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一篇,提到的PChome犯的兩個錯誤,其中的第二點:2021年的三級疫情期間,物流大塞車,錯失業績成長良機。
物流大塞車歸根究柢的問題是,PChome物流和倉儲系統十幾年來幾乎一成不變,除了物流跟倉儲系統,首頁跟UI二十年來也幾乎沒變,所以才有PChome『吃老本』一說,關於這一點文末也會提到。
當momo已經用衛星倉及AI配貨、自建車隊等與國際接軌的觀念時,PChome還滿足於十幾年前首創的24h到貨的方式,結果在2021年三級疫情期間導致大塞車,本來應該是因為當時類封城,業績大幅成長的好機會,反而還造成老客戶大量流失。
這可以從一個數據看出來,momo在民國110年(西元2021年)5月跟6月,業績成長都有5成左右。但PChome卻只有5月的13%,6月的19%。因為當時momo的物流塞車沒有PChome嚴重,甚至跟過去一樣1-3天內就送達。所以吸引了更多人轉向momo下單。
物流塞車還內含了當時大量24H未到貨的訂單補償金,侵蝕了獲利。過去如果訂單24h未到貨,PChome會提供100元的補償金,雖然有限期使用,但不限金額的全額折抵。當時的24H到貨,被網友嘲笑為240H或是24D(DAY)到貨。
一、國際性的電商平台,關於物流環節的先進觀念
我們來比較一下,國際上的電商平台,有關物流速度的進步。
2020年的雙十一購物節,阿里巴巴又破了新紀錄。
不過這次不是單日業績總額,也不是包裹數量,而是送達速度。阿里巴巴官方並沒有特別宣傳這個數據,似乎就像是,『這是應該的』。
話題是從某位網友發文開始,他訂購的化妝品,剛結完帳,5分鐘就送到了(請注意是凌晨12點後)。接著許多網友也表示,他們也都收到了。如果你圈選收貨時間含深夜時段,你可以在深夜就收到貨。
過去要花好幾天甚至十幾天才收到的,即使是偏遠的地方,三天內都收到從淘寶(阿里巴巴)訂購的商品。
大陸第二大網路購物平台,京東。也有遠在黑龍江的女士,表示她6分鐘就收到了訂購的口紅。甚至有網友秀出記錄。從下單完成後,只花了一分鐘,後台已經標註:快遞出發前去寄送。你能想像嗎?
大陸兩大購物平台,都是最快在10分鐘內就送達,而且都不是個案。快遞竟然比外賣還要快了。
你能想像你在網路上訂購商品,而且是在節日當天,居然5分鐘就收到貨嗎?怎麼可能?怎麼辦到的?
事實上這就是數據分析,還有大量導入AI,以及物流優化的結果。
在大型節日前,利用數據分析,分析用戶在前幾日瀏覽過的商品,並進行判斷和分析,你是否會購買。在前幾日就先將貨品送到距離該用戶最近的倉庫,並且倉庫都已經是大量AI自動化。只要用戶下單結帳,立刻將購買的所有商品取出,如果訂單內沒有需要等待其他倉庫轉運的商品,就直接進行包裝,然後派送。
阿里和京東都不約而同的表示,這就叫『預售前置』。
如果是預售的商品,就能夠達成這種分鐘級的投遞速度。因為阿里巴巴是輕資產主義,只有預售商品才入倉,否則都是店家自送。不過,即使是非預售或提前入倉的商品,透過這樣的作業流程也大幅減少以往的送達時間,因為快遞公司也都AI自動化了,所以即使是店家自送,配合的快遞公司也幾乎不會延遲多少時間。
全世界最大的購物平台,Amazon(亞馬遜),一直在改進和優化其物流運送,甚至認為這就是電商未來的關鍵。亞馬遜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快遞公司,而且即將成為第一。阿里和京東也如此,重視其物流運送的每個環節。
總結兩點:衛星倉等混合倉的建立,及AI的導入。
二、國內兩大電商平台的對比。
知道了國際上電商平台的先進網購物流概念,我們回來看看國內的電商平台。
事實上,台灣的網購產業,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開始。而且一直走在前端,也曾經有許多領先全世界的創舉。例如,第一個導入信用卡系統用於網購結帳。
台灣在『即時物流』這一點上,也是很早就有這樣的概念。
「PChome 24h」是台灣網購業者,第一個打出「24 小時到貨」的平台,在十幾年前的台灣(2007年),算是很大的創舉。甚至當時放到全世界都可以稱為是首創,只是台灣面積小,所以較難同論。
只是有些概念雖然領先,但其運營的內容卻停滯不前。PChome的網站介面已經13年沒換過了。物流也缺乏AI概念,一直到2020年才導入自動搬運機器人AGV、穿梭式自動倉儲(Shuttle Rack)、機器手臂、高速傳輸帶等自動化設備,作為自動化倉儲模式的『試營場域』。大倉小倉衛星倉這樣混合倉的概念也沒有......。
反觀對手momo將物流分為北中南三大倉和許多個衛星倉,而PChome還是維持著將倉庫都集中在桃園的一個大主倉模式。
在新冠疫情期間momo藉由 AI 預測,將品項進行排序,體積大、佔掉許多物流運能的衛生紙,直接被配送至衛星倉,避免進主倉堵塞其他防疫熱銷品的倉儲動線,同時也省去主倉到衛星倉間的轉運時間。
