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文科的人都比較短視......跟理科女生交往就是跟文科女生不一樣,她們邏輯比較清晰,文科女生邏輯就差一點,講究理性跟感性的人就是不一樣......學實用的技術還是比較容易成功,文科很難成功,雖然他們有的寫小說很厲害賺很多,但那畢竟是少數。」我的碩班教授說。
關於理科與文科之爭,實在是吵得太多了,這幾乎是一個不分族群的話題,屢見不鮮。看到上面這段論述,應該不難猜到說話的人是位理科教授,然而這篇文章的動機不是要大家來公審這位教授,而是想藉由這個評論來釐清一些觀念,畢竟身為大學教授、擁有博士學位的人都有這樣的言論,我想這樣的想法應該也存在於很多人心中。
按照我這位教授的說法,學文科的人邏輯比較差,這個邏輯其實就不太好,因為這樣的意思好像是在說,學文科好像會降低邏輯能力、此消彼長似的。我想,要導正這個觀念,就要先從學術本身來講。
其實,只要是學術就一定是建立在理性和邏輯之上的,即便是人文領域,如藝術和文學自然也是,否則藝術「理論」和文學「理論」如何成立?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印象是因為,藝術和文學的表現通常是基於感性的,然而我們並不能直接認為藝術和文學等於感性本身,否則藝術和文學的學問是無法建立的。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並不是因為學文科會降低理性邏輯能力,而是和學理科的人比起來,文科生比較少會練習邏輯思考,所以才會造成理科生較理性、文科生較感性這樣的現象。這樣的說法好像乍聽之下似乎有些道理,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不管是誰,生活中一定都在使用理性邏輯思考。文科生在進行藝術或文學創作時,雖然可能以感性為出發點,然而創作過程中,當然也是必須經過邏輯思考的,而文科生在鑽研義理、考據、辭章時,也是一個高度運用理性能力的過程,其運用的程度絕不比理科生運用時來得低。
因此,如果真要評論只專注在科系所學的人,或許我們應該要說,學文科的人更專注於情感或思想等人文式的抒發;或許我們不能說學文科的人缺少理性,而是學文科的人有更多的感性。
歸根究柢,我的教授會說出這樣的言論,主要原因並不是邏輯不好,而是書讀太少。他並沒有發覺,在他這種不看好人文與感性傾向的言論,其實本身就是人文思維,因為評斷價值高低這件事其實並不「理工」。而關於成功的定義,很明顯教授是指賺錢多寡。不可否認,理工科系畢業生在職場上的確比文科畢業生賺得多,不過,以賺錢多寡來定義成功實在是很悲哀,尤其這些話是從一位傳道授業解惑者的口中說出來,我實在是感到有些遺憾。
然而更悲哀的是,許多文科生自己大概也同意教授的說法,以這個角度來說,或許教授的言論並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