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提醒:
- 這篇文章屬於結構鬆散,前言不接後語,一堆東西混在一起做撒尿牛丸;用詞錯亂、邏輯不嚴謹、通篇主觀偏見的那種廢文。若仍執意要看,看完又覺得沒道理的內容,懇請讀者進行批判;看完覺得似乎有點道理的內容,還請讀者保持質疑,思考是不是純屬無知的文字愛好者在唬爛。
- 這篇文章會截錄部分作品內文或劇情,為了避免暴雷,請斟酌觀看:
(1)輕小說《如果有妹妹就好了》第2集、第7集、第9集
(2)動畫《隱瞞之事》第12集
- 這篇文章節錄的作品內文,純粹是為了做舉例,或是說明自己改變想法的因由,原作的內涵與意義,遠超斷章取義的片段內容。為了避免讀者產生負面的偏頗看法,因此另作說明。
我的寫作動機
在大學時期,閒暇的時間太長,於是在機緣巧合下,我開始接觸輕小說與動畫。因為如此,某個家人開始帶著嬉鬧的語氣叫我「宅男」或「阿宅」。
那時我不服氣,認為輕小說、動畫想傳遞的精神與理念,同樣有著能撼動人心的能量,於是我曾嘗試推薦了幾部心目中的神作,給我的那位家人。
「你覺得它哪裡好看?」家人問。我答不出。或很笨拙地嘗試解釋,卻講不清楚。「你連它好看在哪裡都講不出來,那我為什麼要花費時間去看?」家人又問。我無從反駁。
是啊,對於已經開始工作又常常加班的家人,自己連喜愛的作品都講不出一番道理,又或者哪裡感動,我卻希望家人撥出時間,去接觸本來就毫無興趣的事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那種餘裕。
所以,我開始寫作。笨拙地去寫。
寫作是思緒的軌跡
對於許多小說、漫畫、動畫,甚至是後來接觸的遊戲,每當我想要表達想法時,不論是口說或是寫作,都容易趕不上已在腦內千迴百轉的思緒,所以我寫作時只是在勾勒思緒的軌跡,語意卻常常無法說盡。
於我而言,寫作是一種載體,腦海中僅浮現幾幅光景,自己就能感受到當中的想法或感動。然而,想要將腦內看到的景色,油然而生的情感轉換成文字,再怎麼修潤調整字句,也未必能讓我自己獲得相同的感受。
因為不寫作,更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哪怕文筆拙劣,也只好笨拙地、不斷地寫,直到將思緒的軌跡紀錄下來。畢竟停留在腦中的想法,總會被未來更多的相遇所洗刷,而漸漸變得斑駁。為了不讓曾經體會到的想法或感動逝去,哪怕寫得不盡如人意,也只好持續寫作。
在真實與虛幻之間寫作
在閱讀不少作者創作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不少真實的痕跡。不少故事往往是奠基在日常生活的經驗,或是建立在作者曾經有著這樣的想法或價值觀,藉由虛幻的故事,假藉著故事人物之口,表達最真實的內心感受。
為了故事的流暢性,作者有時也會簡化真實事件的複雜性,讓故事變得淺俗易讀,卻又讓讀者能準確了解作者想表達的核心想法。
奠基於真實,寫作於虛幻。真實生活裡九彎十八拐的想法曲折,讀者不需要理解,也未必想看,於是改變、抽離、簡化現實事件發生的時間軸,或是將真實想法轉換成虛假的故事,只傳遞最核心、真切的內心想法或價值觀。
不敢以寫作者自居,只是自己在寫作內心感受時,為了隱藏自己某些卑劣的私心,隱瞞不想讓人知情的思緒,同樣會改變與抽離某些真實事件、想法,插入虛假的情感、事件或時間軸,只為了想傳遞的,更為核心的想法或感受。
寫作是私人的事
文章回到最初的寫作動機,後來將喜歡的輕小說、動畫寫成簡易的心得後,那位家人其實還是沒有看,所以直到大學畢業前,我有過一段時間不再動筆,當時所寫的糟糕內容,也全都隨著更換電腦設備銷毀殆盡。
