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原物料漲得哀鴻遍野,所以餐飲紛紛漲價;消費者應很有感,但這些提高的價錢也反映了時代的波動。
年尾台南小吃的售價讓大家在網路上議論紛紛,關於該不該漲也許荷包會給出答案,但今天要介紹的兩本書,也許能讓答案擁有更多可能性。
開始學手拉坏以後,為了克服濃重的挫折感,就開始對這些「民藝」產生興趣;一方面是希望給自己美好的目標,一方面也是希望在聆聽那些一腳踏入的經驗談同時鍛鍊自己的審美眼光。
所以一看到《小吃碗上外太空》這麼有趣的書名,怎麼可能忍得住?
作者 包子逸 藉由曾經橫掃小吃界餐碗的「清輝窯」說起,以現在仍堅持惜物的台灣小吃攤南北串聯;像是捧著碗公,一面端詳著釉下彩的紋路,一面指認小吃橫跨半世紀的精神與經營之道,一面將食物真味娓娓送香至讀者前。
「日用食器」的魅力就在於,承載食物的方便與合用之餘,還能在進食之間欣賞碗盤之美。
作者細心地察覺台灣許多老字號小吃,都採用類似的青花碗;因此親自走訪了至今仍使用著已絕跡的「清輝窯碗」店家。
❶見微知著,知物惜物
介紹的這九家小吃,其共通點就是:「衛生」。
即使是榕樹下的攤位,看著照片也能察覺老闆們對於自家生意的用心;幾十年乾淨如新的生財工具,不就是老闆們的「匠心」嗎?
所以對於入口的選料,他們也有著同樣嚴苛的標準:哪怕是家族經營也好,或者是頂讓店面而來,在繼承商號的同時,為了維護聲譽而跑遍大江南北求師,或是遍嘗各種原物料,技術與食材可都樣樣不馬虎。
維持著古法,這些看似簡單的一舀一盛間,其實都充滿著時間淬鍊的經驗。
所以老闆們不怕學不怕抄,他們的經驗是需要日積月累,才能從老天爺的臉色裡把孩子給拉拔大;空氣的乾濕冷熱,對於料理的影響甚鉅,要能端出「始終如一」的好口味,就得靠眼鼻舌身心的投入與敏銳。
所以米糕添味的胡椒粉、外食味道影響的甜湯濃淡、肉丸的花生醬汁、降水氣溫引起的風味差異、糖分比例造就的綿密口感......
這些可能隨著時代人口味改變卻不變的堅持,會被視為多餘,但即使不被領會卻依然如故,為了就是將「好味道」,如一而忠實地保存下來。
❷一葉知秋,用物傳物
介紹小吃的用料以外,更多的是在講述這些小吃走過得多少年頭裡,周遭環境如何物換星移。
這些樓起樓塌,在父傳子與子傳孫中,如今也成了時代零落的標記。
在消費者夸夸其談的CP值中,過往的時間與人力成本都靠著一家人的健康與情感換得;沒有童年,沒有假期,最後也沒有健康......
所以無兒女願意接班,在後繼無人的情況下,技術就跟著失傳。
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產物,最終卻不敵社會講究快速的汰換,也許就是讓人最感悵然之處。
碗會舊,碗會破,而當乏人問津,碗也就不過是一抔土。
❸技術轉型,創物造物
介於藝術品與食用器皿間的「清輝窯」,當年因引進日本的直印技術,並大量翻印日本樣式,讓這種青花底的陶碗蔚為流行。
直至大同瓷器延聘日本顧問後,不僅取代陶器,也壟斷了日用瓷市場;再更後來,美耐皿與塑膠這些免洗餐具降低了人力成本,也讓捧裝的器皿失去獨一無二的風采。
但「清輝窯」在流失大筆顧客後,決定投入「精密工業陶瓷」領域;憑著技術,從陶瓷過濾網開始,許多交通工具內耐高溫的零件也出自他們之手,連太空梭外殼也須借重能克服劇烈溫差的精密陶瓷片。
三星找上門來要求製作「散熱片」,讓他們從原本穩定保守的「跟進」風格逐漸轉為「創新」--唯有勇敢走出自己的路,才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大量的加工製造只有沒日沒夜跟在人後,開發新技術的同時也能享有周休二日的餘裕。
--------------------------
另一本《#器物無聊》看似是日本飄移過海而來,沒想到作者 #林琪香 是台灣人,跑到日本去一一採訪這些日本的陶藝家後,將一探究竟的因緣寫進書中。
同是陶藝,「清輝窯」往工業領域發展而生出了自己的個性,這本書中的日本陶藝家各有堅持,在創作與市場間力求平衡。
因為朋友很會擺盤,開始煮菜以後就默默地觀察她所使用的器皿。
蝦皮跟淘寶上很多日本進口的食器,但這些大量生產的便宜貨或所謂名家熱,常要裝盤後才會知道是「美則美矣」或是「合用度高」。
這些陶藝家利用所在地區的陶土,燒出了屬於他們與時代的模樣,也反映出他們對於人生的態度,乃至於對生活的重視。
總覺得在疫情肆虐的當下,似乎更應該好好善待自己。
跟別人一樣是安全的,但是如何長出自己的樣子,好好地長大,好好地變老,會不會是後疫病時代留給我們眾人的課題呢?
要如何才能讓好的東西,被長久地保存下來呢?
希望這兩本書,能帶給你們一點想法。
那我們下本書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