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書本資訊
書名:宗教的40堂公開課:無論你是否擁有信仰,都可以用宗教解答人類對自身和宇宙的疑問!
作者: Richard Holloway 譯者: 林金源、廖綉玉
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06
購書管道:誠品實體書店 書種:紙質書
二、 內容分享
在介紹這本書之前,應該要先說明,該書雖然有介紹世界上諸多宗教的起源,諸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乃至鮮為人知的錫克教等等,大大小小超過幾十個宗教,但主要還是以基督教為主體在介紹,雖然作者沒有特別說明箇中原因,但我猜測是出自於作者本身的經歷,理查.哈威洛曾任聖公會主教,而聖公會為英國國教,而英國國教出自於天主教,而天主教則是出自於基督教,因此作者側重於自己熟悉的領域,也是無可厚非,當然這一點也許無須我特別闡明,在各位看到該書的目錄時,應該就會如此猜想。
從書名,便可得知此書的 40 堂課意味著一共有 40 個章節,第一、二個章節簡單的介紹了宗教的出現的原因,以及為何人類會如此癡迷於宗教?
作者認為發展出宗教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源自於思考,而這一點雖然作者聲稱其他動物都不會這件事,但實際上有不少動物都能做到簡單的思考,但真的能像人類這樣深度思考的動物幾乎沒有,因此人類才能如此獨一無二,更能夠依靠著抽象的概念,創造出我們宗教中的上帝並信仰著祂。
但人類並非一開始就思考有沒有上帝這號人物,而是思考人類的起源,以及死後人類又歸於何處?
這兩點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史上的大哉問,人類是由猿猴而來的這一點對於現代人來說幾乎可以說是常識,但對於過去的人們來說卻是狂言,居然將上帝的子民稱作為猿猴簡直是褻瀆上帝,這可是會被處死的罪刑,儘管這一論點對於現代人而言宛如磐石,但在近期的研究似乎又出現了些異音,認為人類或許根本就不是猿猴演化而來,而是忽然出現的物種,但這一點並非我們這次探討的重點。
回歸本題,人類起源至今似乎可以說已有定論,但死後的世界卻仍然是個謎,目前對於死後世界的論調有兩種,一種便是起源於印度教的輪迴體系,另一種則是基督教的天堂與地獄,不得不說這兩種有著巨大的差異,在輪迴體系中,人類必須經歷無數輪迴才能臻至超脫,不再受到輪迴所苦,而另一方面的天堂與地獄則是人在死後須等待審判日,上帝會透過人的善行區分應該上天堂或下地獄,而在此期間死掉的人就只能等,而只要能上天堂,就如同印度教所謂的超脫,就能擁有永恆的生命。
那麼上帝這個概念又是怎麼來的呢?起初祂是透過先知傳達祂的意念,而先知則向人們宣稱這是神的旨意,人們盡管無法親眼見到神或聽到祂的聲音,但透過種種神蹟,於是他們認同了神的存在。
在此,作者對於先知與神的溝通提出了幾種很有趣的說法,其中一種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將潛意識比喻為一扇通往地下室的門,當人們清醒時,這扇門是緊閉的,然而當人們睡著時,這扇門將會開啟,而夢境的聲音、畫面將從地下室湧現,然而有時候某些人在清醒時,這扇夢境的大門未必是緊緊閉闔的,當夢境的畫面或聲音洩露並侵入你的生活時,就好比遇到靈異事件一般,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聽不見得聲音,而這些人通常會被社會上的人們認為有精神疾病。
書中摩西看著燃燒的樹叢,並聆聽著上帝的旨意,要求摩西帶著他的族人離開埃及,但在外人看來,那並非是燃燒的樹叢,而是一顆長滿豔紅漿果的果叢,人們也聽不見任何來自上天或地下的聲音。
摩西所聽到上帝的旨意正是他亟欲為族人脫離苦難的夢想,而這份夢想也很可能正是來自於摩西內心那扇通往地下室的大門,也就是說上帝的旨意只是潛意識的洩露,透過這些異象摩西堅定了他的心,使得他做出一連串後續的舉措,並迫使埃及國王讓他帶走他的族人,但這只是一種闡述摩西先知行為的一種說法,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摩西聽到的上帝的旨意,也有可能是來自虛無且地位無比崇高的聲音,那個聲音屬於上帝。