歸根結柢,寫作是私人的事,閱讀輕小說、漫畫有什麼樣的感受;觀看動畫、遊玩遊戲得到什麼樣的體悟,未必會有人在乎。尤其是我寫的這類純粹情感抒發的閱讀心得、遊戲心得,就更是如此。
唯一值得慶幸的,大概就是還沒收穫「當你個版」、「讚 回應 分享」這類回應;以及就算沒有人看,只是單純地寫作,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緒,純粹地書寫文字,也還能讓自己感到快樂。
「寫作」不只是寫作
當「寫作」完成後,是一篇文章,也是私人的事;當文章發佈到網路平台、刊載到實體傳播媒介時,就不再止於私人的事,文章會是自己的作品,會影響讀者,同時也會受到讀者的審視、評價與批評。
文章的影響力
1.標題、文章篇數的影響力
以近期的方格子平台「ACG分類」為例,動畫《86-不存在的戰區》從今年3月起就有7篇文章。縱然未必會每篇都點進去閱讀,但看到不斷有人針對作品進行分析、討論與讚揚,就可能讓平常本來不太關注這部動畫的人,還是產生觀看的興趣。
又或者近期的海賊王動畫第1015話,各種網路文章下了「神回」、「封神」等標題,也會讓原本沒有關注的人,知道近期海賊王動畫又有耳目一新的表現。
2.文章的影響力
大學時曾看過一篇文章,內容大體是路上發問卷或傳單的工讀生,如果沒有發完,就會被罵、不能下班、領不到錢。出社會工作後,受到那篇不知名文章的影響,若不趕路的情況下,我開始願意撥出幾分種的時間,停留下來拿傳單、填問卷。
發佈的文章,不會因為自己名氣不彰,觸及率低、沒有人要看,就失去其影響力。再淺俗的文章,也可能因為內文中簡短的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看法或價值觀;就算被評價為廢文、沒有價值的文章,也可能為事情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社群媒體的傳播
現在社群媒體的傳播速度極快,只要文章具有足夠的話題性,不論文章的好壞、真實性、準確性或爭議性,就有可能藉由平台的文章推送、網友的截圖分享,讓自己文章的在各種社群媒體傳播,造成文章的影響力更廣。
1.社群媒體傳播帶來的影響
對於作者而言,這是一夕爆紅的機會,也是一夜猝死的毒藥。以自己較常看的Dcard平台為例,早期常有IG素人為了拍網美照而違反店家規定,就被熱心網友截圖到Dcard公開審視行為。原本幾百人追蹤的IG帳號就湧入不少網友批評或指教,Dcard也透過FB粉專轉貼連結,各平台相互合作或者網友私下分享,讓這件事傳播的更廣。
就算是似是而非,經不起內行人考驗的內容,藉由社群媒體的傳播,就可能讓更多尚未接觸的讀者,或對該領域不具備相關知識的讀者,因此產生偏見與誤解。
作品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文章做為作品發佈到平台,就不止於私人的事,寫作的內容若經不起讀者推敲、檢視,自然只會得到指責與批評。
2.自身經驗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內容夾帶著偏頗的主觀感想與錯誤認知,為一場活動做了「空虛」的感想。經由各平台的推送與FB粉專的分享,那篇文章意外地成功曝光了。得到的是一面倒的負面反應。
很幸運地,在其他平台只得到圈內人很克制地以「奇文共賞」、「沒搞清楚那場活動的意義」、「沒文化的人真可怕」、「這個作者只是跟風想紅吧」、「XX平台墮落到連這種文章都能上熱門了」等客氣回應;喜愛的事物得到負面的批評,因此也有其他人寫文章逐段駁斥我的論點,或是指出我文章邏輯缺失,壓抑著自己的怒氣,保持理性提出見解,為那場活動、為未來其他潛在的參與者說明活動的意義,指出那篇文章純屬我未做足功課的偏見。
