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把一些食物包裝紙盒拆掉摺好,放入家裡的資源回收袋,這時母親剛好也起床了,在餐桌前滑平板,就是這個資源回收的動作,我跟她說起小時候賣舊報紙的往事,她說對啊都好久之前的事了。
民國七十年代,那時的台北市信義區,尚未從松山區獨立出來,世貿中心也還沒蓋,那裏以前是兵工廠,這裡有三個主要的眷村,四四南村,四四西村與四四東村,只有四四南村最後被保留下來,在台北101南邊不遠的地方,四四西村則是現在的忠駝國宅,四四東村原本是四四兵工廠的軍眷家屬住地,現在已都更為一般社區,完全看不出以前的樣貌了。
當時的文化生活,周休一日(禮拜六早上還要去學校),電視剛從黑白轉換為彩色沒多久,那時的民風真是純樸啊,我家就在國父紀念館對面,市政府用一片長長的綠色圍籬,把仁愛路這邊的房子區隔開來,因為這片房子蓋得比較早,是不是違章建築我就不清楚了,你可想像鐵路尚未地下化之前,鐵路兩邊那種破舊房子的感覺...。
後來我們家這一排是最先改建的,一轉眼間,當時的華廈現在也變成舊公寓了。
當時路邊攤早餐店與柑仔店,都在我們這邊的巷弄裡,有時父親中午要做飯,就會叫我去巷口的雜貨店買雞蛋,那個年代最特別的就是有沿街叫賣的小販,而且有分時段喔,你也知道,以前每天看的平面媒體就是報紙了,一個月下來會累積相當的數量,收舊報紙的小販總是騎著一輛三輪車,用嗓音高喊收舊報紙喔! 我爸聽到有人在喊,就叫我趕快下樓去追,回收舊報紙的阿伯看到我追過來,他就會帶著一支桿秤,跟我搭電梯上樓來,那時一綑舊報紙還能賣到五到十塊錢台幣。
除了收舊報紙的阿伯之外,還有賣傳統手工豆花的阿伯,真的就像時代劇裡演的那樣,用跟扁擔挑起兩個方形竹簍,他會在巷口停上半天,想買的人就從家裡自備湯鍋去打,真是環保啊,手工豆花現在也不容易吃到了。
下午會出現的小販就更多樣,有騎著單車,賣山東大饅頭與花捲的阿伯,也有賣爆米香的(這個台灣至今還能見到),聽到蹦一聲很大爆炸聲,那就是了,還有用兩根鐵棒轉出像滴答滴答聲音賣麻糬的,也有用一根手搖桿,發出刷刷刷刷聲音賣烤地瓜的...,到了晚上十點十一點,還會有高喊五香茶葉蛋的騎車阿伯,因為那時打麻將的人常常會肚子餓,哈哈。
也許,1945年戰後從大陸來的軍人伯伯們,也帶來了他們家鄉廚藝的傳承,結了了台灣傳統的麻糬及烤地瓜,成就了今日台灣多元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