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才過了一半,美國和中國都發生了一件在各自國內引起眾所矚目的社會大事
6月2號,強尼戴普和安柏赫德離婚之後,互告誹謗的宣判日。
6月10號凌晨發生,下午披露錄像的唐山多男圍毆女子事件。
兩件看似性質完全不同,但其實事件背後都跟『性別對立』有關係。
先說說唐山打人事件。案件始末,簡而言之,就是一名男子對鄰桌用餐的女子搭訕,並且還毛手毛腳。被拒絕之後,與同夥共九人圍毆受害者和同行女性友人四人,甚至拖行到店外毆打。4個受害者2重傷2輕傷。
誰對誰錯,錄像很清楚,沒什麼好辯解的。但是這件事背後的水卻很深。
加害者的背景關係,唐山後續被爆出多起黑白掛勾等等問題暫且不談。這裡談的是國外歐美的主流媒體報導這個案件都點出的重點:中國『性別對立』,也有直接稱『性別暴力』的問題。
而這類的關鍵字在中國境內都是屏蔽的。官媒定性就是暴力打人事件。因為『性別』這個問題在中國其實是很嚴重的問題。所有的官員都必須『和諧』類似的問題。就連成龍為這件事發聲,也被官媒稱為好事之徒。我個人猜測可能是他內容提到了性別問題。
因為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這是備受關注的第七次中國人口普查結果),男性比女性多3490萬人。所以也就有了「中國有3000多萬光棍」的說法。
然而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在新聞發布會上曾對此說法表示,這些人是分布在不同年齡段,其中,20-40歲適婚年齡男性比女性多1752萬人,性別比是108.9。
他的意思是男女比例並不嚴重。而且還提到婚戀關係包含更複雜的個人與家庭因素。簡單說就是間接在否認多數人找不到老婆是因為男女比例失衡。
這說法顯然避重就輕。
2015年開放二胎化之後,如果引用2017年一年的統計數據,中國是114(全球最高,不過多年來中國一直都是全球最高的男嬰比例)。2021年降至111.3。但在過去中國實施一胎化後,這個數字最高曾超過1.20。也就是100個女嬰,對上超過120個男嬰。但是對比開放二胎前的2010年,這數字是118.1。顯然已經逐漸接近正常值,2021年還解禁三胎。顯然政府也意識到一胎化政策讓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自然情況下,每105個男嬰對應100個女嬰。這也是聯合國公布的正常標準1.05。美國就是最好的例子,從1981年到2006年,剛好是男女比例是1.05:1。正常的情況下,因為男性通常死得較早較多,所以1.05:1並不會導致男女失衡。
在一個男多於女的人口結構,剩男才是個問題,剩女根本不是問題,但整個社會輿論卻試圖塑造「剩女」的形象,造成單身女性的恐慌。這其實是官方為了維穩所進行的意識形態洗腦。媒體會宣傳30歲以上的女性可能生育不健康寶寶的訊息。醫生被迫不斷警告年輕女性等到30歲再要孩子,可能會生出有缺陷的寶寶。女星、女主播這些螢幕紅人都最好在30歲前結婚生子,否則就很有可能會失去舞台。媒體還構建出許多不友善的剩女形象,以逼使單身女性快結婚。理應是保障婦女權益的全國婦聯在2007年把『剩女』定義為27歲以上的單身女性。同年八月,中國教育部還把這個詞加進了官方的詞典裡。此後,官媒各種通過文章、調查報告、社論、影視娛樂作品擴大這個詞的影響。
而中國的性別失衡,還有很嚴重的城鄉差距。以2016年上海世博公園的「婚戀博覽會(公益萬人相親會)」為例,很多不願活沒空參加的單身男女,都是父母參加。而參加的許多單身女性父母感嘆適齡的男孩那麼少,只剩較年長的剩男可挑。而這個『城市的剩女問題』被放大到全國,彷彿中國只有剩女問題,剩女現象很嚴重等等。但實際的情況是城市剩女多,鄉村剩男更多。城鄉差距讓性別失衡更加傾斜。城市的剩女固然很難找到對象,但鄉村的剩男因此更難找到對象。
