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道中,不僅僅只是奉茶禮待賓客之道,更有著能陶冶心性、錘鍊德志的修行成份在。在幽雅恬靜的茶道洗禮中,其實蘊涵著豐厚的禪修與哲學思考的「價值」。
品茶,在茶友眼中,不僅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修行」。對他們來說,品茗茶飲的過程,與茶文化的學習,其實是一間用來修行生命,提升自我境界、修養的「教室」。
品茗不同的茶品,看似─只是在味蕾上的「嚐鮮」;但在茶文化的浸淫與錘鍊下,挑戰的更是我們對世界之認識與思考的「程度」,並在心性的沉澱與掏洗的「過程」中,獲得─那名之為「成長」與人我關係之「聚合」的「試煉」。而茶文化境界的深邃與廣闊的程度,其實根基於我們是否擁有開放的心胸,以及對事物的本質,能否有著透徹且清明的「認識」與「思考」。
在品茶中,因烹煮、品茗的過程,讓身心靈得以沉澱、淨化,能有效促進人我關係的和諧。而在品茶中所頓悟的禪思,如惜福跟同理心─若能推展到人與環境,甚至是自然的關係上,有茶友認為─世界將會因此而更美好、平和。
有人說,喝茶,喝的其實是一種「風土」的滋味;因為在不同的生長環境與條件下,如土壤、氣候、日照時間與地勢的高度(海拔數);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所生長的茶也都各具特色。品茶,對真正擁有茶道學養的人來說,其實不存在著絕對的好壞與高低,端只看個人的喜好與感受或心境狀態之「別」而已。
她認為,不論是什麼樣的產區,都有各自獨特的風味;而欲品茗茶中的「百味」,便需要打開感官,以open mind的狀態,心無成見地去虛心認識茶品,了解其「來龍去脈」,才能品茗出那些來自生產環節中的條件,如產地、氣候、地理土壤所賦予茶湯的風味。而將學習的觸角打開後,會發現在品茶的過程中,我們會開啟一種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的視角、狀態,能既細膩,卻又宏觀地的理解狀態去了解到─在茶品的歷史背景、人文等面向環節,其實都是孕育出茶品獨特風味─最迷人的調味料。
l 茶的栽種、照料與採收、加工的心力成本繁瑣浩大,在一杯茶或一片葉中,都是無數人的辛勤勞動成果;若我們都能從茶的品茗中,將惜茶的同理精神延伸到生活的其他面向,那將能拓展我們同理心的格局,而在茶文化的「修身」下,世界的紛爭與煩腦也將會不滅自平。
所謂的茶道,不只是對喝茶技藝的鑽研,或在飲茶活動時的講究─「而已」;在美學、技藝背後的,是對擾心瑣事的「沉澱」,對煩腦雜思之亂的掏洗與心性之錘鍊的「昇華」。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所以茶不僅可禮仁,更可修身、雅志;而這就是所謂的「茶德」,由茶道中所學習跟體悟的,並不僅僅只是茶道技藝的「方法」,而是將茶作為「道」─成為精神的「載體」,以茶載道,在品茗茶香百味中─去了解人生中所有酸甜苦辣之美,去錘鍊心性,精進智慧與境界。
品茶迷思與茶市中的文化亂象
所謂茶品的高低貴賤之分,以及在茶市中的商業文化亂象,例如受市場瘋狂推崇而競逐的「高山茶」,其實只是一個用來與「平地茶」作區分用的名詞概念;且是經由賣家身份的立場框架─才建構出來給買家的。
由於高山茶的生產不易,投入成本高,在物稀為貴的市場邏輯中的價格─自然是無法便宜「賠賣」;且在商業邏輯的驅使下,茶商莫不以海拔高度=茶葉品質的說法邏輯來哄抬所謂高山茶的「價值」。好像,只要標註上了高山茶,買客似乎就有著海拔數越高,茶葉的品質就越高級、稀有的錯覺。
高山茶品名的來龍去脈與其真正的價值
高山茶名稱的由來─要追溯到果農陳金地,在引進了海拔2500公尺的山區茶苗,在初期的販賣中,因茶苗的品種都不同,但都種於高山裡,所以就統一冠之以高山茶的名義來販賣;而在日後,就這樣漸漸被廣泛地應用在高海拔的山區中所採收的茶品上。
自此後,茶市就創生了以「高山」的概念與名號,進行一系列商業操作的「趨勢」;例如雪烏龍、冷霜茶等茶品的「命名」,仔細深思,便不難推想,無不以高海拔的特性,來「暗示」買客茶葉的品質、風味的獨特與價值的珍稀。
儘管高山茶的確有著商業化的操作,但高山茶也確實擁有獨特的價值;例如採收地所特有的風土─俗稱「山頭」所特有的「山頭氣」─它是一種主要根基在土壤、氣候等複雜的生長環境條件下所特有的一種「風味」。