文章不會因為冠上「讀書心得」、「初體驗」、「主觀感想」,就不用為文章帶來的影響,負起應有的責任。因為當偏見與誤解產生時,再多的專家或內行人出面釐清,也未必能弭平形成的偏見,因為其他讀者未必看的見,誤會早已產生,想法也可能已經定型。
當文章發佈到網路平台、刊載到實體傳播媒介時,就不再止於私人的事,而是會影響讀者,同時也會受到讀者的審視、評價與批評。
我一直以為我明白這些很簡單的道理,直到那篇文章以後,我才深刻感受到這些道理的重量。
當作品成為商品
當作品標上價格的那一刻起,將兼具「商品」的性質,就會被更加嚴格地審視「值不值得」、「有沒有那個價值」。商品的價格訂在那裡,「有沒有那個價值」卻存在於消費者各自的心中。
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付出多少努力、蒐集了多少資料、作了幾次文句修潤、人物設定上的細微修改,消費者不會知道,也不一定會在乎。不可否認地,需要肯定作者為了作品付出的心血與努力,但當將件事搬上檯面提起,就純粹成為情緒勒索,一如沒有做出實績的員工,一昧要求別人看到他付出的努力一般。
當作品成為商品時,就不可能要求每個消費者,都必須要在意商品產出的過程,因為更多消費者只在意商品最終呈現的品質。原先,我是這樣去看待商品。直到看到一本輕小說。
『寫這麽沈重的劇情是要給誰看啊。』『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根本意味不明。』『配角的故事一點都不重要,告訴我結局會走誰的路線就好。』『我全套小說都拿去燒掉了。』『廢物輕小說作家得意忘形起來就是這樣w』『看了劇情泄露後覺得內容有夠糞,不買了。』『作者去死吧。』
根本沒有實際看過小說的人,拿著條列式的劇情整理加以批評嘲笑的醜惡畫面隨處可見。
──輕小說《如果有妹妹就好了》第7集P192
「小說家真的是種活受罪的職業哪……爲了刻畫世界和人性,必須具備比常人敏感好幾倍,甚至會因爲不值一哂的一句話就受傷的纖細感性。與此同時,卻又不能沒有鋼鐵般的大條神經,好讓自己可以面不改色地承受一般人聽了早就精神崩潰的惡意攻擊,還有不配稱作是批判的謾罵叫囂。」
「……又要敏感又要神經大條……根本是癡人說夢嘛。」
──輕小說《如果有妹妹就好了》第7集P193
我深愛『絕界的聖靈騎士』這部作品。
倘若我不喜歡這個故事的話,即使是爲了工作,我也不可能把它寫成十三本小說──換算成文字的話,約一百五十萬字的文章。
它不是什麽工業制品。被人冷嘲熱諷我也會懊惱難過,氣到想要殺死對方泄憤。獲得讀者的好評我會感到開心,收到書迷的來信我也會放到保險庫裏保管,三不五時就拿出來反覆閱讀;看到漫畫版畫得很棒的場面時,每一次我都開心到差點要跳起來。
「……我他媽的就是喜歡……它是我的心肝寶貝……!或許對你們來說這只是成千上萬部的商業作品之一,可是對我來說它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寶物……!我很喜歡它啊混帳東西!爲什麽你們就是不明白啊可惡!開什麽玩笑……別鬧了、別鬧了、別鬧了!」
──輕小說《如果有妹妹就好了》第2集P243、P244
《如果有妹妹就好了》的作者藉由故事的人物,將創作者們面對來自檯面上的讀者與非讀者有心、無心的惡意,痛入骨髓、撕心裂肺的真實感受,以最直觀的方式傳遞給讀者,也粉碎我為了保護自己的辯解。我沒有使用文字傷害他人的打算,卻曾有用文字傷人的事實。
如果說「肯定作者為了作品付出的心血與努力」搬上檯面提起,就純粹成為情緒勒索;那麼將「XX沒有那個價值」搬上檯面議論、批評,否定別人喜愛的事物,更顯得自己傲慢與無知。