當有人聲稱自己聽到上帝的聲音時,我們不該急於駁斥此為假想,或那只是來自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因為我們無法知道,他所聲稱的遭遇是否為真,因此你可以選擇不相信,亦可選擇相信,就如同信仰一般,這都是取決於你。
如開頭說過的,這本書主要是以基督教為主要的介紹對象,因此其他的宗教我便不一一介紹,但在分享基督教的故事之前,我想特別提一點,作者將儒家、道家思想,作為中國的代表性宗教作為介紹,這並不是意味著對作者來說儒或道是宗教信仰的一種,書中很明確的表示,這是一種思想,而以這個思想為核心,許多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都將以儒家與道家思想做為核心,而這也影響了許多傳入中國的異國宗教,比方佛教,中國的佛教與印度的佛教差異就相當的大。
書中介紹基督教可說相當完整,它從亞伯拉罕開創了一神信仰的開端-猶太教,摩西出埃及記建立屬於了猶太人的家園,隨後猶太人又再次被奴役於巴比倫,而在巴比倫時期猶太教的教義有了巨大的變革,而後羅馬時期耶穌的出現,隨著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死亡不但無法消滅基督教的種火,這把火在很短的時間內席捲了整個羅馬,在羅馬的政治需求下,基督教成為國教,而基督教也改名為天主教,天主在此的意思代表著普世,在此期間也介紹了穆罕穆德如何創建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徒認為自己是上帝最忠實的信徒,伊斯蘭教的出現無疑是對天主教的挑釁,而宗教的爭鬥,絕非單靠口舌便可解決,唯有血腥與死亡,讓發出異音者永遠的閉嘴,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這一點在耶穌的死亡、猶太人被無限的奴役體現無疑。
天主教與伊斯蘭教最大的衝突無疑是十字軍東征,但這除了宗教信仰上的衝突外,更大的因素還是來自於政治與經濟的角力,這此就不細談了,書中也介紹了在十字軍東征前,羅馬天主教的東西大分裂,西羅馬依然稱為天主教,而東羅馬則為東正教,宗教的分裂除了和子說的教義解釋上的歧異外,更多的因素是來自於宗教為了把持權利而導致的衝突,分裂後,作者便順勢介紹宗教改革的浪潮。
最著名的宗教改革便是德國的馬丁路德,因為當時天主教某地區主教為了還錢,以及建造更精美的教堂,而與教宗聯手販賣起贖罪卷,他們聲稱這張贖罪卷可以免去自己一生的罪孽,甚至還能替死去的親人免去罪孽,而且價錢相當便宜,這一做法顯然將教義、戒律視為無物,這惹得做為天主教教士的馬丁路德極為不滿,對於天主教的腐敗,他感到深深的失望,在此期間他甚至受到了天啟,而這一段天啟更使得他對於天主教有了翻天覆地的看法。
既然神愛世人,那麼為何我們需要購買贖罪卷才能拯救自己,免除罪孽呢?要拯救自己不正是要透過上帝的愛便足夠了嗎?而馬丁路德的這一想法對於後世的宗教改革有著極大的影響,儘管此刻的他是無法想像的,在後世人道主義興起甚至有人提出地獄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既然上帝深愛著人,那麼他又如何能看著人們在地獄中受著永世的痛苦呢?當然這一想法並不為大眾所接受。
順帶一提,既然說到地獄,就不得不回到羅馬天主教剛剛興盛的時期,天主教為了把持自己在羅馬的影響力,他們創造了地獄這個概念,為的就是消除異音,並強化人們對於信仰的堅定,於是有了宗教裁判所,這種比地獄更加駭人的存在,他們對於異教徒的刑罰用慘無人道來形容是絕對不為過的。
馬丁路德引領起第二次宗教大分裂,而這一次的影響相當劇烈而悠久,乃至如今依然有不少從天主教中分裂出的新教,而這些新教在過去,天主教一概的做法就是血腥鎮壓,就宛如天安門一般,天主教不會跟你辯論教義,而是直接煽動信徒,或派遣軍隊,將這些新教的異教徒全數撲滅,就好似這些新教徒是染病的豬雞一般,而後在近代,這種壓迫逐漸減少,主要還是科學的抬頭所導致,許多聖經記述禁不起科學的挑戰,曾經聖經便是真理,在科學的摧殘之下,聖經變成了一種藝術、一種概念,不再是唯一,於是宗教走向世俗化,人們思考事物不再以宗教為本位,而是會加入更多面向的思考。
