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半個(?)臺中人,中學時代都在臺中,想說應該對這些街頭飲食有些印象,加上在職碩又回臺中進修,感覺應該很熟,但其實沒有,書中提到的食物、店家大概只有一半是知道的。看書的時間又正好是每天下班後,不免覺得五臟廟敲鑼打鼓,書中有些插圖大約能夠望梅止渴(才怪。
說到「有省錢」的B級美食臺中就真的不少。所謂的老臺中自然是縣市合併前的臺中市,並且是在火車站附近的點,想按圖索驥的朋友,拿著這本兼具文學性、一點歷史性的伴遊書,想來應該是很不錯的。
其中最迷人的街頭飲食,莫過於能夠邊走邊吃的小吃。一來是後疫情時代,邊走邊吃聽起來特別奢侈,再來是小吃的精髓就是所有的售價都反映在味蕾享受上,是標準的不收服務費。經濟無虞之後,其實很少再去光顧這些小吃,回家要不就在家中隨便吃,要不就上連鎖餐廳。這些街坊的老店,守護的是一種兒時的滋味,儘管許多已子承父業,但仍保留了當初的美味。
東泉辣椒醬作為臺中人的血液(不對),一如糖水之餘臺南人(?)。用醬料罐尖口戳進去水煎包裡擠一波,那就跟嘉義人的白醋一樣,不容挑戰。然而辣椒醬本人也是能夠戰縣市的,就像是火雞肉飯百百款,各有自己的愛店一般。這些飲食經驗,讀來不覺得業配味,也很貼近自己的經驗。
若說食記的寫作,搭配上一點自己的品嘗紀錄及習慣,加上巷子內推薦,大抵而言就是篇四平八穩的作品。無法接受那些吊滿了形容詞,卻說不上到底怎麼個好吃法的文章,或者是夾雜了太多與食物關聯度低的訊息,讓讀者無端出戲。這本書就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不會堆疊太多形容詞,但充滿了作者的飲食經驗以及觀察,儘管對於食物的偏好總是主觀,但也不會特別覺得推薦得太離譜。
搭配上食物的歷史,會讓人更理解南來北往間,人群如何交流生活。街頭飲食最難的地方就是常常有無名OO的店,但總是大排長龍或高朋滿座。後來再補樹的飲食史,有時是為了爭一個全臺首創,搞得持續經營的店主彷彿各縣市首長一般,爭的不是真材實料,好似是一個華麗的名號。君不見,名店牆上,掛的總是名人來訪,或者是某節目、報章雜誌報導。但,實際上好不好吃,看顧客忠誠度跟上門人數就明瞭。
街上不起眼的店,有時吃的是一種回憶。那些曾經和過去,不大講究的擺盤和刀工,往往就是那個說不上來,卻又魂牽夢縈的味道。說是鄉愁也太浮誇,畢竟臺灣並不大。但有些地方食物,確實讓人長出了那個地方的胃,離久了,就是想念。
推薦給也在臺中生活過的朋友,光看文字,或許你就能想起那些熟悉的味道,再找機會一訪,那是必須。也推薦給對這些店家沒概念的朋友,想吃遍老臺中,跟著這作者,八九不離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