作者與作品
作品形塑了作者形象
《刮掉鬍子的我與撿到的女高中生》第1集作者介紹中,作者提到了當初編輯內部都在謠傳「作者一定是大叔」;原本我認為作者是很接近男主角「吉田」的形象,所以才有辦法描繪出這麼立體的角色,直到2021年動漫節因應第4集發售而舉辦的作者線上見面會,作者當時回答「吉田」是他最討厭、最不會描寫的角色,才發現作者跟我想像中的形象並不一樣。
無關乎作者本人的意志,讀者會依據文章或作品,遐想並塑造自己對作者的印象,甚至是貼上標籤。「做作的文筆」、「拐彎抹角的筆調」、「假客觀」、「意義不明的廢文」...這些形成的既定印象,最直觀的影響,就是當下一篇文章、下一部作品完成時,讀者還願不願意相信作者,再花時間在作者的作品上。
作者影響作品印象或解讀
1.正面事例
我讀不懂詩。在極度精練的詩詞裡,若不清楚詩詞的時空背景、作者的當時處境,依我貧弱的文學素養,都只能讓我偶爾從詩的意境中,找到情感的共鳴。
只有在了解作者的背景及經歷後,我才有更多機會,去了解作者淡筆中傾訴的濃情,在困境中發出的豪情與壯志。了解作者,原本看不懂的作品,也才有機會明白作者基於什麼理由,書寫了這樣的內容。
有時候,知曉了作者的背景及經歷,對於其作品容易有不同的理解或感觸,尤其是文學或藝術相關的詩歌散文,又或者輕小說、漫畫。這是作者為作品帶來的正面影響。
2.反面事例
動畫《隱瞞之事》第12集,專門畫18禁搞笑漫畫的漫畫家「後藤可久士」,爆出了妻子因為海難失蹤的新聞。「老婆都死了還在畫小雞雞?真心受不了」、「當時根本就是黃色笑話全盛期嘛,不配做人啊......」「看這傢伙的漫畫已經笑不出來了啦」縱然後藤可久士持續畫漫畫,是為了養育留下來的女兒,並將積蓄用在尋找海難失蹤的妻子上,但讀者對事實真相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在網路上引起撻伐聲浪,讓漫畫家決定封筆。
另外,生活中也有不少作者為作品帶來了負面影響的案例。寫了不少純愛小說的作家,因為爆發外遇的醜聞,讓讀者對作者的純愛小說,從原本的喜愛變成了厭惡;寫愛情故事的作者,到高中演講提到寫作動機是為了賺錢,於是澆熄了讀者對其作品的熱情。
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
「讀者為作者所做的評價,未必等同於作者本質。」我讀完某位作者的作品,從作品中得到很多體悟與感動,於是上網搜尋作品的心得與評價,才知道作者因為前一部作品結尾不吻合多數讀者的期待,得到了「爛尾王」、「垃圾作家」的評價。被讀者貼上了這類標籤,連帶影響了其他讀者對作者及其後續作品的感受。
不能因為別人的偏頗評價,就去論斷一個人或一部作品,那樣可能會錯過更多美好的事物,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然而,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留給了工作、家人、朋友,留給了其他娛樂。就連我的家人都未必願意撥空閱讀我的文章,更不可能奢求讀者為了認識我而多做停留。
現代並不缺乏娛樂,創作者亦猶如繁星,大多數讀者自然會依據網路的評價去過濾出吻合自己喜好的作者或作品,不可能要求讀者為你駐留;同樣也無法要求每位讀者去閱讀自己所有的文章,去認識自己。
直到現在,縱然無法得知讀者怎麼看待我的人、我的文章,但有讀者仍願意撥空閱讀我的文字,我抱持害怕與恐懼,感謝與欣喜。
作者、讀者與作品