世俗化後,對於不同宗教人們對於不同宗教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過去只有同一個宗教的人才能在同一個國家生活,如今跟你住在同一棟大樓的住戶,可能就有數十種不同的信仰,甚至都能包容對方獨有的宗教信仰。
宗教的世俗化自然也使的宗教的影響力逐漸衰落,而這也使得宗教狂熱分子極大的不滿,於是基本教義派便油然而生,他們認為聖經所述便是唯一,而不遵循教義就是邪魔歪道,必須要矯正,甚至清除,這一點在中東地區尤為明顯,他們甚至不認為自己是殘暴的一方,更認為自己這麼做才是上帝最忠實的僕人,而這一點也呼籲了伊斯蘭教對於自己的看法,他們本來就認為自己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進化版,是上帝子民的最終版本,對於古蘭經的執著,自然遠超其他宗教。
書中也介紹了現在基督教的變形,而這些變形也通通被歸類為新教,諸如基督科學會、山達基教會、世界基督教統一神靈協會等等,這些教派雖然由基督教分裂而出,且他們的教義可能參入了道教、印度教,甚至世俗人道主義等思想,因此與正統的基督教早已有著天翻地覆的差異。
雖然書中每個宗教都僅以一則則的小故事介紹,但透過這些故事的背後,便能感受到不同宗教的奧妙與奇特,宗教的起點本是人類像宇宙發出的一個個大哉問「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何方?」、「宇宙是誰創造的?」、「我們死後去了哪?」,我們將這一切大哉問歸咎給一個偉大而神聖的存在,我們將之稱為「神」,這位神透過先知展現了一次次的神蹟、神諭,宗教油然而生,宗教便是神在地上的代言人,但他們所行之事是否代表神,這便不為人所知,但至少如今大多數宗教的本意是勸人向善,這一點儘管是受到了世俗人道主義的影響,但或許這個答案才是最接近神愛世人的本意。
三、 值得探討
1. 猶太人的苦難:
猶太人不斷的被奴役又建國又被奴役,彷彿有某種詛咒使得他們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家園,但他們卻不責怪上帝,反而怪罪自己不夠虔誠,認為這一切都是源於自己的罪。
從猶太人的故事中,我除了感受到他們對於上帝的忠貞與執著之外,我更感受到一種對於自身的民族認同感,他們是上帝欽點的子民,他們與生俱來就不是平凡的族群,或許猶太人的排外心理便是由此而來,他們無法接納,更不用提融入,用粗俗一點的說法,猶太人可能認為自己是純血的神之民,而其餘非猶太民族,都是劣等的族群,他們不受神的青睞,這種想法從宗教滲入文化,更內化成為每個猶太人的思想。
過去的我曾經是無神論者,我不喜歡談論什麼鬼神迷信之類的封建思維,但有時生活不順遂時,就會不禁認為是不是因為之前自己幹了些什麼壞事?如今才會遭報應,因此才會這麼倒楣,這個經歷告訴我,我明明不相信鬼神之力,但我卻會忍不住去以因果報應這種玄之又玄的方向去尋求解答,這便是我所謂的內化,而猶太人對於自身的族群感到驕傲便是如此,或許從小猶太家長就不對灌輸孩子,他們是神的子民,與一般人不一樣,儘管孩子可能不太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甚至他們長大也對此感到不認同,但在他們心底深處卻早已被種下了這麼一顆驕傲的種子。
2. 天主教的刑罰
天主教為了杜絕任何反對自身宗教的存在,他們建立了結構完整的宗教機構,讓神職人員對自身宗教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從而強化團結能力,再者透過宗教裁判所,逮捕散布異端邪說或反對宗教高層的人,甚至發展出地獄、煉獄等虛構的死後世界,以此來威嚇背離信仰的人,讓這些懷揣不安的人們只能乖乖皈依,以免墮入地獄,而上天堂與下地獄,其中的上與下更是一種明確的強調,是詞語應用上的一種完美典範,讓人們下意識的認為上天堂才是最好的,下地獄是充滿苦痛、負面的,因為沒有人喜歡向下。
