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暖,開始想念起舊時的藤椅,夏夜裡坐在這樣的椅子,沁涼舒暢,正是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這一個星期很神奇的跟來自印度、奧地利與台灣的「藤椅」有了一段段交集,生命就是這樣奇妙,當緣份來時,一下子新、舊、中、西全都在這一刻與我相會。
Pierre Jeanneret 為印度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爾(Chandigarh)一系列造鎮計畫所設計的椅子
印度百萬藤椅
首先是來自印度的藤椅,上星期與一位策展人聊到瑞士建築師皮耶.江耐瑞(Pierre Jeanneret),他在印度昌迪加爾時期設計的藤椅在拍賣市場上以破百萬的價格成交,得到了眾人的驚呼,一個藤椅相當於一輛車的價錢?!何以如是?
印度脫離英國獨立後,第一任印度總理尼赫魯希望能夠建立一個理想城市,於是選定了北方的昌迪加爾(Chandigarh)做為造鎮計畫的首選地。建築師皮耶.江耐瑞(Pierre Jeanneret)跟名氣響亮的堂哥,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兩人共同從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手中,接下昌迪加爾都市造鎮計畫。柯比意在巴黎負責規劃,江耐瑞則前往印度,負責工程的實際運作。江耐瑞在當地一待就是十五年,除了設計建築物外,為了能夠讓內部的傢俱也有一體性,於是江耐瑞也隨之設計了一系列的傢俱。這個「袋鼠椅」便是其一,現代主義風格極具辨識感,風格極簡,不管是皮革亦或藤面款式,通通都有著標誌性倒V的錐形椅腳。一開始,設計家想使用最傳統的方形藤椅造型,卻發現這樣的傳統設計放置在公共空間很容易壞掉,於是想方盡法地意欲用當地的玫瑰木與柚木,並透過造型的改變,運用印度傳統藤編技術作為面料,做出簡潔卻又持久耐用的椅子,這一款「袋鼠椅」於焉產生。
經過數十年的使用,當初的這些椅子逐漸因為老舊被報廢,或當做資源回收,更慘的是拿去當柴火燒。一直到一群眼光獨到的巴黎藝術經紀人,他們在90年代前往昌迪加爾,從垃圾堆裡或從政府辦的廢棄物拍賣會上,買進成批的報廢椅子,將它們翻修後拿去歐美展出,這些具創意感的椅子從此被翻轉了命運。如今的我們才能再度見到這些線條與結構極簡卻實用性十足的袋鼠椅。
臺鐵竹編椅 創新中的傳統
臺鐵 「鳴日廚房」 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攝影/李國民。
無獨有偶地,昨日在台灣觀光局的網站也驚見台鐵列車上竟也有相當別緻的藤椅設計,完全巔覆了我們舊時對火車座椅的呆板印象。經過幾通電話查訪,也幸運找到了設計師一窺設計原委。『R』型的藤椅正是Railway, Reimagination 和 Restaurant的代表,椅背使用臺灣傳統編織的竹編技術,不但可以讓火車空間更帶有穿透感,坐在帶有古味椅子一路瀏覽台灣風光,也是真切的在地結合。
台鐵列車座椅設計師初始圖 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攝影/李國民
台鐵列車座椅設計 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攝影/李國民
台鐵列車座椅設計 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攝影/李國民
維也納工坊 Wiener Werkstätte
與維也納工坊相仿,臺灣設計師為台鐵所做的竹椅設計也是與在地師傅的完美合作。設計師先找編織藤編的工藝老師傅, 隨後由設計家畫出椅子的造型,設計出椅背與扶手,最後與師傅們找出最後成型的方案。如果造訪過維也納Mak博物館的維也納工坊Wiener Werkstätte特展,那麼便不難查覺兩者的相似之處。所有的家俱飾品都是由建築師或設計師畫出初始圖,接著就交由工坊專業職人製作,過程中二邊各司其職,相互尊重,成就工藝與藝術結合的最佳成品。
跨越古今中西的藤椅故事,教了我一課,原來,用心,就會發現我們正活在藝術之中。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