大學在上課時,讀過一篇課堂資料。資料提到鄭愁予《錯誤》有一段「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經典名句,讓很多人誤以為是浪漫情詩;直到五六十年後,作者現身說法,才知道《錯誤》一詩是描寫戰爭殘酷的詩,而非描寫男女私情。
知曉《錯誤》一詩真正想訴說的情感,卻又有讀者無法接受,戲謔地說「鄭愁予的官方說法,才真的是個『美麗的錯誤』。」這一份資料讓我印象深刻,也給我帶來一些感想。
文本的詮釋,未必等同作者的理念
在得到原作者的官方說法之前,讀者只能依據作品給出的線索,去推論作者想傳遞的核心思想,卻也未必能篤定這是作者想表達的理念。
至少我不行,因為我在書寫過程的資料蒐集與論證並不成熟,不具備充足的專業性;加上書寫的內容,大多是觀看作品後的個人情感抒發,參雜了過多主觀感想。因此,我寫作的文章只能稱為「心得感想」,而不能妄稱「評論」或「評價」。
作者說法,不妨礙讀者另作詮釋
就算得到原作者的官方說法,其實也並不妨礙讀者針對其作品,追求更美的詮釋。當作品誕生於世,因應每位讀者的成長環境、價值觀等種種因素,自然會產生不一樣的看法或詮釋,也因此才能為作品帶來無限可能。
只要針對作品詮釋的邏輯足夠嚴謹,能夠自圓其說,就算將作品與作者分開討論,似也並無不可。就如同我接受鄭愁予對《錯誤》做出「描述戰爭殘酷」的解釋,也並不妨礙我更喜歡「描寫男女私情」的說法。但若因為這樣就拿著個人或大眾看法,去抨擊原作者與作品,例如「尾田懂個屁的海賊王」,就實屬過頭。
作者無法掌控讀者如何解讀作品
每位讀者從作品解讀到了什麼,作者是無法掌控的。有可能讀者從作品得到了不同的看法、啟發,甚至看到了某些現象;有可能讀者的知識含量比作者更豐,看破了作者的邏輯漏洞百出,抑或文章純屬狂言妄語;也有可能讀者理解錯誤,或是斷章取義,尚未讀完文章,就緊抓內文的某項論點不放,想要表達看法,做出抨擊。
正因為無法掌控讀者從文章中解讀什麼,所以寫作時才更應該維持論述的完整性,為何喜歡、為何討厭,說清楚「主張」的箇中因果,確認因果關聯及文章架構的邏輯是否完整。
盡可能地引導讀者,往自己期望的方向去理解,減少可能產生的不必要誤會。就算最終依然讀者不認同文章而提出疑問、批評,讀者也才更容易依據不認同的內文論點,提出不同的論點。
屆時,才有辦法釐清是自己才疏學淺、文章荒謬不經;抑或讀者斷章取義,論點毫無道理;又或者,只是彼此對於文章的詮釋不同,本身並無優劣之分。
文章的完整性越高,才更容易得到超乎預期的反饋,藉以提升自己;當質疑與批評出現時,也才容易釐清是自己還是別人的問題,從而思考並藉此改善自己的缺失與盲區。
寫作是私人的事
沒有人看的文章同樣會為他人帶來影響,無知的言論也會為事情帶來偏見。明確體認到這件事情後,有段時間我不再寫作。
即使這是常識,不知道的東西就是不知道啊!也曾有過同樣的悲鳴。正因為不具備相應的常識,所以哪怕事前有先提前查找資料,查找資料的方向與資料的完整度,仍然可能讓自己對事情一知半解。
然而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因為自己無知的片面之詞,影響他人錯過好的事物,或抱持既定偏見去欣賞,不是一句自己無知,就能逃避開責任。同樣地,也沒有人有義務容忍別人的無知,去踐踏自己的專業或真心喜愛的事物。
曾經,我也一度憧憬著專業,所以效顰專業的筆調,去書寫自己的感受,理所當然文章獲得了「做作的語氣」這種感想,也得到「廢文」、「意義不明」這類評價。歸根結柢,那也不是真實的自己。
最後伊月能繼續堅持理想下去,除了同期作家春鬥和責編土岐的鼓勵之外,到頭來,關鍵還是在于他喜歡自己寫的小說。不管別人怎麽批評,他就是沒辦法討厭自己寫的小說。