小倉衛星倉的好處就是,例如在防疫期間的衛生紙、口罩、酒精等防疫商品在全省都會熱賣。這些商品直接送進全省各地的小倉衛星倉,可以大幅減輕主倉的出貨負擔。
相較PChome還是維持是大倉揀貨,一次送出。這樣的運作模式,在疫情時一次湧入大量訂單的情況下更是大受衝擊。後來雖然採用「拆單模式」出貨,但其實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而且momo在2019年就已經正式全面使用AGV機器人,2020年開始導入5G企業專網,讓機器人可以取代傳統導航模式,突破固定軌道揀貨的方式,改採現場環境即時動態路徑規劃,自動辨識可能的障礙並即時規劃閃避路徑。
momo在2019年『全面使用』,PChome在2020年才『開始導入』的『試營場域』。這之間的差距可不是只有一年啊!而且2020年雙十一,阿里巴巴和京東,已經利用AI計算,在6分鐘內就可以將貨物送達了。
momo可以說是國內企圖心最強的網購平台,不斷精進和優化,除了學習國內同業,也參考國外好的電商概念。物流和倉儲自動化就是其一。
從2011年momo開台之後,業績和PChome兩者相差不多,而且成長幅度的趨勢曲線也剛好相似,同時股本的差距也很小。
可以說是兩家『很像』的公司,momo初期也一直都在學PChome(還有奇摩購物體系)。
一直到了2017年可以說是分界點,2016年兩者還差不多。從那一年之後,momo的成長曲線角度大幅上升,但PChome還是維持著跟以前差不多的成長幅度,這是指業績營業額的部份,純利的話在2018年PChome發生了虧損。
momo在那之後利潤也大幅成長,PChome扣除虧損的2018年,其他年度獲利都比2016年還低,而且都在損益邊緣徘徊。
由於未來電商是大者恆大,由於比價網站盛行,所以各購物平台,同樣的商品,價差很容易被比較。而業績高的平台議價能力肯定更強。
撇除價差因素,還有所謂的的品牌力,或是平台力的優勢。
消費者會比較平台的物流速度、售後服務、商品種類品牌多寡、平台喜好度等等逐漸往某個更具有優勢的購物網站集中。
就從這些觀點來看,momo都幾乎完勝PChome。
從平台銷售的商品多寡來看,momo百貨一開始以日用零售業起家,但是現在momo購物網的3C相關商品數量,早已不輸PChome 24h,更別說其他商品。不但隨時有3C主題的特賣,甚至在價格比價上,根據資策會和比價網站的調查,momo購物3C家電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上,還以23.16%大幅領先pchome的9.07%。在到貨速度上,已經首推北北基桃竹12小時到貨,就連北台灣的到貨速度都完PChome。
三、面對未來潛在的電商平台競爭者,依舊原地踏步?
除了國際性的電商平台可能進入台灣市場之外,全聯也蓄勢待發。
全聯除了線下最大連鎖超市的優勢,也積極想跨足電商領域。
全聯會併購大潤發,其實就是發展成大倉跟衛星倉的概念。每一間全聯就像是衛星倉,大潤發就相當於大倉。這會讓全聯在後續發展電商能有更好的物流體系。
即時物流已經成為全世界電商平台配送的新標準。
就算面積廣大如大陸,沿海的省份和內陸一二級城市已經都能夠做到一日內送達。亞馬遜的物流配送在美國國內,在2019年也花費了8億美金提昇物流速度,準備把Prime會員(亞馬遜的付費會員)的兩天交貨時間縮短成一日送達。
全世界前二大國都已經是幾乎24H送達,而PChome十幾年前首創的24H送達的物流速度不但沒有進步,甚至還時有超時的情況產生。
電商平台其實不是在物流倉儲系統的改進。包含了前台優化、後台資料庫分析、商品品項、金流等等環節。每個環節都不斷推陳出新有更好的概念產生。
如果只是想維持的過去的競爭優勢,將很難永保優勢。PChome的衰敗啟示就是很明顯的例子,曾經的第一,跟2015年前的最高點相比,已經蒸發了超過170億,現在市值只剩momo的5%。
這可以說是商場上很好的範例。也就是標準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原來的領先者成為被淘汰者。
不過其實PChome除了有筆者上述分析的外部看到的問題跟錯誤,也許還有內部管理的問題。
這可以從2022年中秋節前夕,當網路媒體 INSIDE 標題斗大寫著「大力改革?PChome 內部信流出,從微軟 365 改用 Google Workspace」,看見內部一些問題。
該文提到信件內容主要關於公司內部檔案與溝通使用的工具轉換,包括辦公室軟體從微軟 365 換成到 G Suite(現已更名為 Google Workspace)、內部通訊使用 Google Chat、專案管理工具導入 Asana,並因應更換工具重新統計 Office 使用數量。
有點誇張,喔,不,是很誇張。
不是號稱請了900位以上工程師?這是網路或是科技公司?