天主教對於神職人員的控制,並利用殘暴血腥的武力肅清異己的行為,顯然與中國共產黨的作派極其類似,而這做法卻出奇的好,單純的人會被洗腦成虔誠的信徒,思辨能力卓絕的人卻會被作為惡魔被清除,但這是有強烈副作用的,其一宗教高層擁有極大的權勢,而滔天權勢會使人看不清自己,或許教宗起初真的是一名愛民如子的好人,但當他擁有了這樣的權柄後,對他來說,自己就是這些人民的神,而神是不會錯的,因此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義,都是神的旨意,其二從猶太教與基督教前期的歷史來看,高壓的統治絕對會衍生出新的宗教或反抗者,但這件事卻一直到了第二次宗教大分裂才發生,時隔一千多年,但這一點也可能是因為當時整個歐洲幾乎都是崇信天主教,而在其高壓而嚴密的監視下,大多數的反抗因子都被消滅在搖籃之中,其三宗教團體為了強化對於神職人員的掌控,其中必然少不了諸多利益交換,貪婪與腐敗,信仰與金錢掛勾,好比官商勾結一般,宗教與貴族、皇室形成一種密不可分的複雜關係鏈,因此只要政治動盪,宗教就會受到強烈的影響,比方教宗的選舉。
而在此我更想探討的是為何基督教會從被壓迫者轉變成壓迫者?
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強化宗教的團結並消除異端言論?還是說他們的這些行為其實挾帶的一種報復主義?又或者他們將基督教看作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自然要有法律,要有一層有一層的執行官,從執事、教士、主教,乃至教宗,基督教有著職責明確的劃分,這儼然是一種國家官員結構的簡化版,透過職責的分權、法律的依規,管理信徒,就如國家管理人民一樣簡單而粗暴,但不論基督教因何而成為壓迫者,至少如今他們不再如此,又或許是不再如此明目張膽。
3. 信仰的轉變
對於台灣人,甚至是現代人來說,宗教的影響力早已不如過去,因此我們很難想像為何有人會因為不同的信仰而殺死對方,甚至無神論者會被譴責成惡魔的化身,但實際上這件事至今仍然頻繁的發生在一般的生活中。
對於現代人說,物質的享受相當多元,食衣住行娛樂等等方面比起過去提升了百倍不止,與其豐富精神世界,倒不如滿足口腹之慾更讓人心滿意足,而物質的一切都是需要透過金錢來交換的,曾經有人說過,過去我們信仰耶穌,如今我們信仰金錢,這段話相當正確,從宗教史來看,信仰是一種撫平傷痛、逃避苦痛的一種方式,過去人們是透過精神世界來滿足這一需求,如今人們是透過滿足物質慾望來滿足,而這一點從工業革命起更是如此,時間便是金錢、努力工作才是有擔當的人等等思想不斷灌輸(相關的討論在 失控的努力文化: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一書中曾詳細的介紹過。),甚至對於現代人來說,成功的人生,便是擁有龐大財富的人。
崇尚金錢、物質,並沒有任何錯誤,甚至我也無法舉出這到底有什麼不好的,畢竟我也是在這樣的信仰文化中長大的人,我如何有辦法駁斥這樣信仰的不是呢?我最多只能痛斥狂熱的信徒,不顧自身健康只為了追求信仰(金錢)而奔波罷了。
若你執意要我說出我對於物質信仰的抱怨,我想現在這個信仰其實與天主教的高壓統治差異不大,天主教會要了異教徒的命,而物質信仰不會要你的命,但卻會被人嘲笑並受到歧視,如果你的所作所為無法賺錢,便會被人認定為浪費時間,或是奢侈的享受,比如我現在所作的事-寫作,又或者旅遊,而若這些事只是偶爾為之,可能還不會遭受到冷嘲熱諷,但若是持續為之,甚至還影響到健康,更會讓人笑掉門牙,若物質信仰對你影響並不大,或許你還能不以為意,但可悲的是,我本身也是它的信徒,儘管我曾想過要脫離,但我的思維模式已然定型,就好比前面提到的因果業報,這種金錢至上的思維早已內化在的心底深處,因此只要我持續做著這種毫無報酬的行為時,我便會產生一種對於自己無能的厭惡感,但同時一種莫名的使命感卻不動的驅策著自己。
然而這種使命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是我想透過分享文章,享受到人們的讚美?抑或是期待著人們給予我金錢,來撫平的我厭惡感?