「…………我、我。」笠松青葉努力從喉嚨擠出答覆。「……我……嗚……喜歡、自己的小說…………嗚嗚嗚……!我寫的小說是很有趣的……!咕…………我……我……!我愛我自己寫的小說……!嗚嗚……嗚嗚嗚嗚……!」
伊月彷佛在凝視著過去的自己,向青葉露出溫柔的苦笑。「既然如此,那就繼續創作吧。才能、資格、價值、意義都是非必要的條件!……再說,就算是劣化版複制品又怎樣。只要繼續寫下去,說不定遲早有一天也能超越真貨吧……冒牌貨超越真貨,簡直就像主人翁一樣帥翻了,不是嗎?」伊月這番話不只是說給青葉,同時也是在說給自己聽,青葉一如得到了救贖般注視著他的臉。
一直被責編和無數讀者針對劣化版複制品這點窮追猛打,導致青葉的心被冰封了起來,可是在伊月的溫柔打氣之下,冰封的心如今終于融化了。「……即使沒有才能,也能寫小說嗎?就算我只是劣化版複制品,只是個冒牌貨……我還是可以寫小說嗎?」
「那當然!」伊月懷著自身的決意以強而有力的口吻斷言後,青葉的眼眶滾下了偌大的淚珠,抽抽噎噎地啜泣不止。
──輕小說《如果有妹妹就好了》第7集P190
我驚懼,我猶疑,所以不敢寫作。閱讀完、體驗完許多作品後,我欣喜,我悸動;我惆悵,我感動。到頭來,我依然寫作。沒有才能、資格、價值、意義的話,還能夠寫作嗎?我不知道,但我依然去寫。因為哪怕只是單純地書寫文字,我還是從中感受到純粹地喜悅與快樂。
縱然如此,卻不想,也不敢再以作者、寫作者自居,我純粹是喜歡紀錄文字的文字愛好者,一個偶爾會寫文章、寫廢文的人。所以我的文字,看看就好。
我寫作,是為了自己而寫
在寫作的過程一路磕碰,現在的我,寫作更多是為了自己;發佈到網路平台,是為了留下紀錄。我寫作除了尋求認同,更多是自娛自樂地抒發感受,以及藉由在公開平台上書寫文字,達到自省。
我希望從他人的作品中,褪去作品的外衣,找出直撼心靈的感動;在他人費盡心血創作出的作品中,感受每部作品的獨到之處;從他人的文章論點中,找出對作品更美的詮釋。
然而我的愚拙超乎想像,就算早已知曉的道理,卻還是容易一犯再犯。我沒有使用文字傷害他人的打算,卻還是有過用文字傷人的事實;我清楚自己在大多數作品所做的解讀,純屬自己無知的主觀感想,然而看到自認淺薄的他人感想,內心又時常泛起傲慢的自我優越;我容易得意忘形,忘記應該維持的本心;我想要找出每項事物的美好之處,卻又常常批判意識過於讚美之詞。
我恐懼,我害怕,所以我不敢下筆;我喜歡,我期望,所以我依然寫作。
因為只有在寫文章的過程,我才能發現我在認知與實踐上的差距,重新做出修正;在平台上受到讀者公開檢視,從讀者反饋的「我的形象」,從客觀角度審視自己的言行,發現自己的認知盲區;以及在未來,若我再次做出改變,留存的這一篇紀錄,才有辦法回頭省視這樣的改變,是否依然符合我所追求的本意,還是應該回歸寫作本心。
結尾
視為人生重大改變的轉折,在他人眼中又是什麼樣貌?也許終究是乏味可陳,是茫茫人海中隨處可見、老掉牙的人生百態。但那又如何?你、我終究是歧路的旅人,在彼此交錯的人生旅途中,相識,然後別離,無法一路陪伴,經歷相同的歡喜、苦痛。然而這在他人看似平淡的故事,無可置疑,是我抒寫下的人生。
→這是2年前我寫下的假掰文字,現在回頭審視,還真的有夠假掰。但哪怕到現在,我好像還是挺喜歡的,所以就乾脆混進結尾裡。
一如開頭所言,這篇文章屬於結構鬆散,前言不接後語,一堆東西混在一起做撒尿牛丸;用詞錯亂、邏輯不嚴謹、通篇主觀偏見的那種廢文。因為我把做為小說、漫畫、動畫、遊戲的一名讀者,以及做為有在寫作的文字愛好者,所有主觀感想全都混雜在一起寫。所以有辦法按捺住耐心看完文章的讀者,您辛苦了。感謝看完這一長串的胡謅亂語。我的文字,看看就好。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