信件的內文還有提到包括一個員工有 3 個信箱而且用途混亂、文件溝通大量仰賴檔案轉傳而非線上即時協作,造成知識文件混亂以及管理困難。
怎麼會到了2022年了,連一套『自建或統一的內部管理系統』都沒有。
光看信的內容,可能反讓人以為是哪間傳統產業。
在FB新聞底下也有許多訕笑的留言。這封信曝光也讓人一窺PChome內部管理混亂之處。
四、關於數字的那些大小事。
另外提一些,有關於數字與數據的大小事。
PChome在2022年第一季營業額是117億,但獲利只有120萬......。
你沒看錯。
2017年以前,PChome的獲利率都是超過15%,前幾年也都有11%以上(2018發生虧損是因為收購PChome商店街,本家是獲利的)。直到2022年的第一季的獲利則是重挫99%。
2017年左右其實對PChome來說,還發生了很多事。包含了總經理換人,與蝦皮的補貼戰等等,意味著對手大幅進步,而你還有其他負面因素干擾。所以幾年之後,差距就更加明顯了。這可以參考上一篇文章:「
在商場上,究竟是創造力還是執行力重要。」
2023年2月8號,詹宏志發給內部同仁的信,宣告他將不領薪水(酬金)。這其實只是回應他在2022年股東會上,被股東說是肥貓的承諾。
先說個小故事。
筆者十年前在國內韓系女裝大廠工作時,曾經同時接觸到三者。當時筆者就跟同業閒聊,momo平台的業績會越來越好,奇摩跟PChome會下降。
當時在公司內部,momo的業績跟PChome差不多,奇摩是最高的(十幾年前女裝項目,奇摩購物體系是龍頭)。
後來,果然如筆者當時所言。
當時筆者會這樣說,原因是因為當時三大平台的女裝項目經理,讓我覺得momo最有熱情。
也不是因為個人因素,後來該員升遷,新的女裝項目經理也同樣。如果你是他們的主打商品的品牌,她們會願意跟你一件一件的對品,到晚上7-8點,甚至更晚。甚至筆者常遇過晚上10點多還在公司的。
當然不是筆者鼓勵加班文化,而是在那過程中,你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態度是認真的。當然原因是因為獎金。
也可以從公開資料應證筆者上述說的故事。
剛好Pchome跟momo都是上市櫃公司,有些資料必須披露。
從股市觀測站中可以看到非管理職的員工平均薪資
最新的資料是2021年(請注意這一年是PChome還未取消績效獎金),
pchome平均年薪是66.8萬,
momo(富邦媒)是86.7萬。
而對比的是兩者的高層薪資。
PChome在2022年(111年度)股東會,詹宏志被股東說是肥貓。
因為當時有某家媒體報導,從財報算出,109年總經理與副總經理佔公司純益24.79%,而110年度佔了91.9%。
非常非常誇張的數字。
而反觀momo,109年度總經理與副總經理佔了:1.52%,110年度佔了:1.14%。
當然也許你會說這跟PChome在110年度全年只賺了9744萬,但momo賺了快兩個股本。這是因為比例,但可能絕對值領得比較少。
當然有可能。那我們從細目來看絕對金額。
從公開資料的細目可以看到:
網家(PChome)董事長詹宏志的酬金級距是1500萬-3000萬,執行長蔡凱文是3千萬-5千萬。
富邦媒(momo),董事長林啟峰是500萬-1000萬,谷元宏是1000-1500萬。
兩間公司的高層酬金級距剛好差了兩階。
看到這裡,說句真心話,你就問你自己,假如你有能力選,你選擇哪間工作?
其實好的電商人才並不好找,畢竟現在的電商範圍越來越多元,現在就連直播帶貨也是電商的一環,這在10年前,還是電視購物範疇。
所以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很重要,簡單說就是公司福利跟未來前景。
詹宏志已經宣布他不領薪了,但在取消員工績效獎金,只保留一個月年終的情況下,非管理職的員工薪資會不會跟momo差距更大呢?
PChome的例子告訴我們,不能期待對手犯錯,也不能滿足過去的成績,隨時都要思考,或者學習如何讓公司更好的方法。
==================
YouTube:
臉書粉絲團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