到諸葛亮或關羽等級的尊崇?
從有限的資料裡,其實有一件事情就很明顯。
趙雲是一個仇視匈奴的人。
敵對外族。
有些人在比對關羽跟岳飛的時候會說,岳飛抵抗異族,才是真正的大忠大義。
以現代價值觀另有討論空間,但關羽能夠在元代清代封神加官又晉爵,不可否認其中應該真的有這個因素。
諸葛亮更是一個跟異族和平共處的上好範例。
可是他就少了威武之志。
對蒙古人跟女真人而言,勇士的價值還是相對高的。
趙雲一開始沒有搭上宋徽宗的封神列車。
因為他本來就是官方平反出來的一號人物,並不是起源於民間祭祀。
諸葛亮跟關羽都長期治理地方,威能累積是很足夠的。
趙雲在民間聲望最高的時候,某方面來說也是個抵禦外族的大英雄。
我們就不難想像,他在元代的官方地位之低,到了明代才復甦過來。
如果明代沒有亡於女真之手,趙雲成為三國時代無人可及的神將,完全是有可能的。
元雜劇就已經有人在寫,趙子龍比諸葛亮更心思細膩的故事了。
忠勇且文武雙全的趙雲,對上位者是能臣,對下位者是偶像。
雖然一度因為政治因素,沒有成為全中國人的趙雲。
但也造就了無國界的趙雲。
任憑改朝換代,時光流轉。
一時褒,一時貶,一時有人說他是女人。
可趙雲依然是趙雲。
永遠是白馬銀槍的趙雲。
生前死後,永遠不偏不倚,走在自己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