而除了引導女性結婚,還有強調購買婚房的重要性。這是一連串精心布局的『國家級別』的全民運動。大多數國家都會看重婚姻,但沒有國家會像中國將婚姻和房產這兩件事幾乎綁定。而房價的提升是開發中國家最常見的帶動經濟成長的火車頭。
利用社會輿論變相逼迫單身女性儘快結婚,一次解決兩個問題:大量的單身男性找對象,與加快經濟成長的火車頭『房市』的速度。
而且不光是給單身女性壓力,單身男性也充滿壓力。因為各種對單身者的歧視,甚至還有一些處罰單身的法令陸續推出。例如2012年發佈的單身限購。上海單身人士不能在上海購買第二套房產,而非上海的單身人士在上海連一套都不能買。類似的增加結婚壓力的政策和作法,各地都有。
但是當單身的男性受到壓力,卻因為『剩女』這種意識型態的建立,讓單身男性認為錯誤都在女性身上,產生仇女心態,反而不思自我條件的提升或努力經營兩性關係。就連趙薇受訪都曾經說出類似:『大家也懂得,大陸的男人嘛......』這種暗示貶抑大陸男人的話。
所以唐山發生這樣的事,雖然遺憾,但並不太讓人意外。比較諷刺的是唐山連續四年獲得『文明城市』稱號。我往死裡打,但沒打死。很文明吧?
另外提一個很嚴重的現象,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同時都發生了嚴重的女性短缺。在2018年4月,華盛頓郵報一篇文章說出,中國和印度總人口27.3億,已經有8千萬的『剩男』。未來這數字只會再增加。
女性的短缺,反而增長了對女性的暴力行為,如買賣人口,類似徐州八孩媽事件會不斷上演,增加了社會不穩定性因素。
其中我覺得對女性增長的暴力行為中,『受害者有罪論』是常見又讓女性害怕的言語暴力。看似沒什麼,可能很多人都會是參與者的網路留言,其實跟兇手對被害者的傷害沒兩樣。即使是在唐山打人事件中,就有不少網友說,『搭訕而已幹嘛拒絕,被打活該。』
就是這種『受害者有罪論』,往往讓受害者受到更嚴重的二次傷害。
最後要回來提到強尼和安柏事件。因為這就是個反面的惡例。安柏赫德的案例讓抱有『受害者有罪論』觀點的人更覺得理所當然。
本來是簡單的離婚案,但安柏卻想藉著後來發生的me too運動,把自己也形塑成家暴受害者。最後演過頭導致前夫提告誹謗,當然安柏也反告誹謗。
並非家暴受害者(甚至有證據證明是加害者)卻捏造事情,導致在法庭上漏洞擺出,例如強調從2015年開始使用某品牌的遮暇膏才能掩飾被家暴的傷口,參加節目和演出。結果該品牌卻很快打臉說2017年才推出這一款遮暇膏。諸如此類的情況在開庭過程中相當多,甚至還有包含在床上大便,這些『精采』的內容。但案件內容和過程不是此篇的重點,而且據說Discovery將把兩人的官司拍成紀錄片,所以這裡暫且略過。
對於美國是以平民組成的陪審團來說,證據的適用範圍並沒有受到司法官相關的訓練。而容易流於信任度與否的投票。被告的公信力變得很重要。
也就是,『我其實不知道你是不是有受到家暴,但是當你很多個謊言被拆穿的時候,我實在很難信任你最後想說的話。』
正常來說,即使安柏在法庭上謊話連篇(這只是比喻),但審判應考量的是撇開那些自相矛盾的謊言,關於家暴的事實是不是有證據支持。簡單說就是受害者可以是道德瑕疵者,不需要是完人。
不論如何,宣判結果是強尼贏了。而這卻是安柏一案帶給其他女性受害者的惡例。
『你看看安柏赫德的案例,哪有什麼家暴,為了陷害前夫,取得更好的利益,女人什麼謊都說得出來。』這是舉例用的設計例句,方便大家知道能適用的情況。
最後,真心希望性別不再對立,社會也能多一點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