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創業夢,希望當自己的老闆,不再被那些煩人、沒用的上司管轄,但回想自己的專業與能力,好像能拿的出手的技能沒有幾項。
回憶起過去的工作經歷與評估各行各業,「飲料店」好像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像餐廳一樣需要廚藝,也不像銷售業一樣需要資金囤貨,只要一家店面、一些裝潢,幾個人手,煮著茶、調個飲料就會有人上門。
尤其想到自己、台灣人普遍人手一杯,這麼大的市場,只要別太難喝,生意應該也能過得去吧。
想到這裡,還有些小興奮呢,雖然會有些累,但賺得可比外頭上班好太多了。
年輕時,我也是這麼想的,夏天時看著一家家飲料店大排長龍,手中的杯子可沒怎麼停過,偶而遇到十幾杯,甚至五、六十、百來杯的情況,那直接把半天、一天的營業額達標了呀。
後來在陰差陽錯下,進入飲料店打工,雖然不是真的生意興隆,但不時看著錢櫃裡的現金,一天賣個200杯,一杯50元,營業額1萬元,扣除人力、成本,好歹有個3、4000吧?雖然我不是數學家,但這聽起來還不錯是吧?
這大概也是許多年輕人、中年人創業時選擇飲料店的原因吧。
結合台灣新聞媒體的盛行,整天都會有哪間飲料店XX品項很好喝、XX東西很厲害、XX東西用料實在,於是就一堆人衝去排隊,生怕晚一天就再也喝不到一般。
讓人感覺只要嘗試一下、勇敢一點,就能賺大錢,迎娶白富美,迎接人生巔峰。
「別傻了!」「別傻了!」「別傻了!」
這很重要,所以我強調三次。
請你走去外頭的街道上看看,稍微熱鬧一點的地方,飲料店那都是一家家連著開的,從A品牌到E品牌任君挑選。
愛喝茶類可以選A,品項多的請去B,愛吃珍珠請去C,便宜的請去D,網美店請去E。
這開店速度讓我懷疑飲料店是不是會自我繁殖呢?好像短短幾年,飲料店就佔據每一條街道。
現在到底是飲料店多?還是喝飲料的人多呢?這不免讓我有些懷疑。
強烈的競爭與高度飽和,無止盡的瓜分這個市場,那到底有幾家能賺的到錢?
我猜是冰櫃、吧檯公司賺最多吧,供不應求呀。
當有幸獲得顧客青睞,並升級為中、大型公司時,便開放各地加盟,提供給那些想創業、做老闆的人來合作。
憑藉長年累積的人氣,有一個人加盟、兩個、三個,最後設立多家分店,甚至幾百公尺內,可能就同時有著兩家一樣的店,那可怎麼辦?
何必管你呢,總公司只要做好稽查,別讓你們店的飲料品質砸了品牌就好,上頭的人靠著加盟金與原物料早就賺飽飽了。
是的,原物料,有些公司限定只能向總公司叫貨,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才好從中多賺你一筆。
於是成本提高,利益減少,後來公司調整價格,人又跟著變少,整個操作流程繞了一回,賺最多的其實是總公司。
你這家倒了,沒關係,打點加盟降價策略,同區域還是有勇士會扛下這重責大任,讓那條街道的某些品牌歷久不衰。
你以為只是特定幾家這樣,於是換了其他品牌,某些小品牌或許剛開始不會想到這邊,可隨著規模擴大,如此好賺的方式怎麼不模仿?
加盟金簡單算100萬,每個月叫了十幾萬的貨,總公司從中又摳出幾千、幾萬,只要來個10家分店,那就是當下1000萬收益加上每個月幾萬元的配息,想想都開心。
原以為開了一間店便能成為老闆,可不過還是在品牌大老闆手下打工的小老闆罷了,所擁有的一切,其實也只是品牌借給你的。
你看到這,那想說,乾脆自創品牌就好,反正廠商再找、配方再調就有。
可少了大品牌這有力的名氣宣傳,小品牌有多少存活概率?又要怎麼扛住這市場的競爭?
又或者,為了調整出不錯的飲品,要花費多少研究成本?
再不然,開店後的宣傳、試喝、買一送一,目的都是為了一擊而中,可最後換來的到底是人潮,還是額外成本?
人們常說餐飲、餐飲,可餐飲中的飲字,我卻不認為是「飲料店」,因為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民以食為天,可飲卻為其樂,喝飲料是娛樂,而不是填飽肚子,跟餐廳的定位本就不同,不會有人餓得半死,結果只用一杯珍奶果腹吧?那用處還不如泡麵呢。
而剛剛說的企業策略,那也是正常,不過是資金的操弄罷了,說不上可惡或騙錢,這不過是一場你情我願的交易罷了,或許真有機會靠他賺取不錯的利益,但絕對不會是每一家店。
你敢開,那便是賭,賭誰先耗盡資金,賭誰先撐不下去,最後還屹立不搖的,那才能獲得好口碑,擁有穩定的收益。
其實要想賺錢,最大的重點便是「誠信」,但不會有人告訴你,與他配套的條件是「隱瞞」,瞞住背後真正的企劃與收益,但就是不說一句謊話,這才是厲害。
隱瞞事實,被揭穿,那叫詐騙,因為終究失去誠信。
隱瞞目的,被揭穿,還是誠信,只是沒告訴你罷了。
上面說了這麼多,也不是想勸退人,因為嘗試過,才懂更多知識與操作技巧,或許會成功,但更多的一定是失敗,一百家店不可能全部存活,淘汰與篩選,遲早會消失,只是看先與後罷了。
試想想吧,如果真的這麼好賺,輪的到你嗎?他們不過是分散風險罷了。
而你,可別成了他們口中的"風險"