因高山茶生長於高山環境,平均的日照時間短,茶樹內含的兒茶素成分也因此降低,所以較不苦澀,並較一般平地茶的膠質含量更高,更鮮甜;其茶葉也更耐沖泡;而且在高山的生長條件中更有利於茶樹合成更多的氨基酸,而氨基酸則是構成「鮮味」最主要的成份;所以高山茶通常會具有鮮甜、甘醇與山頭氣所特有的風味等特性價值;再加上市場稀缺的產量,自然會讓市場行情的售價居高不下。
茶市文化亂象的啟發與理想堅持
在市場的供需關係失衡的狀態,與商業邏輯的操作趨勢下,甚至還創生出玄秘、深奧的「山場」文化論述。而這些論述的「包裝」,在本質上可以理解為─海拔數越高,茶葉的品質就越好;且每個山場都有其獨特的風味與價值。而在這波商業操作的趨勢下,高山茶早已成為了市場操作下不折不扣的「商品」;也因此,被懂市場操作邏輯的茶友戲謔地稱之為是在「喝海拔」。
在這些包裝高山茶的商業操作趨勢下,不懂其意義與價值的妙奧之處的買客,被當作肥羊來痛宰;而這些花了大錢的買客,只是因為資訊的不對等,便被迫繳納了高額的智商稅與學費的茶市現象、生態關係與趨勢,其實都無助益於茶文化的推廣與茶市營銷的推展。
而在更外圍的看客,亦如霧裡看花般,對這場行銷話術「群魔亂舞」的茶市景況─更難有「信任」。對看客來說,所謂茶品的獨特風味、價值的「話語權」,都被收壟在茶商手上;在這樣的營銷模式中,品茶的高低或好壞,在本質上其實是用「故事」與「耳朵」所堆積出來的「體驗」;而這都對茶文化的推廣,只有壞處而無好處。
也因此,她暗自下了決心,想突破這樣的茶文化推廣困境;她認為,品茶應回歸到品茶者自身的感覺、喜好,而非讓外部環境,如茶市、茶商對茶品之評價與判斷─來左右一個人的感受與喜好。比起商業行銷操作下的「包裝」,與人云亦云的文化風氣;她認為品茶中最重要的,是回歸到品茶者自身的感受與喜好上;而不是本末倒置地,以茶市的營利邏輯,或營銷思維的風氣、趨勢來做推廣。
找回品茶最純真的感動與推廣初衷
因此,她認為要讓人們能擺脫外部成見的「干擾」,去認識茶,她希望在自己對茶文化的推廣中,能去除掉那些會導致認識茶文化的迷思雜質,使人們能真正地去了解茶文化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才是最重要的根基。因為,唯有讓人了解茶品的特色,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茶品,甚至真正發自內心,喜歡上茶文化,純淨的去享受一杯茶所帶來的享受與感動─才是她推廣的初衷與目標。
儘管,她笑說,自己因為這些違反商業邏輯的堅持,與常被人質疑的理想,而讓她的工作與業績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因為她既不去推銷那些好賣且好賺的款式,更花上大把大把的時間、心力─去幫客人不厭其煩地「試茶」;而一切的苦心,都只為替客戶找到一款適合,並讓他們真心喜歡的茶品。
因為要透過「客製化」的方式,勢必要投入更多的心力、時間成本,但她卻始終─甘之如飴地認為「值得」。甚至自掏腰包,只為與人分享她最純真的感動快樂。
儘管如此,她卻不曾真正對此後悔;因為她的真心誠意也被「看見」;懂她用心良苦與理想堅持的客戶甚至願意出資讓她開店做闆娘。只因為這些懂她的熟客知道,她理想堅持的意義,與背後那無可計量的真正價值潛力。
對理想的純淨堅持
這樣的機會對一般人而言,可說是天賜良機;但對於一位癡迷於茶文化的玩家來說,她覺得會因此變得不那麼「純粹」,會因為有了職銜的立場,衍生出壓力與各種包袱。她擔心,會因此變得「複雜」起來;因為在開店以後,以闆娘的身份立場,勢必得要面對,並扛負起財務報表中的淨利、績效等營運及發展的「責任」;也可能因此,漸漸遠離了她初衷與理想的「堅持」。
l 她相信,人們能在茶文化中尋創生命所需要的美好價值。
談論自此,她的神情才開始從迷茫的低潮中,尋贖回了些理想初衷的面貌。她似乎沒有後悔;甚至反而還因此慶幸自己能因為堅持,而不迷失在外部環境的趨勢洪流中,能更坦然且真誠地「做自己」。因為推廣茶文化的根基在於她是真心喜愛,並享受著這過程,以及那個安然、自在的自己。
儘管對於「未來」,尚無任何「著落」與「根基」,但她依然流露出一股自在、安定,且樂觀、正面的「老神在在」感;我想─能如此淡然地釋懷於命運機遇的「起伏」,不是其心理素質的強大,就是茶文化帶給她的智慧與勇氣吧。
202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