我明明如此厭惡著這樣的自己,但我卻受到不知從何而來的使命感的操弄,只要我不寫文章分享,就會產生罪惡感,但寫了卻沒有報酬,也會產生厭惡感,無論是寫或是不寫,都會有某種痛苦在等著我,或許某一天,我也會蒙主青睞,獲得神諭,成為一個新的宗教的先知吧?畢竟痛苦正是宗教的開端。
當然也不是說寫作都只有厭惡感,說實在的收到大家的讚、留言,都會讓人相當開心,或許方才所說的享受他人的讚美就是我使命感的來源也不一定。
四、 心得
宗教的40堂公開課,雖然介紹了許多充滿特色的宗教,但實際上我印象深刻的也只有基督教的宗教史,而這並不是因為其他宗教的故事很無聊,而是因為基督教的故事當相當令人感到驚奇,整個宗教史中,神性的部分相當少,幾乎都充斥著人性在各個不同環境的轉變,上帝在其中的戲份少的可憐。
因此與其要說宗教史是研究人類如何侍奉上帝的歷史,我更偏向於人類如何詮釋上帝的歷史,上帝沒有形體、沒有統一的思維,祂說出的話語,可以透過不同的面向去思索,一字一句都有不同的深意,而在哲學興起之後,詮釋方式更是變化多端,而這些詮釋方式幾乎都是為了保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延續或擴張,最後導致現代人對於宗教都帶有偏見,認為信教,便是愚蠢,便是無知,便是迷信。
若你有宗教信仰,去跟無神論者談論信仰時,對方總會露出一抹微妙的微笑,是嘲弄?還是新奇?我不得而知,但我只知道他們不願去理解宗教,更不願意理解這一切背後的意涵,或許這些帶有偏見的無神論者,他們在不知不覺的也信仰著什麼?比方物質或科學?他們或許信仰理性而非感性,但他們不認為這是信仰,因為對他們來說信仰是無知而愚蠢的。
信仰的表面是遵循著上帝的旨意,但實則是一種看待事物的原則,過去的人認為萬事萬物都可以透過聖經來解釋,而現代人認為都可以透過科學來分析,就好比過去的人深信著只要信上帝就會不會下地獄,而現代人深信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擁有美好的物質享受,信仰很單純,它簡化了很多複雜事務的過程,它讓你知道解答,至於中間過程的苦難,你都將甘之如飴,因為你都會將之視為上帝的考驗,若你對上帝的信仰更堅貞就會上天堂,若你對工作更勤奮就會發大財。
雖然信仰這一段並非書中的內容,只是我自己的感想,而過去我也隱隱約約感受到這一層意涵,但始終無法融會貫通,透過這本書的引導,我才能夠建構起我對於信仰的想像,信仰不再是抽象,難以言明的存在。
在看完宗教的40堂公開課後,我對於十字軍東征燃起相當高的興趣,若沒有意外,下一本分享的書便是彼德.梵科潘所著的-十字軍首役,想看更多關於我的生活與分享,還請從下方連結加入我的粉絲團,關注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